诸葛亮究竟有没有过野心?

话说,公元223年,刘备六十三岁了,人在白帝城,病得快死了,临终之际,从成都召来丞相诸葛亮。

然后就是我们知道的白帝城托孤。

后世许多人爱念叨,说刘备是跟诸葛亮耍心机呢。话说,他真的相信诸葛亮没有野心吗?

凡事论迹不论心,我们看看刘备的实际举措。

首先,刘备是明明白白地,当着所有人下诏令说: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还怕说得不清楚,刘备写诏书给后主刘阿斗:

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这是明明白白地,公开地,把权力交给诸葛亮,让他放手办事。说难听点,诸葛亮如果乐意,这都可以奉旨篡位了……所以我们所谓的托孤,像是刘备和诸葛亮的权力移交,而不是刘备和阿斗之间的帝位交接。

刘备和诸葛亮合作超过十五年,这年刘备63岁,诸葛亮44岁,说情同父子,没啥问题。

刘备这么一个老枭雄,当然知道事业延续比血缘延续更重要,所以:你把事业延续下去就行,具体怎么办随便你;为了方便你办事,我还特意把你的界限解除了,蜀汉就交给你了,随便你。如果刘备想制约诸葛亮,满可以搞其他操作的。

比如,曹丕后来托孤,就一口气托了三个:曹真、陈群、司马懿。

然后呢?陈群还与征东大将军曹休、中军大将军曹真、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四个人一起:“并开府”——四个人开府,各有自己的办事官吏。

蜀汉方面,刘备和刘禅只给了诸葛亮一个人开府权。比起曹丕托孤一大堆、大家一起开府,刘备对诸葛亮,算是极真诚的了。孙盛表达过一个意思说:

如果所托非人,那你这么信赖地给他全部权力,只会让他滋生野心。

刘备是恰好知道诸葛亮确实没野心,所以敢举国托孤诸葛亮。

——我得说了:毕竟刘备和诸葛亮,人家是从颠沛流离如鱼得水生死伙伴一路战斗过来的,当然知道政权的存续比血脉的存续更重要。

哪位问了:

刘备相信诸葛亮没有野心,那么诸葛亮真的没有野心吗?

当时在白帝城,刘备说:“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的回应是:“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之后刘禅许诸葛亮开府治事,自己有办事机构。同时刘备先前已经许诸葛亮录尚书事:奏折你看着办。

史书所谓“政事无巨细,咸決於亮。”事无巨细,都由诸葛亮决定。这是真正的大权总揽。从此直到诸葛亮去世,公元223年到公元234年,诸葛亮是蜀汉的实际掌权者。

诸葛亮当时对季汉的影响力是公认的强大。强大到敌我双方都认可。所以当时魏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这么一群高级干部给诸葛亮写信,说天命如此,你们可以举国称藩,来降我大魏。

您看,华歆王朗陈群们劝降,不找天子刘禅,而找丞相诸葛亮,意思也明白:季汉当家主事的人是谁,我们门儿清,就是你!论人脉呢,当时随刘备奔走者,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庞统法正糜竺孙乾简雍,一时俱尽。诸葛亮真想在蜀汉做点啥,简直随心所欲;事实上他故世后,蒋琬费祎姜维们,也都是他先前的班子。

可是这些年,诸葛亮有野心吗?

论迹不论心,从他的所作所为看,一点没有。

岂止没有野心,事实上,诸葛亮一直在躲各种有野心的嫌疑。

那是个什么时代呢?东汉一朝,外戚主宰朝政,皇帝的舅舅经常是大将军。后来董卓废了汉少帝,立了汉献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曹丕接了爸爸魏王的位子,直接称帝。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那就不用说了。废皇帝、杀皇帝,玩得兴起。东吴那里孙权活着的时候还行,孙权一死,孙亮被废,孙綝看皇帝不配合他喝酒,就口吐怨言,那也是风生水起。可以说,从东汉末,皇帝面对权臣是毫无尊严的。诸葛亮呢?他是得到了刘备的授权“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他也得到了开府权、录尚书事这些实实在在的权力。诸葛亮若有野心,大可以学曹操或司马昭,来个加九锡、封公、封王,简直随心所欲。

