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杨震 王森:印度与巴基斯坦海军战略哪家强?

点击立即阅读全文:研究 | 杨震 王森:印度与巴基斯坦海军战略哪家强?

500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在近当代很大程度上是一部全球化的发展史。作为全球化的载体,海洋在各国地缘战略中的地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素有世界海权体系“核心地带”之称的印度洋更是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作为印度洋沿岸最为强大的本土国家,印度一直谋取印度洋的主导地位。巴基斯坦自独立以来就是印度的战略竞争对手,更是印度谋求对印度洋进行有效控制的阻碍。印度在海权理论的指导下颁布了自身的海军战略,而巴基斯坦为了应对来自印度的海上威胁,也有针对性地推行和落实自身海军的海军战略,双方海军战略各有特点。对印巴双方的海军战略进行比较研究,具有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具体而言,其学术价值在于丰富和发展了海权理论这个地缘政治学中古老而常青的流派。其现实意义则是对未来印度洋西部地区的海上力量对比态势有更为直接和深入的认识,可以更有效地维护中国在该地区的海洋权益。

500

一、海权理论的发展与演进 

提起海权理论,就必须溯源至海权论的创始人:美国海军上校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马汉从哲学和历史的角度论证了海洋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海军的四要素:其一,集中和达到集中的方法;其二,中心线或中心位置;其三,由中心位置所表现出来的内线运动;其四,海上交通对于军事供应与胜利的关系。他还预见性地提出了发展海权的要素,充分论证了国运与经略海洋的关系。他认为,海洋是“一块广阔的公共场地”和“一条巨大的公路”。更重要的是,马汉发明了海权这个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定义:“是一个战略范畴,是国家海洋战略与海军战略的核心与基础。海权,是在古代随着海上武装力量在海上战场的武装斗争的产生、发展而萌生并逐步形成与发展的一个战略概念,而不是任何人的头脑的天赋创造。海权的实质是,国家通过运用优势的海上力量与正确的斗争艺术,实现在全局上对海洋上的控制权力。”马汉的贡献不仅使海权论成为一个正式的地缘政治学派,使海权理论得到极大发展,还使美国走上了海外扩张之路,成为海洋霸权国家,影响了当今国际体系的结构。可以说,海权理论改变了世界面貌。

在海权理论的发展方面,英国海权思想大师朱利安·科贝特(Julian Corbett)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贡献从某种程度上说并不在马汉之下。科贝特指出:“在遂行海上战争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所有作战行动都与两大类目标密切相关。一种是获得或阻止制海权;另一种是运用我们所掌握的制海权,不管我们是否已经获得了完全制海权。

但是科贝特的理论并非没有争议,事后看来,至少有下述四点:其一,科贝特未曾预料敌方潜艇在战争中所能扮演的角色。他相信商船有较高的速度,不那么容易被毁。所以对于潜艇战的价值作了错误的低估。其二,他有轻视巡洋舰的倾向。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巡洋舰在袭击商船的活动中所获致的成绩远超过其期待。其三,他不像马汉,不认为有采用护航措施之必要。其四,科贝特的最大失败也许是他造成一种印象,使人相信舰队若能凭借其存在和地理优势来确保制海权,即无与敌军交战之必要。他的慎战思想和“存在舰队”理论至今仍然有旺盛的生命力,并曾一度被实施后冷战时代战略转型的美国海军奉若圭臬,深刻影响了世界海权战略格局。

苏联海军元帅、苏联海军司令员戈尔什科夫(Sergey Gorshkov)创立的“国家海上威力论”学说使海权理论在机械化战争时代焕发青春。“军事技术革命在军事领域的各个方面不断地引起新的变化和发展。但是海上武装斗争的最终目的一如既往:歼灭敌人,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和物质设施(即敌舰及其乘员、武器和弹药储备、火力有效射程内的岸上目标)。”他在海军的使用方面提出了全新的观点:“海战同陆战一样,受普遍的经常起作用的规律制约,不能离开政治而孤立地进行,因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他指出:“国家海上威力这一概念包含:国家研究(考察)海洋和开发海洋资源的能力,运输船队和捕鱼船队的现状及它们保障国家需求的能力,国家造船工业的现状和造船能力,以及与保障本国利益相适应的海军,因为世界上还存在着对立的社会体系。当然,利用海洋的性质和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发展水平,是由该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其政策来决定的。”

