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43)

500

01

大唐之国

作者: 葛承雍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副标题: 1400年的记忆遗产出版年: 2018-10定价: 180.00元

2018年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最强盛的唐朝建立1400周年,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唐人”“唐风”“唐艺”甚至“唐装”作为大国盛世的印记,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引为自豪。本书是作者唐史研究的总结汇集,着重梳理了唐史中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现象及焦点问题。

葛承雍,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文化遗产专业与文学院文化审美双博士生导师,199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7年被评为陕西省“三五工程”人才,1998年入选国家级“百千万工程人才”。自1981年以来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有《唐都建筑风貌》,《唐代国库制度》,《古迹新知》等14种著作,获得省部委等社科优秀成果奖共15次,1999年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唐韵胡音与外来文明》被评选为2006年度“全国文博考古十佳图书”。

曾任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副院长、西北大学图书馆馆长、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副总编辑、《文物》月刊主编、中国文物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文物出版社总编辑。现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退休教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央美术学院丝绸之路艺术协同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和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

500

02

“圣王”的想象与实践

作者: 张星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副标题: 古代中国的君权合法性研究出版年: 2018-10页数: 379定价: CNY 42.00

本书主要以合法性信念(价值规范)这一基本问题为切入点,对帝制中国的君权合法性展开研究。首先透过各种纷繁复杂的合法性象征系统和表现形式,对君权合法性进行了“观念还原”,认为中国古代君权合法性的基础,是一种以“尚德”为基本取向的圣王型合法性信念模式,从而回答了帝制中国的“好皇帝想象”“是什么”的问题;然后通过考察合法性信念发生的各种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经济生活等条件,全面解析了君权合法性信念生成演变的机理,以及君权合法性从“应然”(观念)到“实然”(实践)、合法性危机的演变过程,认为帝制中国这种合法性观念系统以及由此形成的君权合法性,既是由统治者的合法性实践加以直接表达和维持的,又是历史的“集体作品”,是在儒家文化传统、宗法农业社会与小农经济条件、以及当时的阶级结构等复杂条件相互作用的产物,是那个时代关于“好皇帝”和良好政治秩序的集体想象。

从研究方法到概念体系和研究结论方面,本书对开拓君权合法性领域、乃至推动整个合法性研究都有大胆的尝试和突破。

张星久,男, 山东菏泽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地方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政府参事,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政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先后获武汉大学历史学硕士、法学博士学位。

1994年至1995年任日本同志社大学任客座研究员,2005至2006年任日本创价大学客座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政治制度、政治思想史研究以及中西政治治理理念方面的比较研究。出版主要著作有:《台湾政治风云》;《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述论》;《新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思想史》(现代部分);《中国政治思想史》(古代部分);并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的《中国政治制度史》分卷主编( 2009年出版)。发表有关政治合法性、君主制政体类型分析以及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中的重大问题、中西政治文化比较等方面的系列研究论文数十篇。

500

03

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补考

作者: 张忱石 撰 出版社: 中华书局出版年: 2018-10定价: 48

《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一书,是由《郎官石柱》演绎而来的。石柱刻录郎官题名,是以石刻形式保存下来的唐代职官档案。清人劳格、赵钺《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二十六卷,著录尚书省左司郎官等三千二百余人,补遗六百三十四人,可校史传异同。本书利用唐人碑志,对《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作了较为全面的补考,共补考七百零四人次,提供了重要史料和新的发现。

张忱石,中华书局退休编辑。主要著作有《晋书人名索引》、《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全唐诗作者索引》、《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南朝五史人名索引》、《永乐大典史话》等,并点校《北宋经抚年表、南宋制抚年表》、《建康实录》。

500

04

凡世与神界

作者: 王仁湘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副标题: 中国早期信仰的考古学观察出版年: 2018-9页数: 528定价: 148.00元

从“日月崇拜”“四方四神”“动物有灵”“权力信仰”“祖先崇拜”“造神运动”六个角度,环绕日月、天地、自然、器灵、祖先五大信仰体系,展开了宗教与信仰这一恒古的话题,在抽丝剥茧式地叙述中,以精美的文物照片和器物绘图相伴,展现中国早期人类的信仰意识,为读者呈现了神话后面的真实历史图景。

王仁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民族与宗教考古研究室原主任、研究员。先后受聘为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史前考古学,并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发表论文300余篇、专著60余部,主要有:《拉萨曲贡》、《临潼白家村》、《中国史前文化》 、《人之初——华夏远古文化寻踪》、《饮食与中国文化》、《饮食考古初集》、《往古的滋味》丶《善自约束:古代带钩与带扣》、《史前中国的艺术浪潮》等。另主编有《中国史前饮食史》、《中华文明之旅》及大型考古学丛书《华夏文明探秘》等70余种。