可是诸葛亮到死都没有称公称王,就是个武侯。这叫做专权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诸葛亮明明在做实际统治者,但因为如此合乎规范与程序,没人怀疑他要篡权夺位。

第一次北伐结果不好,诸葛亮立刻上诏自贬,主动做检讨。虽然当时他就是蜀汉一把手,但还是要检讨自己。诸葛亮临终给后主上表,意思是成都有八百桑树、薄田十五顷,子孙过日子也够了。他自己的生活,都是靠工资收成,就没别的产业了。自己死时,不会有多余的产业,不会亏负后主的——事实如此。

甚至诸葛亮死后,他儿子诸葛瞻也没有继承他在朝廷的大权。

对比一下,司马懿拿到曹魏大权后,死了,位子传给儿子司马师;司马师死了,位子留给司马昭。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就篡了曹魏。

再往前,曹操拿到东汉大权后,死了;位子传给自己儿子曹丕。曹丕就篡了东汉。

对比一下诸葛亮,很明显了。

顺便说下《出师表》了。现在人会说,诸葛亮写《出师表》,怎么像哄小孩一样,说得叮咛周至。一会儿说局势,一会儿说天下,一会儿说先帝,一会儿说我和先帝的感情。唉。那是没办法:他这个表,不止是给刘阿斗看的,是给天下看的。他要出征了,要动兵,并不擅动。他要证明:动这个兵的理由是正当的。诸葛亮重视一切礼节规范,就是以身作则:他就想表示,蜀汉不是个土鳖山寨,是个正经朝廷;君王的权威,我自己带头尊重。 我们说,专权不难。专权没有野心很难。专权没有野心,而且大家还不怀疑你有更难。专权而没有野心,最后令千古无从怨谤,最最难。

所谓身怀利器,杀心自起。能自我克制,最难。

诸葛亮还身处那个时代,那个时代权臣杀帝废帝比宰鸡还容易。别的名不正言不顺的臭流氓,都在废立皇帝玩,你诸葛亮,一个得到先帝授权的,还在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才是真了不起啊!

一个最聪明的人,他懂得正直和忠诚有多重要。

诸葛亮和曹操,大概是三国历史上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个人物。他俩虽然阵营不同,但有一点相似:都多少有些走法家路线,相信严刑峻法的力量。

当然,诸葛亮身上是集中了儒家与法家色彩的。他有理想,但也很现实。

曹操是一个不太相信天命的人,他有过一句名言,叫做如果天命在我,我愿意当周文王。就是说,曹操其实不相信儒家那套天命说;后来曹丕靠强权篡夺了汉朝,也说尧舜禅让,也就是这样嘛!

诸葛亮很现实,他其实也明白这一切的道理,但是他不做得这么绝。

诸葛亮统治蜀汉,是用严明的法律配合诚恳的教化。所以后世说了:即便被他处罚的人也毫无怨言,因为确实做事太公平了。

诸葛亮是很现实的,知道法律和权力很要紧,但他又不在乎虚名,不会像三国乱世前期袁术那种,非要称帝当个皇帝才满足。

从事后来看,诸葛亮一生在意的,是自己的理想能否得到伸张,能否治理出一片好天地来;至于实际当不当皇帝,自己的后代能不能掌握权力,他是真的不在乎。他比谁都明白,正直得无可挑剔,才有执政的合法性,这是基础。

后来清朝王夫之和赵翼都感叹过,诸葛亮苦啊:他自然知道自己行使君权,会被许多人疑惑,所以他才要格外细腻、格外周到、格外守规矩,就为了免得动摇蜀汉的权威。

刘备知道诸葛亮没野心,所以才敢说“君可自取”;诸葛亮了解刘备的真诚,所以鞠躬尽瘁。

这是非常通透的聪明人,又很非常真诚的人的彼此交流。

所以连陈寿写三国志,按说是不能讲太多蜀汉好话的,也都说:这是君臣至公,古今盛轨,真是了不起。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