此外,戈尔什科夫在独创的饱和攻击战术使美国的水面舰艇受到严重威胁,并有可能因此丧失制海权。美国海军大名鼎鼎的“宙斯盾”防空系统就是在这种战术下催生的产物。在戈尔什科夫指导下,苏联建立了一支庞大的舰队,其被赋予的战时任务更是雄心勃勃:(1)保护近海;(2)抗击敌方战略打击体系;(3)控制舰队弹道导弹潜艇作战海区;(4)实施战略核打击;(5)破坏敌方海上交通线;(6)保护友方海上交通线。戈尔什科夫的海洋战略还包括具体的平时任务:(1)展示旗帜;(2)赢得国际尊重;(3)支援经济利益;(4)危机管控;(5)限制敌方选项;(6)实施局部海上控制;(7)遂行局部战争。

在戈尔什科夫提出“国家海上威力论”之后,苏联海军的实力得到了飞速增长,并在海上对美国形成了严重威胁。为了扭转颓势,美国海军部长小约翰·莱曼(John Lyman Jr)提出了制海权理论。莱曼认为:“正当苏联在1962年开始大规模建设海军的时候,美国却在70 年代单方面削减海军力量从而使其丧失原有的海军优势。”莱曼认为,海军在保持美国战略优势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因此提出夺取制海权的六项原则。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美国海军基本建成600艘军舰的海军,扩大了对苏联的海上优势,为最终打赢冷战奠定了基础。并对日后美国海权思想的发展与演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冷战结束后,美国海军提出的战略转型可以被看作信息化时代海权理论的新发展。在美国海军转型的第一阶段,运用制海权,发动由海向陆的打击,谋取欧亚大陆边缘地区的海上优势并借此干预陆上事务成为美国海军的战略目标。而中俄两国海上反干预/反介入能力的提高,使得美国海军原先享有的制海权优势遭到侵蚀。随着“分布式杀伤概念”的颁布,美国海军战略转型进入了第二个阶段———重返夺取制海权之路,并结合“印太战略”,进行了一系列双边海权合作。

此外,作为世界最大的陆海复合型国家,中国在建设“海洋强国”的同时,提出了“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也对世界海权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而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海军战略的发展及其海军建设对海权理论的发展演进做出的贡献也是有其特殊价值的,尤其在考察印度洋地区的海权战略格局时,这种价值更为突出。

二、印度的海军战略及其特点

一般来说,成功的战略包含三个要素:目标、环境和手段。印度海军战略也不能例外。从环境的角度来说,印度具有其得天独厚的海洋环境。这个南亚次大陆的头号大国三面环海,进入印度洋几乎不受到任何阻碍,可以充分发挥海军这个综合性和战略性军种在海洋这个公共空间的机动性,并因此进行兵力投射,扩大影响。

就目标来说,印度是想在控制印度洋的基础上将其海军力量尽可能向外扩张。在南亚和环印度洋区域,印度的综合实力首屈一指,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该国国土伸入印度洋,海岸线超过7000公里,拥有2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专属经济区和1000余个岛屿的管辖权。因此不难理解印度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战略野心,因为在印度看来,自己理应是南亚霸主,周边国家和地区如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似乎都应该是印度的组成部分。这导致印度一方面野心勃勃地希望扩张自身势力范围,另一方面又和周边国家关系不睦、冲突不断。因此,印度试图获得压倒性的军事力量以确保自己的优势地位。

印度的这种战略思维,不仅针对南亚地区,更针对整片印度洋区域。英、美两国在印度洋中部运营着迪戈加西亚基地,虽然该基地的战略价值十分突出,但规模有限,不足以支配整个印度洋,区域影响力较弱。而且,目前印度和英、美等国并不存在直接冲突,美国甚至还有拉拢印度的意图。在这种情况下,印度更加自信满满地向印度洋扩张,试图将其变成“印度之洋”。海军战略基于上述意图,印度对发展大海军充满渴望。

