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555,心痛。

来源:微信公众号“环球时报”

据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消息,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搭载的装有棉花、油菜、土豆、拟南芥、酵母和果蝇六种生物的科普载荷试验在嫦娥四号迎来的第一个极寒月夜之时已经结束,这意味着由中国人“开垦”出的全人类在月球表面的第一块“菜地”在植物发芽之后最终以“绝收”收尾了。

500

据此前报道显示,在1月3日嫦娥四号软着陆在月球背面的第一天,这个搭载有六种动植物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就已经加电开机,并给一直处于休眠状态的植物种子浇水了,随后这六种动植物便正式进入在月球表面生长发育的奇妙旅程,而在1月5日,这个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内自带的监控相机传回的照片显示,载荷内已经有植物的种子发育为胚根了。

500

▲1月3日传回的照片

500

▲1月7日传回的照片

1月7日传回的照片则显示,这个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内的植物长势喜人,其中棉花种子已经长出了嫩芽,成为自古以来月面上第一株发芽的植物。这表明这项科普试验载荷经受住了月面残酷环境的考验,只要条件合适,地球植物也能够在月面低重力、强辐射、高温差的严峻环境中顽强生长。棉花已经发芽了,土豆还会远吗?众多网友也纷纷对作为粮食作物的土豆充满了期待。

500

但在1月15日,这项生物科普试验载荷总设计师、重庆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谢更新教授却介绍称,1月12日,在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所要经历的第一个月夜之前,地面发送了生物科普试验载荷断电指令,载荷正常关机。载荷内部在月夜温度零下52℃的情况下,所携带的六种生物将结束本次科普试验使命,处于冷冻状态。待下一个月昼期温度上升后,在全封闭状态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罐中,六种生物将被慢慢分解成无害的有机物,并将被永久封存在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内部。

听闻长势良好,开花结果指日可待的月面农作物突然被断电给“安乐死”了,一时间“全网同悲”,都已经在热烈讨论着月球上的土豆怎么做会比较好吃的网友,突然等来了这样一个“噩耗”,大家一时难以接受。这种心情就好比好不容易排队买到手的网红奶茶,还没喝上一口,刚一出门,掉地上了……

500500

不仅是中国网友对这些承载着“吃穿”梦想的月球农作物突然“绝收”呜呼哀哉,就连国外也是一片扼腕叹息之声。国外一家航天资讯网站就以“中国的月球植物‘香消玉殒’”为题对这件事进行了报道,文章第一句话就尽显悲凉之色,作者称,“月球再次成为一个没有生命的世界了”。

500

有读者表示,听闻包括土豆在内的月球农作物突然就死了,她差点就哭了出来,不知道为啥,大概是因为马特达蒙吧。

500500

还有网友对死去的月球农作物表示哀悼,愿他们安息。

500

那么寄托着无数网友月球“云种菜”梦想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怎么突然就结束了呢?毕竟根据前期的设想,这些动植物可是要在月面生存将近三个月的啊。为了让六种动植物能够在昼夜温差达到将近300度的月面成功生存,牵头研制这项科普载荷的重庆大学科研团队可谓是绞尽脑汁,为了让这个装有试验动植物的“罐子”内部保持在1℃至30℃这个适宜动植物生存的温度,他们不仅给这个“罐子”穿上保温服,还安装了运用建筑温控原理的“空调”。在月昼时利用嫦娥四号的太阳能电池板整体供电,在月夜时则通过高能量密度的内置电池供电,以保障这个生物科普试验载荷的保持在适宜的温度内正常运维。

500

但是根据这项生物科普试验载荷总设计师、重庆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谢更新教授介绍,由于嫦娥四号的载荷空间非常有限,只能为这项科普性质的项目提供3公斤的载荷限额,但研制团队最终还是把这个生物科普试验载荷的总重限制在了2.608公斤。这一次也没有带在月夜时用于给热控模块供电的电池上去,所以在月夜来临之时,没法给这个生物科普试验载荷“供暖”,只能“忍痛割爱”,在1月12日,嫦娥四号登月后经历的第一个月夜之前,主动发送断电指令了。

“从开机至断电,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在轨工作状态良好,累计工作时间长达212.75小时,主副相机累计拍照34次,下传照片170多幅。与整器保持良好的持续通信状态,并实时传回温度、电压、气压等各项遥测数据。通过照片数据和遥测数据分析,设备内部水已完全浸润土壤,温度、压力等完全符合生物生长发育的要求,达到设计指标,部分指标超过预期。”

因此,可以说以“科普”为出发点的此次试验已经成功的完成了它的科普使命,研究出动植物在月球低重力、强辐射、自然光照条件下的生长发育状态,实现了人类第一次在荒芜的月球表面培育植物发芽并生长出第一片绿叶,这些成就都将为未来人类在月球建立基地提供研究基础和经验。

500500

所以,虽然咱们在月球开垦出的这片菜地已经没了,但它注定已经载入了人类史册,从人类发展的角度而言,此次带上月球的六个鲜活的小生命也是为全人类探索未知而“献身”,从这个角度而言它们的离去似乎还有了些悲壮色彩。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