500

05

知识、礼俗与政治:宋代地理术的知识社会史探

作者: 潘晟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副标题: 宋代地理术的知识社会史探出版年: 2018-10定价: 76.00元

本书从知识社会史的角度,在系统梳理宋代文献的基础上,考察了宋代地理术数知识类型、传播方式、地域分布,以及与政治、科举、聚落等诸多方面的关联问题,较为全面地复原了宋代地理术数的各个方面,以及它与当时社会的互动过程。除了在实证方面纠正一些常见定说之外,在理论上对传统的王朝学术史偏于儒学、诸子的状况提供了很有意义的补充。

这些都有助于促进相关学科研究方法和认识论的发展,具有原创性,体现了对中国古代思想史,以及历史文化地理、历史聚落地理研究的新视角。

潘晟,理学(历史地理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历史地理》《中华文史论丛》《光明日报》等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宋代地理学的观念、体系与知识兴趣》等。

500

06

定鼎中原之路

作者: 姚念慈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副标题: 从皇太极入关到玄烨亲政出版年: 2018-10定价: 75.00元

这是一部有关清初政治史研究的论文集,由四篇长文组成,分别关注皇太极入关、多尔衮摄政、福临亲政改革和玄烨结束四大臣辅政等满族入主中原的重要历史片段。 四篇文章均是从个案入手讨论清初政局演变。历史上的疑案或具体的事件其价值如何,在史学日益多元化的趋势下,不可一概而论。

同样一件疑案,研究者的需要和目的不同,其价值亦迥异。价值判断的前提是确认事实,后者必须建立在史料的鉴别和分析之上,即属于实证。清代历史上的许多疑案,原因不外是与统治者利害攸关,其原始过程和直接证据被当时的记录者或后来的编纂者有意湮灭。若能还其本来面目,不仅可以揭示当时复杂的政治关系,往往也是破解历史表象背后深层原因的关键。

姚念慈,湖北武汉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1982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1989年师从王锺翰先生研习清史满族史,获历史学博士学位。著作有《满族八旗制国家初探》《清初政治史探微》《康熙盛世与帝王心术》《定鼎中原之路》,论文有《多尔衮与皇权政治》《评清世祖遗诏》 《明遗民与清初碑传纪年》等。

500

07

资源、产权与秩序

作者: 刘诗古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年: 2018-11页数: 182

定价:115

明清鄱阳湖地区的水面边界争端和草洲权属纠纷,展现的是沿湖居民围绕自然资源的共享与竞争所形成的复杂历史图景。本书以大量新发现的鄱阳湖区渔民历史文献为核心资料,结合历代正史、地方志书、文人文集、官方档案、族谱碑刻、田野访谈等相关史料,围绕鄱阳湖“水面权”的获得、转让与保护,进而对湖区人群的定居历史以及渔课制度的建立与演变,特别是对湖池水面的确权过程、渔业捕捞的准入机制、水面权的分化与转让、捕捞纠纷的调解与审理,捕捞秩序的层累与演进,以及内陆水域社会的治理等重要议题进行了翔实讨论与细致分析。

刘诗古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助理教授。

500

08

通天之学

作者: 韩琦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副标题: 耶稣会士和天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出版年: 2018-10定价: 88.00元

本书以耶稣会士和天文学为主题,系统查阅研读了国内外所藏清代历算著作、官方文献和清人文集,并与欧洲所藏第一手西文档案资料互证,在全球史和跨文化的视野下系统阐述天主教传教士与欧洲天文学传入中国的诸面相。 

作者试图将天文学传播置于政治史、社会史和宗教史的语境中加以讨论,完整勾勒清代近两百年间欧洲天文学在华传播的历程。通过案例,生动展现知识和权力交织的复杂背景,进而揭示了康熙皇帝如何通过西学来达到控制汉人和洋人之目的;深入分析了皇子、传教士、钦天监官员和士大夫群体在知识传播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韩琦,浙江嵊州市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1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毕业,获科学史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清科学史、天主教史、中国印刷史和民国地质学史。著有《中国科学技术的西传及其影响(1582—1793)》,合著合编有《中国印刷史》《中国活字印刷史》《〈熙朝崇正集〉〈熙朝定案〉(外三种)》《欧洲所藏雍正乾隆朝天主教文献汇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现任《自然科学史研究》主编,Archive forHistory of Exact Sciences、Annals of Science 等刊物编委。

