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我不是药神》,似乎这电影对于解决社会问题,还是极有意义的
【本文来自《影射“森友学园丑闻”的日剧《新闻记者》获收视冠军,日媒:安倍夫妇脸都青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pan文
- 哈哈,电视剧使劲拍使劲讽刺,反正始终没有落到深层的原因上。跟棒子那些电影一样,拍的是很好大家都爱看,“深刻揭露”啊,欧美白左都感动了。有用吗?
说起这个,《我不是药神》现在看来就极有意义,同样难解的社会问题,当时我也认同药价高百姓看病难,也认同仿制药伤害创新、国际药企全球价格指导不好谈判、干预太过影响外资对中国市场信心,我认为影片出来应该就是国家对仿制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差不多了。
后来影片火了,要求相应药物采购价降低——我想想这也是应有之义,做到这些也对得起这部片子的影响了。
再后来说采购制度改革,统一采购——当时心想真是大改革啊,总体当然是向好的,但是对于采购价降太多并不抱太大指望,毕竟网上也说了有药价太低厂商不生产的情况,加上很多药都是国家大集团垄断,能减少采购环节的腐败我认为这就是最大的好处了。
再然后就是那个谈判的新闻出来了——要说谈判技巧什么倒不是我佩服的地方,只是感慨真能把价格砍下来,因为工作这么多年,无论吹得再怎么天花乱坠首先都是听听就好,无论是谈的,是作秀的,还是其他什么乱七八糟的,最终药价下来了,这就是事实,这就是真牛。
我不愿意说这是药神这部电影所导致/影响/开启的,因为这是否认更多更多的人做出的没日没夜的努力,但是毕竟一切从它把看病难这个事摆在台面上引起舆论爆炸开始,后续的这一系列改革,远远超出了一开始的期待值,与国外这些没了下文的批判电影的结局完全不同。
同时,当时看起来那么困难的事情最终也做出来了,事实证明,这个世界上真的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只要下定决心、排除万难,总是可以解决的——当然,偶尔有的人自己就是那“万难”,那也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