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安难安:当两蒋后人也在“独台”

500

蔡英文在元旦开始,通过对大陆展开强硬喊话而重新赢得台湾民众认可,虽然这种操作短线的做法并不会长久,一如柯文哲所言只是“一日行情”,但这毕竟打中了台湾民众的潜在思维,亦即渴望两岸深化交流,但又担心两岸走向统一。所以当大陆再度提出“一国两制”,并公开倡议探索“一国两制”的台湾方案,很多台湾人在内心深处的恐惧感就会呈现出来。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原本在两岸之间扮演促进交流角色的国民党,就显得尤为尴尬,如果附和大陆的说法,则显然很难赢得台湾民众的支持,但如果迎合蔡英文的做法,则无助于两岸关系的改善,也违背国民党一贯的立场,所以国民党在一开始颇为踌蹰,不知道该如何回应,所以在这个议题上一直难与蔡英文正面对决。

而就在这个时候,被视为国民党新生代代表人物的立法委员蒋万安,扮演了捅自己一刀的角色,他在电视节目上公开表达,支持蔡英文所谓的“四个必须”,赞同蔡英文针对大陆对台论述的反击言论。这番言论一出,自然得到绿营的好评,但也在蓝营内部掀起争论,不少蓝营选民感到失望,但也有不少人蓝营选民认为说的也不无道理。

换句话说,这也确实反映了蓝营在两岸问题上的立场分歧。对整个泛蓝群体来说,其反对台独的立场应该没有疑议,但在此基础上也可分为“独台”主张和终极统一的差别,前者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主流意见,因为每一个想胜选的政治人物,都不愿被扣上“亲中卖台”的帽子,希望能够向选民展示自己坚持台湾自主性的形象。所以,蒋万安说出这番话之后,自然也是有人支持、有人反对,而他的着眼点,当然是想最大限度迎合选民的情绪,进而继续提升自己的支持度。

然而事与愿违,这种浅碟化的思考显然过于肤浅,只着眼于当下的民意支持,却低估了两岸问题的复杂性,这让蒋万安不仅没有受益反而受到冲击。这是因为,蔡英文对大陆的强硬态度,主要是建立在对大陆对台政策的扭曲之上,这固然可以激化台湾民众的忧虑情绪,但对很多严肃思考两岸问题的人来说,却并无效果,在这种情况下,蒋万安不仅没有据理力争,反而“拿香跟拜”,这让人看到蒋万安本人的无能与投机,对其形象其实是巨大的负面冲击。

原本蒋万安致力于打造专业清新的形象,在立法院也选择了社福、劳工等政治正确又不易引起争议的议题,希望可以让自己在温室里慢慢成长为国民党的中兴少主。也正是基于这种思路,他也不敢轻易接受选举考验,不愿在重大政治竞争中出马一战,以免激化社会对立,让自己的形象塑造努力破功,他在2018年拒不参加台北市长选举,就是基于这样的思考。

但是,在政治上是骡子是马终究还是得亮相,蒋万安终究也是抵挡不住权力的诱惑。想要更上一层楼,在政治议题上终究还是要表态,他自认为蔡英文在这一问题上是得分,因此自己跟进也有助于他在政坛站稳脚跟,然而,他低估了蓝营内部的反弹声浪,自认为自己蒋家后人的身份让他可以具备天然的政治正确,殊不知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这种身份反而可能进一步加剧自己的错误。更重要的是,现在的整体社会氛围仍然对民进党不利,蔡英文的逆势上扬并非长期趋势,对蓝营选民来说,此时正是九合一大胜之后乘胜追击的时刻,蒋万安此举却在长他人志气,很难激发蓝营选民的光荣感。

不过,蒋万安会有这番话也不算令人意外,台湾内部对两蒋一直颇多负面攻击,对蒋万安来说当然也是概括承受,这也构成了他继续向上发展的原罪。在这种情况下,蒋万安一直渴望摆脱这种束缚。事实上,除了这番争议言论之外,蒋万安也希望澄清他的出身问题,他之前更表示自己直到10岁才从老师那里知道自己是蒋经国的孙子,更有意无意澄清自己是靠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成绩。现在,他进一步从行动上开始与蒋家保持距离,在蒋经国逝世31周年之际,没有前往慈湖谒陵。

但显而易见的是,蒋万安的这些做法并不能得到外界的认同,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原本只是一个律师而并无从政经验的蒋万安,之所以能够当选立委,跟他个人能力没任何关系,而纯粹是受到蒋家先人的恩庇。他与其他蓝营政治人物比起来,之所以有这么好的条件,也并非因为他的形象更清新,而是他的“根正苗蓝”,让他具备了天然的参与资格。要知道,国民党内还有很多同龄人,都还在基层争取发展机会,因为在国民党论资排辈的文化中,年轻人出头的机会原本就相当少。

不过,蒋万安的做法确实也是当下国民党内的常见问题,在台湾内外情势正在经受剧变之际,国民党始终找不到自己的核心价值,也不知道该如何在此情势下自处,所以常常出现“拿香跟拜”和“进退失据”的情形。对蓝营的青年世代来说,他们的紧迫感就更为明显,因为民进党的同龄人都有不少发展机遇,而国民党的这些人却苦于没有施展机会。

但他们却也忘了,机会应该是自己争取来的,如果他们能如民进党的那些同龄人一样,能够真正具有自己的主见,能够为国民党带来新的方向和希望,国民党的老人们恐怕也很难继续阻挡他们,毕竟现在是网络造王的年代。对蒋万安来说,他其实还是沉溺于舒适圈,希望靠迎合来获得廉价的成功,殊不知真正的底气来源于自己的创造,如果他能通过严肃的思考和接地气的研究,找到国民党在两岸和内政问题上的清楚定位,以他的条件完全可以让他成为真正的中兴少主,但问题就在于,他到底有没有这样的资质和努力的意愿?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