500

09

阅读变迁与知识转型

作者: 曹南屏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标题: 晚清科举考试用书研究出版年: 2018-10定价: CNY79.00

本书以晚清时期的科举考试用书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近代中国的科举制度如何应对知识上同样面临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晚清时期,西学的传入与冲击促使科举制度必须对其有所回应,科举考试用书的出版与流通,既受到读书人精英知识取向调整与科举制度变革的影响,同时也深度介入了科举考试的实践。以科举考试用书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有助于加深对晚清中国读书人群体阅读世界与知识世界的理解。

曹南屏,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500

10

1946南共北、正分裂

作者: 蕭明禮 出版社: 翰蘆圖書出版公司副标题: 由《沈昌煥日記》看馬歇爾調處國共衝突之成敗關鍵出版年: 2018-6-21页数: 176定价: NTD300

被尊譽為「外交教父」的沈昌煥先生(1913-1998),是國民政府遷台數十年來,影響我國外交決策至鉅之人,更是經歷過二戰與國共內戰,親身見證並參與政府重大決策之人。 70年前,沈昌煥先生隨事蔣介石,緣於國共內戰方興未艾,先生奉命穿梭中、美折衝的大局,因此目睹馬歇爾在外交處理上的種種,以及馬氏所留下的殘破中國乃至於戰禍席捲中國的經過,相關的史事都載記於《沈昌煥日記》。 

著者閱讀史料,進行分析,使得70年前的史實得以再現,呈現出以古鑒今的重要性與價值性。本書從史料耙疏,從史觀分析,更可看出沈昌煥先生對大時代的卑謙憫懷,守艱斂己,對蔣介石的謹篤用誠,忠義任事,對國家民族的專注執著,憂而不棄,恰恰是讓靈魂潰散的今人,在絕望中獲取救贖的堅強啟發。

蕭明禮,東京大學大學院總合文化研究課客員研究員,東京都立產業技術高等專門學校非常勤講師。

500

11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与近代国际法

作者: 李明倩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出版年: 2018-6页数: 352定价: 40.00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由《明斯特条约》与《奥斯纳布吕克条约》构成,该和约的缔结结束了1618-1648年欧洲三十年战争,是欧洲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法律文件之一。国际与国内主流观点均认为该和约规定了近代主权原则,是近代国际法的起点。

本书以《和约》与近代国际法的关系为中心,检视《和约》与主权原则的关系、与罗马天主教会的关系,考察宗教因素对《和约》的影响,探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否确立了主权原则,与主权原则的关系究竟如何,其本身还蕴含着哪些近代国际法要素,对其进行客观的历史定位。作者认为,尽管存在着有关近代国际法起点的争论,但《和约》是近代国际法奠基性法律文件的历史评价实至名归。

李明倩,1984年生,华东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后(在站),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讲师,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曾在《中国法学》(英文版)、《华东政法大学学报》、《法制史研究》等核心刊物发表多篇论文、译文,译著《美国与国际法》《牛津国际法史手册》《美国法律体系》。

500

12

清末中国の士大夫像の形成

作者: 小野 泰教 出版社: 東京大学出版会副标题: 郭嵩燾の模索と実践出版年: 2018-11-16页数: 256定价: 税込5,832円

初代駐英公使として著名な郭嵩燾(カク・スウトウ)が中国社会,西洋社会にいかに向き合っていたか,士大夫像の模索という観点から迫る.地方官経験,西洋体験,そして経学・諸子学における思想と実践という三つの局面を軸に郭嵩燾の生涯がいかなる問題意識であったのか,他の知識人との比較を通じて中国の近代を描く.

500

13

The Gender Legacy of the Mao Era

作者: Xin Huang 出版社: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副标题: Women's Life Stories in Contemporary China出版年: 2018-8-1页数: 304定价: GBP 69.20

This book traces how the legacy of the Maoist gender project is experienced or contested by particular Chinese women, remembered or forgotten in their lives, and highlighted or buried in their narratives. Xin Huang examines four women’s life stories: an urban woman who lived through the Mao era (1949–1976), a rural migrant worker, a lesbian artist who has close connections with transnational queer networks, and an urban woman who has lived abroad. 

The individual narratives are paired with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and social contexts in which each woman lives. Huang focuses on the shift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der and class, fashion and shame in the Mao and post-Mao eras, queer desire and artwork, and contemporary transnational encounters. By rethinking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contemporary relevance of on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s major feminist interventions—socialist and Marxist women’s liberation during the Mao years—The Gender Legacy of the Mao Era provides insight into current struggles over gender equality in China and around the world.

Xin Huang is Assistant Professor of Women’s and Gender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