根据印度地缘的特点,可将其海军战略归纳为3个层次。首先是近海战略,即海岸防御和海上对峙。印度东西两侧海岸线漫长,其中西部海岸线与巴基斯坦相连,在印巴关系紧张的背景下,印度长期渴望拥有远超巴基斯坦的海上力量。其次是印度洋战略。印度将印度洋视为自己的“后院”,并试图达到主宰印度洋的目的,印海军不仅要在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发挥作用,还期望能够深度干预海湾地区,如亚丁湾、红海、苏伊士运河,甚至是非洲沿岸、马六甲海峡乃至东南亚、西太平洋等区域。最后是全球性海军战略。这一战略决定印度必然会持续推进远洋舰队的发展,并试图跨入世界先进海军的行列。在这一战略层面,印度谋求的是全球性的影响力。

从手段来说,印度主要是通过发展航母编队和建立海外军事基地达成上述目标。印度海军2015 年海上安全战略文件(题为“确保海上安全:印度海上安全战略”)是印度不断演变的海上战略思想和拟议的军力态势的先驱。他们共同构成了新德里政治军事战略(或大战略)车轮上的重要轮辐。其次,该文件设想印度采取一种战略,将航母特遣部队作为移动基地,同时拥有海基核威慑力量。这种安排的延伸将涉及海军发展自己作为远征军的愿景,这最终将帮助印度获得其所期望的印度-太平洋地区大国地位。这份文件强调,作为印度海上战略的一部分,控制海上交通线路和咽喉要道的重要性。尽管迄今为止,印度的政治军事取向,特别是其海上政策,主要集中在扩大其在印太和亚太地区(包括印度洋西部区域)的影响力;当然,这种扩张也增加了海上交通线的重要性。

印度对海上交通要道和海上交通线路的政策变动,反映了印度海上战略思维的内在变化,即地缘政治视角和外部地缘战略取向之间的变化。这也影响了印度国内的海上力量态势,包括海军与其他两个军种的合作例如,作为控制海上交通线的一部分,获取外部基地。当然,这也涉及到印度对美国、澳大利亚、法国、日本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外交策略,这些国家在印太或更广泛的亚太地区都有自己的海上军事存在。印度大战略的政治军事方向似乎将整个亚太地区作为其地缘政治视角的一部分。印太地区被列入拟议的海上地缘战略方向的子集,与印度所认为的大陆承诺一致。将印太作为印度海上地缘战略方向的一部分,涉及两个不同的要求:控制咽喉和确保海上指挥的必要性;这些措施合在一起将有助于实现保持海上交通线路畅通的主要要求。

就其特点来说,印度海军战略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显著的扩张性。印度在地缘政治思想上很大程度继承了大英帝国的衣钵,认为自己是南亚和印度洋的天然主宰,不仅在陆上进行扩张,在海上也是动作频频。不仅花费巨资打造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远洋海军,还不遗余力建造海外军事基地,并实现在世界海上重要交通线附近的军事存在,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通过“东进战略”实现了在马六甲海峡东西两侧的军事存在。这种地缘上的扩张性在印度海军战略中得到较大程度的体现,并成为其深厚的政治属性。

第二,强烈的进攻性。一般来说,要达成制海任务,大致是采取两种作战模式:防御性制海作战和进攻性制海作战(见表1)。从印度海军战略的作战方式来看,是比较偏向于进攻性制海作战的。印度海军投入了大量资源引进和研发航空母舰,其航空母舰编队的作战任务就包括摧毁或瘫痪对方水面舰艇和潜艇,其舰载机和舰载防空导弹的主要作战目标就是对方的飞机,从这一点来看,印度海军的进攻属性相当明显。

