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世上真有猫鬼神,那它可能是荒漠猫的样子
去年3月15号,那是我们第二次荒漠猫抓捕行动中的一天。
半夜里陷阱被触发了。大牛是第一个前往现场查看的人,他说自己确认陷阱抓到了荒漠猫,并且用黑布把陷阱盖住防止里面的猫应激,等大部队达到后再一起安装无线电项圈。
但当所有人全都赶到,准备停当要开始操作时,黑布一掀开:猫消失得无影无踪。
图片来源:网络
那时天已全黑,野外的晚上没有电灯,只有几只手电和头灯还有手机光能让人在夜色中看出物体的轮廓。
荒漠猫所在的地方离县城很近,那片造林地也有不少坟地坐落,它们就在里面追着鼢鼠活动。
在民间,猫似乎总是种能通灵的,带了些神秘感的动物。而当地也有猫鬼神的传说。
我们前后围着现场转了又转,依然没有发现陷阱有什么缝隙或破损,周围也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那天晚上没人睡得好觉。
《百鬼图》中的“猫鬼”。没忍住上网搜了一下,关于“猫鬼”的民间传说真不少 图片来源:网络
虽然莫名其妙地跑了一只猫让人心慌慌的,但抓猫之旅并非一无所获——3月份我们一共抓到了5只荒漠猫,并给它们带上了无线电项圈。
比较有意思的是,我们抓到的荒漠猫大多都是雌性,这也许是因为这片地区雌性猫的比例更多,但也不排除是因为,诱饵的羊油实在是太香了。
可能有人担心颈圈会不会影响到荒漠猫的生活,特别说明一下:追踪颈圈是广泛应用于野生动物研究的方式,在佩戴时会仔细调整颈圈大小,确保不会由于过大而脱落,也不因为过小而影响动物健康。
只有确保颈圈重量低于动物体重5 %,不会影响动物自然活动时,我们才会给它们佩戴。
项圈不会影响荒漠猫的自然活动,若是体重不够,那么将会放弃给它佩戴项圈,放归野外 ©周欣
此外,荒漠猫进入陷阱后,我们会在十几分钟内迅速赶到现场进行操作,由中国农业大学的兽医团队负责全程生命体征监测。
我们会尽可能迅速地而谨慎地完成荒漠猫的项圈佩戴与体尺测量等工作,确保荒漠猫安全与舒适。
等佩戴工作结束后,荒漠猫便会被立刻放归自然,就像是做了一场梦,梦醒除了脖子上大金链子一样的追踪颈圈之外什么也不留下,也不会有进一步的人为干扰。
再回头说我们抓到的荒漠猫,我印象很深刻的是3月我们抓到的最后一只荒漠猫,它是只个头不大的年轻公猫,被编号为M2。
那天是3月18日,已经到了抓猫之旅的尾声,带来的颈圈基本装得差不多了,不过虽然是这样,我们每个人的神经都还是绷得紧紧的——
猫科动物具有晨昏活动的习性,谁也保不准在哪个凌晨就会有荒漠猫跑进陷阱——果然,凌晨4点,警报响起,猫来了。
M2在3月18号凌晨4点被戴上项圈,简单的体检显示它很年轻、也很健康,我们在确认猫的状态之后,很快将它放回了野外。
溜了~ ©周欣
然而,没过多久,我们发现了M2的“异常”。
被放归野外的M2先是围着我们抓猫的地方遛了好几个星期,这不是什么问题,我们安放陷阱的地方很明显也是某只或若干只荒漠猫的领地,猫科动物都喜欢巡视领地,这样的绕圈其实很正常。
奇怪的事在后面,一个月后,M2启程了。
颈圈数据显示,它向西北方向一路高歌猛进到达鸡冠山,然后转向南边跨过了公路和大河,跑进了皇城乡的地盘。
这可吓坏了我们,因为对于具有领地意识的猫科动物来说,突然的背井离乡可能意味着危险——比如曾有学者记录到非洲一只金钱豹的长距离迁移,在195公里后,这只豹子最后还是死于兽夹之下。
出现在红外相机里的荒漠猫
是我们惊吓到了它吗?还是它的领地里发生了什么变故使它选择离开?
