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朋友们交代我的思想历程——我的旧文选编(三)

                                                一.英雄回首向天涯

        这其实是几年前看的电视剧《一双绣花鞋》主题歌里的一句,不知道为什么,就记住了。     

        这好像是一种迟暮、萧条、落寞的感觉,好像是因为韶光流走了,往事如烟了,恩怨成尘了,是非黯淡了,所以豪情化作惆怅,呐喊成为唏嘘,而转身回首之际,又不得不示人以并不那么峥嵘英勇的背面,正成了有闲的论客们笔锋所向的好地方。      

        这大概也是“天下大势”。前年,为了替那些“反科学”、“反文明”的“暴民”、“愚氓”挡住或者抹去闲人们往回吐了一百年的唾沫,台湾的陈映真先生为义和团辩护道:

       “问题是明白的:在帝国主义无情侵侮的年代,当封建王朝无计可施......不甘屈膝的中国农民起而抗击外侮的思想和行动,只能是自由派百般嘲笑的形式:落后的武器、封建迷信和一颗不屈的民族骄傲。”

        可他挡不住,也抹不尽,接下来,从太平天国到朝鲜战场,用鲜血浸透了中华民族来路的小民和小兵们的背影,仍然不免袒露于论客们滔滔不绝的口诛笔伐之前。      

        为什么呢?

        因为这是一个“英雄回首”的年代;

        这是一个英雄满身丑陋的疤痕比那根挺拔的脊梁更加引人注目的年代;这是一个论客们在要求英雄自惭形秽、低头认罪的年代。         

        而英雄真的回首了,留给我们一个背影。

        500

        然而,我们对这个背影该怎么解读呢?

        英雄回首,是低头了吗?

        是沮丧了吗?

        是迟暮、萧条、落寞以至悔恨了吗?

        回首自己从那里走来的云水苍茫的浩荡天涯,英雄究竟在想什么呢?      

         还是回味一下那部电视剧吧:

        沈超被叶大龙误会是特务,被关起来写交代材料,当叶大龙打开门来收材料时,只见满纸写的都是两个字——“忠诚”,回头一看,只有一个和往常一样匆匆而去的沉默的背影......       

        这个背影,我看不出有什么迟暮、萧条,更不用说落寞、悔恨。

        当然,这个背影、这次回首有反思、有痛苦、有新的领悟,可是 ,对英雄来说,这反思、这痛苦、这领悟的全部意义,只在于斗争和继续斗争之间,忠诚和继续忠诚之间。       

        英雄回首向天涯——我们,也包括那些论客们,现在看清这个背影了吗? 

                                                                                                 2008年6月25日

                                        二. 数不清的树,记不清的人

       一棵树、两棵树、三棵树、数不清的树......      

       这是7月3日,在回家乡的列车上。

      从车窗望出去,今年夏天的白鹭竟然比往年多了不少,七八只甚至十几只一群,飞出翁蓊郁郁的山林,翩翩降落在滩头、垄上,悠然收了翅膀,顾步欣赏起这一片片波光潋滟、垂荫钓浪夹着扬花吐穗、青黄相映的山光水色来。    

        这些白鹭和那一棵、两棵、三棵直到数不清的行道树一样,都有些出乎我的意料。 二月间,乘车北上路过这里的时候,天空灰蒙蒙的,山上的树和竹子一片片倒伏着,很多就偃卧在塌陷的屋顶或是颓坏的墙垣上;而在铁道边的护坡上,胳膊粗细的行道树都一排排拦腰折断了,一眼望去,那无数白生生的断口就好像坟签上的白花一样,把往日大好的湖湘山水渲染得得一片凄凉。那个季节当然看不见白鹭,而今年夏天究竟还能不能看见它们,那时在我心中都成了疑问,因为行前的电视节目里不止一次讲到了洞庭湖一带的鸟类因为雪灾乏食而难以过冬的消息。 而今,不但山河无恙,而且万类争荣,生机倍现,几分惊喜之情让我感到,就这样坐在车窗前静静地数那一棵树、两棵树、直到数不清的树,也别有一番兴味了。      

