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的光辉与局限——从《小逻辑》中的一段话说起

我上课时大体上依据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批评过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思想以及他的体系与方法之间的矛盾。

但黑格尔确实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我希望自己上课时说的那些话不会让大家误以为他不值得重视。

下图来自黑格尔的《小逻辑》第24节。

列宁在读《小逻辑》之后指出:

“这部最唯心的著作唯物主义最多,唯心主义最少。矛盾,然而是事实!”

列宁这一论断,在下图的这段话中可以得到印证。

黑格尔这段话实际上已经提到了“劳动”或者说实践代表了人与自然的分裂又克服这种分裂而将二者联系起来的思想。这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中的实践观已经相当接近了。

当然,这只是“相当接近”,其实还是有原则区别的。

区别在哪里呢?

马克思认为,正是实践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区别与分裂。

但在黑格尔看来,劳动实践是人与自然分裂的“结果”——这就是说,实践只是发生在人与自然已经出现分裂之后的,它体现了这个分裂,但并不导致这个分裂。

而人与自然为什么会分裂呢?

黑格尔认为这是人类“精神的本质”导致的:

“精神生活在其素朴的本能的阶段,表现为无邪的天真和淳朴的信赖。但精神的本质在于扬弃这种自然素朴的状态,因为精神生活之所以异于自然生活,特别是异于禽兽的生活,即在其不停留在它的自在存在的阶段,而力求达到自为的存在。”

换言之,黑格尔是认为人之所以能够与自然、与禽兽区别开来,是因为他有一种要把自己与自然、与禽兽区别开来的“精神”。

这就说明:

1.黑格尔最终还是陷入了唯心主义;

2.这种唯心主义包含了一种贫乏而空洞的循环——因为这等于在说:

“(人的)精神之所以与自然区别开来,是因为精神的本质就在于这种区别,换言之,是因为如果不这样区别开来,精神就不是精神。”

而这等于说:

“精神之所以区别于自然,是因为精神被定义为区别于自然的东西。”

而这在逻辑上等于说:

“你之所以不是A(区别于A),是因为你被定义为不是A(区别于A)的东西。”

按照这一逻辑,某公司可以这样解释他们为什么在面试中淘汰小明:

小明之所以不符合我们公司的合格标准,是因为我们公司对合格员工的定义就是“除了小明之外的人”。

你会认为这是一个有效的论证或者有说服力的解释吗?

如果你认为是的,那你就要承认这样一位神枪手:

他朝墙上每打一枪,我们就以弹孔为靶心画一个靶子,于是他枪枪十环——换言之,他是神枪手,不是因为他打得准,而是因为“十环”已被预先定义为“他打出的弹孔所在的位置”。

黑格尔为他的唯心主义提供的论证大都是这样勉强而空洞的。

3.所以黑格尔也就只能把人当作一直就有这种“精神”的存在物,只是暂时还没有意识到它,一旦意识到了,这种精神就会让人从“自在存在”变成“自为存在”,从而与自然区分开来。

有学者曾经感到很奇怪:

黑格尔这样一位把整个世界都看作发展过程的空前伟大的辩证法大师,怎么就不曾想到人类也是由其它物种发展而来的呢?按说他应该比达尔文他们更早提出或至少猜测到进化论啊。

现在大家就能看出何以如此了:

黑格尔所谓的发展,归根到底不是物质本身的发展,而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理念按照已经写好的剧本在走程序。因此人与自然的分离,并不是人作为一个新的“物种”的产生,而只是人逐渐认识到理念早就放在他身上的那种与自然的不同。

这一段结尾说:

“反之,人对于足以满足其需要手段,必须由他自己去制造培植。所以,即就他对于外界事物的关系来说,人总是通过外物而和他自身相联系”

这也有极其深刻极其重要的哲学内涵。

这其实等于承认:

不但人与外物的关系是物质关系(“制造培植”),而且人与自身的关系也是物质关系,因为这必须通过所“制造培植”的外物的中介,因而也就有了物质内容。

唯心主义者以及不可知论者有一个重要论据,就是认为仅凭“感觉”本身我们无法区分这感觉到底是否来自外物或是否与外物相符——很多“错觉”乃至“幻觉”也可以让我们感觉很逼真,甚至很多感觉本身就是错觉,例如笛卡尔说我们永远都只能感觉太阳只有一张圆盘那么大。

而这个论据的要害,在于假定了我们可以用一种“纯精神”的方式与世界打交道——不管你认为这种纯精神方式是“感觉”还是“思维”。

因此在他们看来,我们以这种“纯精神”方式只能将对象作为精神的东西来把握:

唯心主义认为这个被我们把握到的精神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一切,此外再无其它;

而不可知论者则认为此外是否有“其它”、有的话这个“其它”是什么样的,是我们不知道也永不可能知道的。

现在黑格尔告诉我们,其实我们与外界打交道要靠“制造培植”,这是一种物质方式。

按马克思主义的看法,正是在“制造培植”这样的实践活动中,我们的感觉与思维才能结合起来,由此我们才能把握:

1.一个东西(如一把锤子)在被制造出来之前仅仅作为观念存在于头脑中与它被制造出来之后出现在现实世界中有什么不同。

2.这个被我造出来的与观念相区别的东西,既是我完全能够理解的,又与那些早就存在的事物一样,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3.很多东西在被我感觉到、意识到之前,就已经和我打交道,就已经被我改造着了。比如我给果树喷药,杀灭的很多害虫我起初并没有看到,我是先杀了它们然后才看到它们的。这就说明我和它们打交道的方式不是“纯精神”的,我确实是以一种“纯感觉”之外的、物质的方式与它们打交道的,而在这整个过程中,它们也只能是作为物质而被把握到的。它们先是被改造,后是被感觉、被思维,呈现出越来越完整的物质性。

4.这种实践不但告诉我们哪些是可以改变的,也告诉我们哪些是至少暂时不能改变的,这就更凸显出对象的物质性,也凸显出实践活动本身的物质性。

5.以上几点说明我们改造出来的“为我之物”和原本就存在的“自在之物”是统一的,前者不是也不可能是我的“纯感觉”和“纯思维”所虚构的东西,不会也不可能由此而将我与世界隔离开来,而是我们用实践从“自在之物”建立起来用以沟通我与“自在之物”同时又步步深入“自在之物”而与之融为一体的东西,是“自在之物”本身的不断显现。

6.我自己的想法不是一成不变或随心所欲,而是随着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改造而变化,这就说明不但客体,就连人这一主体自身也是物质的——所谓人必须通过外物与自身发生联系,潜在地包含了这样的结论。

所以列宁才会说黑格尔这部“最唯心的书”唯物主义最多而唯心主义最少。

黑格尔当然没能将这些结论都充分发挥出来,而是将它们窒息在他的唯心主义体系中了,但这无疑是恩格斯说的只要不停留在黑格尔大厦的外部就能一定能发现的“无数的珍宝”之一。

我讲唯理论经验论时曾说它们陷入的那种独断论或不可知论的结局,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产生之前,是不可解决的。

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也不是突如其来从天而降的,它是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越来越重视从主体对客体的某种能动作用的过程出发来把握思维与存在关系的空前深入、彻底的努力的必然发展。

黑格尔在这一问题上做到了唯心主义所能做到的极致:

他承认主客体之间裂隙的弥补方式是物质的,精神必须通过这种物质活动而把握其它东西并把握自己。

剩下的就只有这样的问题: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认为这种精神本身是来自物质而且是为物质所规定的呢?

为什么不承认这种能动作用是物质世界本来就存在的普遍相互作用发展的结果尤其是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更直接的发展结果呢?

为什么不把人与自然之间插入的越来越丰富的“第二自然”(各种物质产品、社会关系、农村、城市乃至精神文明等等)看作自然界本身的产物同时也看作自然向人和人向自然的生成呢?

为什么不由此而认识到正是这种双向生成越来越深刻地确证着整个世界的物质性呢?

这就是黑格尔的光辉与局限,也是马克思主义更辉煌的光焰的一大源泉。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