正当我们都彼此捏一把汗的时候,M2又从皇城乡返回了!
这次伟大长征的半个月时间内,它来回的距离长达100公里,我们在其他个体身上都没有发现这样的行为。最后可能是它在皇城乡看够了世界繁华,掉个头,轻车熟路地回了快乐老家。
后来M2依然风风火火地在它原来的地盘跑来跑去,我们纷纷猜测它这样做的原因:扩散?交配?季节迁移?……但总而言之,我们没能得出一个可靠的结论,因为有关荒漠猫的研究资料目前而言实在是太少太少了。
可能每一个M2,都注定是传奇。
和顺M2大王:你是在说我吗?
我们一共捕捉到十只荒漠猫,之后为它们佩戴了GPS定位颈圈,追踪它们的活动轨迹。
截至去年12月,10只荒漠猫个体总工作时长671项圈工作日,有效回传定位点2.5万个。
数据表明它们的家域范围不大,平均面积为6.6平方公里,最大的为19.7平方公里,一半以上位点都在灌丛地带,农田次之。这两种生境加起来占所有定位点数量的95%以上。
我们终于进一步了解到了荒漠猫的基础生活史知识,也是珍贵的监测数据,为研究这种中国特有的小猫提供了相当有价值的线索。
当然,门源的荒漠猫很多,我们不可能全部把它们都带上颈圈,除了项圈之外,我们更多的研究还是会使用更“土”的方法——红外相机和捡屎。
给相机找了一个风水宝地 ©狼羽
从2020年开始,我们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的支持下,与北京大学李晟团队在青海门源等地安装了许多用于寻找荒漠猫的相机。
门源在青海省会西宁往北一百五十公里左右,位于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的东头,面朝祁连,背靠达坂,南北高中间低,中间有大通河流过。
这里与我们印象中干旱的大西北不同,门源家家户户院子里普遍都种着杨树,起到吸水防潮的作用。
那么相机告诉我们荒漠猫在哪儿呢?草甸、造林地、退耕地、农田,有耗子的地方就少不了荒漠猫。
天保工程启动后,从2000年起,门源县开始进行植树造林。植树造林主要有荒滩造林和退耕还林两种,种植的都是生存能力强的本地植物。
而在更远一些的退耕地里,主要种植的是青海云杉和祁连圆柏,这里也会有荒漠猫出没,在这种地方遇见狍子和野鸡简直是家常便饭的事情。
安装红外相机的时候,一只狍子在不远处好奇地张望 ©大猫
农田也是荒漠猫的重要活动地带。门源的农作物主要就两种:四月种青稞,五月种油菜,九月收割,一年就种一季。
夏季油菜花大片开放的时候,也是门源的旅游旺季。
造林地也好农田也好,都在人类聚居的区域附近,荒漠猫们善于捕鼠,因此也常常活动于这些地方,与人类社区的距离并不遥远。
门源县的荒漠猫栖息地,稀稀拉拉的草丛、生长缓慢的沙棘和云杉,这就足以满足荒漠猫的需求 ©大猫
而捡屎当然是逃避不了、且往往为他人津津乐道的一项任务。拾捡粪便的目的是通过其中的DNA来分析荒漠猫的食性。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往往需要追求那些DNA保存状况更好的新鲜粪便——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祁连山那么大,谁知道哪坨猫屎还是热乎的呢?