500

图源:“云南财经大学印度洋地区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

第三,明显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是相对于各个潜在对手来说的。印度为控制印度洋,将其由近到远划分为三个控制区域———完全控制区、中等控制区和软控制区。离本土越远,其控制力度越下降。依据力量对比的不同,印度对这三个控制区的对手采取了不同的手段进行应对,或威慑,或打击,或驱离,或监视。具体而言,在距离本土500公里的完全控制区内,印度海军享有绝对制海权;距离本土500至1000公里的中等控制区,印度海军实施海上拒止行动,阻止敌军接近完全控制区;而在1000公里之外的软控制区,印度海军对其他国家的海上力量实施严密监视。依据距离和对手的不同,印度海军战略展示出相当大的灵活性。此外,印度海军还借助其外交功能,与美日等国海军展开合作,服务其国家利益与战略目标。

三、巴基斯坦的海军战略及其特点

巴基斯坦的海军战略很大程度上是对印度咄咄逼人的海军建设的一种回应。从环境来说,巴基斯坦面临的海洋安全环境并不乐观。在过去几年中,巴基斯坦面临的海上威胁的类型和强度显著增加。中巴经济走廊(CPEC)、瓜达尔港的开发以及巴基斯坦对被围困的克什米尔人的正当支持,加剧了印度的敌意。这导致巴基斯坦采取措施确保其海上安全,包括沿海安全和航行自由。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印度海军雄心勃勃的海上能力建设,巴基斯坦不能忽视这一点。

简而言之,印度海军计划拥有200艘军舰,到2027年增加50艘。在这一建设中,它得到了美国、日本和几个西方国家的支持。令人担忧的是,印度可能会把增强的能力用于破坏巴基斯坦的稳定,而不是针对中国———因为它意识到,目前它还不能对抗中国,但可以有效地利用它来对付巴基斯坦。鉴于这些不断增加的海上威胁类型和强度,巴基斯坦海军计划通过引进新的军舰、潜艇和武器系统来提高其作战能力。这一升级本质上是防御性的,旨在对抗印度的霸权设计。过去三十年里,巴基斯坦海军能力显著提升。事实上,在南亚次大陆上巴基斯坦海军引入的新武器最多。它获得了潜艇发射的远程导弹(鱼叉)、侦察飞机和直升机配备反舰导弹,而且正在为其潜艇获取独立空气推进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说,巴基斯坦海军已经成为一支积极主动的军队。

从手段来说,巴基斯坦会继续采取进攻性海上拒止战略。潜艇将成为海上战争的重要武器,被部署于对印度海军舰艇的进攻和对印度港口的突袭。海上飞机作为海军的“耳目”,将使得力量加成。巴基斯坦的导弹能力也将给印度海军带来重大挑战。考虑到巴基斯坦海面舰艇力量在远海的局限,它们将更多靠近北阿拉伯海进行演习。独立后几十年中,巴基斯坦相对印度拥有的任何质量优势都遭到严重侵蚀,现在印度海军几乎在各方面都优于巴基斯坦海军,规模更大,也更有能力。巴基斯坦海军现在规模不大,却是有效的沿海防御力量,战舰数量约为印度海军的1/5。

尽管巴基斯坦的潜艇曾经对印度形成了潜在的威胁,然而现在舰队正在老化。巴基斯坦已经开始发展核潜艇,试图追赶印度的核潜艇计划,但这很有可能需要很多年时间才能实现。印度的经济增长和军事现代化计划使其与巴基斯坦拉开距离,眼界更为开阔。如果巴基斯坦获得重要的新能力,比如能够击沉航空母舰的反介入区域拒止系统(Anti Access Area Denial system),理论上来说,海上平衡将会改变,然而巴基斯坦海军越来越被印度视为非传统挑战的潜在来源,特别是在印度怀疑巴基斯坦海军参与了2008年孟买恐怖袭击之后。

就目标来说,巴基斯坦是想借助海上防御体系来抵消印度海军的威胁。巴基斯坦海军将会继续凭借这种致密的(dense layered)防御姿态。它已经获得了大量武器和承载武器的平台,比如水雷、反舰导弹、装载岸基导弹的飞机、直升机以及沿岸火,从而对敌方的进入产生威慑作用。同样重要的是,巴基斯坦海岸复杂而浅的水下环境使得声呐使用表现不佳。考虑到地理因素以及为了展现强硬的海军姿态,巴基斯坦海军尝试挑战印度的海上封锁和隔离威胁。此外还考虑发展卡拉奇的替代港口。