      我的兴味被一阵婴儿的哭声打断了。

      500

     对面的座位上是一对二十来岁的夫妇,妻子抱着的约摸一岁大小的孩子正哭得厉害。年轻的母亲似乎毫无办法,只好抱着她徒劳地边摇边哄,一面很抱歉地看着我们。

       其实,周围的乘客们倒没谁有怪罪的意思,只是目光中都流露出一点担心:

       这孩子是不是病了啊?不过,这两排座位上除了我之外,就只有几个一看就是还在念大学的男孩子,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这时,坐在过道对面的座位下的行李包上的一位大嫂站起身来,往孩子的额头上摸了摸,对那位束手无策的母亲说:

     “没发烧,是刚才闷着了,你给她个热的奶瓶吮吮。”    

       真灵。小家伙咂着奶瓶,果然一会儿就不哭了。      

      小孩的母亲很感激那位大嫂,可是一声谢谢刚说出口没多久,那孩子就呕吐起来,小衣服小裤子都给弄脏了。     

      “没事没事,都是刚才闷的,吐出来就好了,”大嫂说,“我给你们把孩子衣服洗洗去。” 

     “那怎么好麻烦您啊。”      

      “哎呀,你们两口子赶紧给孩子换衣服吧,这么远带小鬼,一路上麻烦事多着呢!”大嫂不由分说,拿着孩子的脏衣服就往列车中间的盥洗室走去。       

      这回小孩并没有哭,而是睁着圆溜溜的大眼睛往四周打量起来。

      看来,大嫂说的“没事没事”还真没错,这个充满活力的小生命其实没有生病,她父母大概是在列车空调还没开的时候就急匆匆地上了车,小家伙一直很憋闷,所以温度一降低就开始哭闹了。     

       瞧着孩子四处打量的大眼睛,从盥洗室回来的大嫂的眼睛也乐成了一条缝,直夸那两口子好福气,女儿长得真漂亮。       

        我忽然觉得这位大嫂很眼熟。打工者的装束、一大蛇皮袋的行李、黧黑的皮肤、深陷的眼窝、尤其是这样又爽朗又朴实的笑容,我总觉得在哪儿见过似的......       

         哦,想起来了,莫非是她?     

         二月间,我乘车北上,在路过一个到处竖立着生产水泥的高塔和传送带的镇子时,坐我对面的那位大叔忽然有些激动地对我说:

     “我原来在这个镇子工作过,京珠高速就从这个镇子旁边过。今年雪灾,这个镇子可出了名了。”       

      “怎么回事啊?”       

      “雪灾的时候,京珠高速上堵满了车子,这个镇的老百姓全都动员起来,送饭送水到车上去。特别是镇上有一家人,把一辆大客车上四五十个人全都接到自己家里住了将近一个礼拜,杀猪杀鸡招待人家,一分钱也不肯收。后来乘客联名写信到了报社......”      

        “哦,是这样 ......”

        说实话,很多年以来,我和人聊天的时候,听的大多是对世道人心的抱怨、牢骚、讥讽,无所不用其极的揣度......话都说得实实在在,可又着实让人心里感到拨凉拨凉。今天这位大叔却这么急切地和我讲起了这样一桩我从不曾在身边人们的口碑中有所耳闻,在读报纸、点网站的时候通常都会认为是粉饰太平的宣传而略过不看的事情,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他是羡慕人家的“暴得大名”,还是也想和时下的许多善于“颠覆历史”、“还原真相”的学者一样,来一个“不得不说”的爆料,来告诉我们这一幕后面其实“另有隐情”呢?

      看他的神态,不大像,可是......一时间,我竟然感到有些局促、甚至尴尬,不知该作何反应了......        

      “他们可真是好人哪!”耳边忽然传来一声轻轻的、却是由衷的赞叹。

        一看,说话的就是过道上那么一位坐在一个鼓鼓囊囊的蛇皮袋上的大姐:打工者的装束,黧黑的皮肤、深陷的眼窝、真挚的却有一点羞涩的笑容 ......和今天眼前的这位大嫂真是很像很像。      

      “是啊,好人哪,”大叔也高兴起来了,“这样的人才叫有情义、有志气。我以前在这儿的厂里工作过,这里确实是个好地方......”        