还好,门源地区荒漠猫活动集中,粪便也几乎称得上是随处可见。
像这样颜色比较深的就是新鲜好粪 ©狼羽
粪便对于肉食动物来说是标志领地的重要方式,相当于一面插在地上宣示主权的旗子。所以它们不会藏着掖着,反而会大大咧咧地拉在路中间。
它们活跃的兽径上,往往会留下许多粪便,比如这一条因为屎太多而被戏称为厕所路。
这里,就是“厕所路”
同样,由于粪便是领地的标志,所以当我们捡走部分粪便后,会将剩下的粪便碾碎,这样既能避免重复采样,也不会把荒漠猫插在领地上的这面旗子连根拔走。
北大博士研究生孔玥峤的实验室分析表明,荒漠猫的食谱主要由啮齿目与兔形目动物组成,被采食最多的五种动物是田鼠、高原鼠兔、高原鼢鼠、长尾仓鼠和雉鸡。
事实上这个结果中的鼠类和兔类都不算惊讶,但雉鸡却是一种我们在门源经常看到与荒漠猫同框的动物,有的时候甚至会主动凑到荒漠猫的屁股后头。
荒漠猫和野鸡们和谐同框 ©大猫
所以是门源的食物很多,荒漠猫和雉鸡相处得很友好吗?当时我们这么猜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而这也印证了猫和鸡的另一种可能的关系——雉鸡之所以紧跟荒漠猫,是因为它们在时刻监视对方的行动以便能够及时逃脱。
猫和鸡,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猫和猫粮。
1892年,根据收购来的皮张颜色,米尔恩·埃德沃兹误认为这种沙黄色的小型猫科动物生活在荒漠中,从而给它命了名。
但实际上,荒漠猫的淡黄色皮毛并不是为了藏身于荒漠之中,而是为了适应高原草甸的枯黄。
除此之外,荒漠猫还有野生猫科动物中独一无二且性状稳定的淡蓝色虹膜。
但是就跟所有的猫科动物一样,我国特有的荒漠猫也面临着很多潜在威胁。
其一是灭鼠。
退耕还林还草也伴随着林地草地维护的工作,而林地草地维护要求的灭鼠工作,其对象往往也是荒漠猫的食谱重要组成成分。
在用投毒的方式对付鼢鼠等啮齿类时,荒漠猫这样的捕食者也可能面临二次中毒的危险。
鼢鼠是荒漠猫的重要食物,荒漠猫的存在也能够控制造林地里的鼢鼠数量 ©巧巧
其二是盗猎。
尽管因为疫情,很多地方已经在三令五申并严厉打击猎套、兽夹等。然而当地小市场上,这样的猎夹随处可见,主要被用于捕捉野兔和野鸡,但其他小型动物也会受到影响。
我们3月时在河滩地里发现的猎夹 ©狼羽
去年10月,门源就救助了一只被猎夹夹住的荒漠猫,手术切除坏死的趾骨后,这只荒漠猫已经恢复健康,于今年1月17号被放归野外。
2022年1月17日,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在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放归一只亚成体雌性荒漠猫,这是世界首例实施截指手术后成功放归的荒漠猫 图片来源:微博@圆掌
其三,从我们的红外相机数据可以看到,当地出现了荒漠猫与家猫的杂交个体。这些个体往往失去了荒漠猫标志性的蓝眼睛。
红外相机里出现了明显的杂交个体
在荒漠猫分布区域内散养的家猫与荒漠猫出现了广泛的杂交情况,尽管根据北大罗述金老师团队的研究,基因渗透主要存在于从荒漠猫向家猫的单向过程,反之还未发现。但在与家畜宠物接触过程中,疾病的传播也是不容忽视的隐患。
其四,路杀或许是门源地区荒漠猫种群面临的最直接也是最大的问题之一。
门源的荒漠猫靠近人类社区,穿越道路是难免的。M2在远征中也跨越了国道G227。
从前年11月到今年1月,我去过青海7次,每一次都会碰上至少一只被路杀的荒漠猫。
被路杀的荒漠猫 ©李小六
对这些问题,很遗憾地说目前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或许在保护组织,科研院校和政府机构的通力合作下,我们能为荒漠猫创造出更好的生存环境,让它们的蓝眼睛能永远在天空下闪耀。
荒漠猫是我国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唯一特有的猫科动物。其长相和家猫相似,但是体型更大。由于毛色黯黄,像枯草一样,所以在青海门源,也被称为“草猫”。和自带“Wifi信号”的猞猁一样,它们的耳朵上也有天线似的小簇毛 。
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管理局的支持下,猫盟与北京大学合作开展一系列的野生动物科研和保护工作将持续推进。
未来,在国家公园的庇护下,我们会看到这片荒野的魅力将永远存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