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问“俄乌冲突对中国有什么启示?”,郑永年老师分享了三个观点

最近再次采访了郑永年老师,谈#俄乌局势# 对世界的影响和对中国的启示。郑老师认为,从中长期来看,俄乌战争或将为世界地缘政治版图带来以下几个重大改变:

1. 军事竞争在欧洲内部再次上演。

从短期来看,欧洲因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而表现出高度的团结,但这种团结非常脆弱——

多国表达加入北约的意向,德国计划将军费提升到GDP的2%.....短期看,因为俄乌冲突,欧洲国家现在都没提什么反对意见。但从长期来看,一个再军事化的德国对法国意味着什么?这绝不是法国乐见的。

此外,欧洲还可能面临核扩散的风险。白俄罗斯修改法律解除国家“无核”地位,会不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如果真的发生“俄罗斯崩溃”的极端情况,导致核武器的流散,欧洲将面临非常大的核威胁。

别忘了,从历史来看,无论一战还是二战,都爆发于欧洲同一个文明内部;而美苏之间的大国冷战,本质上也是发生在一个大的文明圈层的内部。西方文明内部的激烈冲突,未必不会再度上演。

2. 北约在欧洲的继续扩张 vs “小苏联”的构建。

北约的扩张不会停止,至少现在不会。军事集团和经济集团不同,它的特征就是“无限扩张性”。或许,要到出现另一个集团能与它抗衡、形成一种平衡时,北约的扩张才会停止。

而在与欧美的对抗中,俄罗斯很难被彻底打败。作为一个大国,即使失败,也往往是暂时性的。只要俄罗斯感到国家安全依然受到威胁,即使没有今天的普京,未来也会出现第二个普京。

所以,只要北约还存在,普京或俄罗斯就有意图去重新构建一个“小苏联”或者类似的安全机制,尽管我们不希望看到这一幕的发生,但俄罗斯此举背后的动因是现实的。

除非这次俄罗斯被彻底打败——这一情况出现的概率是极小的——否则,欧洲(包含俄罗斯)乃至世界的两极化将不可避免。

3. 日本的“再军事化”与东北亚地缘政治版图变化。

德国的“再军事化”可能也会鼓励日本寻求“再军事化”的努力,进一步使亚洲的地缘政治版图发生变化。无论是现任首相岸田文雄还是前首先安培已经提出了类似的动议。

而这又会影响到整个东北亚,韩国新当选总统也提出了和美国的“核共享”问题。

4. “亚洲版北约”的构建

此次俄乌战争可以被看成是美国在亚洲战场上的一个“预演”。

美国现在在亚洲的举动已经和当年组建北约没有什么区别,事实上的“亚洲版北约”雏形已经存在——

从“奥库斯”美-英-澳三边军事协议,到“四国集团”,再到“五眼联盟”,还有特朗普时代提出的“印太战略”,再加上拜登新版本“印太战略”中美国对越南、新加坡等国的拉拢....所有机制都明显指向中国。

亚洲的安全很脆弱:尽管亚洲没有乌克兰,但亚洲很多国家、地区都有“潜力”出现类似今天乌克兰危机的情况。

那么,俄乌冲突对中国有什么启示?郑老师分享了三个观点:

1. 中国必须走向更大的开放。

中国与苏联和俄罗斯最大的不同是,俄罗斯只是一个军事强国,但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而中国则既有足够自保的军事实力,又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以及和西方紧密的经济联系。

经济的开放和互相依存无法避免战争,但可以减缓战争。正如此前所说,我们可以把此次俄乌战争看成是美国在亚洲战场上的一个“预演”:一旦中美发生激烈分歧,美国会不会像对俄罗斯一样把中国踢出SWIFT体系?

郑老师的看法是:100%会。

但是,如果美欧对俄罗斯实施经济制裁是“伤敌一千,自损五百”的话,要制裁拥有开放且强大经济的中国,那就是“伤敌一千,自损一千”,这样一来,这种制裁就很难持续。

届时,中国也无需像俄罗斯一上来就祭出高风险的“核武威胁”,而是有更充分的“经济杠杆”可以使用。

2. 在俄乌冲突中,中国既不能任由俄罗斯完全“绑定”自己,也不能任由美国“绑架”欧洲。

其实中国与欧洲有巨大的共同利益,而没有地缘政治之争,彼此间的意识形态分歧是可能因利益而化解的。尽管在俄乌冲突爆发后,对欧洲来说,安全顾虑在一定程度上压倒了经济考量,但是欧洲依然是中国可以争取的对象。

3. 这场冲突需要让我们思考,中国到底该如何处理“开放”与“安全”的关系?

安全永远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开放才是最大的不安全。我们应该做的,是在开放的状态下,探索自己的安全机制,而不是为了所谓的绝对安全,而停止对外开放。

对于中国来说,我们今天最大的隐患仍然是发展的停滞和现代化进程的中断。就像改革开放初期时候说的,打开窗户,自然会有蚊子苍蝇飞进来,但只要自身实现了强大,让蚊子叮几口,是死不了人的。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