        看来我想错了,大叔好像压根儿就没想过要“颠覆”什么或是“爆”什么“料”。如果说大叔确实表现了一点儿羡慕人家“暴得大名”的虚荣心的话,那也只不过在于:他一再强调他“在那儿工作过”,无形中也就是在说,那些仗义疏财乐于助人的百姓们和他可都曾是同吃一桌饭、同饮一口井的乡亲街坊,因此他们做了好事,上了报纸,他也觉得分外光彩。       

        而那位大姐呢?我只记得她当时一直带着钦佩的目光在认真听着。对于那些她素不相识的人们,她好像除了“好人”之外也找不出更多的词来形容了,可是,也正因为她这样真诚、这样毫不吝惜地把“好人”送给她素不相识的人们,让我记住了她的言语、模样、神态......       

        很像,真的很像。不过,我忽然想到:这位大嫂和那位大姐,她们相像的地方难道仅仅是装束、容貌和神态吗?

         不。仔细想想,她们最大的相似之处究竟在哪儿?

         对,她们都是打工者,都是最普通、最基层的劳动者。在年初那风雪交加寸步难行的日日夜夜里,正是千千万万的她们拥挤在回乡的路上,感受着空前的彻骨严寒,可也感受着沿途的乡亲们送来的一缕缕温暖,所以她们才会为列车上听说的素不相识的人发出那真切的赞叹;而共同的劳动,共同的磨难让她们懂得互助、懂得关爱,所以她们才会在列车上为同样素不相识的母亲和孩子操心劳力,那么坦然,那么自然......         

         是的,这就是她们最大的相似之处。

         其实,这样的面孔,这样的笑容我还在很多地方看见过:比如那位在山路塌方的时候奋不顾身为来往的车辆报警的湖北农妇;

        比如那位爬上高塔一身霜雪抢修线路的株洲电工;

        比如那位说了一声“让你们费心了”就从容地走向地震废墟的四川灾民.....

        惭愧,这样的一幕幕我在媒体上虽然不是经常看,但毕竟还是看过一点的:

       他们面对镜头的时候,好像都是这样的面孔、这样的笑容:风霜满面却又宽厚温暖,略带腼腆却又从容爽朗;

       就是这样的面孔、这样的笑容,这样的互助精神,加上他们那结实的腿、有力的手、矫健的腰,让几个月前还性命堪虞的白鹭飞出了蓊郁的山林,种群比往年还要繁盛;让几个月前还森然布列着一片片白色断口的地方,以不可思议的神速又长出了一棵树、两棵树、三棵树......这数不清的树,数不清的绿色的希望,依然像往常一样,长满了一座座无名的山,掩映着一条条无名的河,依然像往常一样,夹道迎送着无数最普通、最平凡的劳动者在这南北大动脉上来来往往......

        他们的面孔和笑容,总是那么相像,那么熟悉,那么亲切,总是让我们的记忆既模糊,又清晰,既微妙,又强烈——可是,只有看到他们,他们的面孔,他们的笑容,他们在黧黑的肤色上熠熠生辉的坚强善良的品格,你才能理解:

       为什么我们总是能走过一个个多事之秋,为什么“打不烂的金刚”总会是“我们的中国”.......       

       越来越多的夹竹桃开始出现在列车的两侧,还有不时闪现的湘江上的白帆和打着艇子的渔人,与水田交织在一起的一处处港汊、塘陂......是的,家乡就要到了。我是回家消夏、度假的,而这些还要往南去的肤色黧黑、笑容中已经带着倦意的人们,是继续为了生计劳碌、奔波,继续收获他们朴实的希望,继续撒播他们每一滴汗水中的温暖能量。  

             500

         这一刻,我再没有别的好想,好说,      

         祝他们一路顺风。 

                                                                                                  2008年7月26日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