巴基斯坦海军战略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是强烈的针对性。如同哲学思辨一样,军事战略思维活动中,始终有一个不在场的对手从反面提出问题。在这一点上,巴基斯坦海军海军战略体现得尤为明显,即始终以印度海军这个不在场的对手为准,针对其作战能力和作战方式,有针对性地提出建军思想和方针,并进行装备采购,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其次是明显的防御性。从海军实力上讲,尽管印度海军被分开部署在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但数量上仍拥有对巴海军的绝对优势。在阿拉伯海域,印度海军的潜艇数量超过巴基斯坦潜艇数量的50%,另外印度还拥有航空母舰,战时印度海军航空兵能够对巴基斯坦海军出入港和作战造成巨大的威胁。随着印度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海军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海上实力差距还将进一步拉大。作为一个全面处于下风的国家,巴基斯坦在面对印度海军咄咄逼人的海上攻势和威慑态势的时候,其海军战略采取了海上拒止而非夺取制海权的理念,即不以谋求控制海洋作为根本目标,而是以剥夺对方(印度海军)自由使用海洋的能力为建军宗旨,并因此构建了以护卫舰、常规动力潜艇为主干的海上防御体系。

最后是具有很强的被动性。从实力上来讲,印度海军相对于巴基斯坦海军具有明显优势。而这个明显优势在海军这个崇尚进行作战的军种的竞争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与巴基斯坦海军相比,印度海军不仅规模更大,而且装备更加先进,并且舰队结构更加合理有效。随着两国实力的差距越来越明显,印度海军的领先优势正在逐步扩大,印度因此获得了两国海权竞争中的主导权。为了使自身在这场海上竞争中不至于落后印度太远而对海洋安全环境造成严重冲击,巴基斯坦海军采取了亦步亦趋的跟随战略,即在装备建设方面,对标印度的海军建设,有针对性地引进武器装备抵消印度海军的优势,比如从中国引进导弹护卫舰和常规动力潜艇。这种装备建设的思路充分显示出巴基斯坦海军战略的被动性。

四、印度与巴基斯坦海军战略的比较

印度和巴基斯坦颁布和实施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海军战略。这两种海军战略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相当大的差异。

首先是舰队结构的区别。一定的舰队结构往往反映出特定的海军战略目标。截至2019年底,印海军共有67252名现役官兵和约55000名预备役人员,拥有137艘各型舰艇和235架作战飞机。截至2019年底,印海军主要舰艇包括1艘航母、10艘驱逐舰、13艘护卫舰、22艘轻型护卫舰、1艘攻击型核潜艇(租借)、1艘弹道导弹核潜艇、15艘常规潜艇、1艘两栖船坞运输舰、9艘坦克登陆舰、4艘补给舰和其他各型辅助舰艇。而巴基斯坦海军拥有各型舰艇100艘左右,其中主要舰艇包括1艘美国佩里级护卫舰、4艘中国制F-22P型护卫舰、3艘英国制21型护卫舰、2艘荷兰制OPV1900型雅莫克级巡逻舰、5艘法国制阿戈斯塔级潜艇、3艘考斯莫斯(Cosmos)级微型潜艇、1艘中国制905型补给舰、4艘阿兹马特级导弹艇、2艘贾拉拉特级导弹艇、2艘朱拉特级导弹艇、37艘高速艇。此外,巴基斯坦海军还有4艘中国制054A/P型护卫舰、4艘土耳其制ADA级护卫舰和8艘中国制S20型潜艇订单等待交付。巴基斯坦海军航空兵拥有39架飞机和直升机,包括P-3C、福克F27、ATR72等固定翼飞机,“海王”、直-9等直升机。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就舰队结构而言,印度海军重点发展大型水面舰艇,特别是注重航空母舰及其属舰的发展,这支海上力量具有相当强的反潜和防空作战能力,既能执行近海作战任务,又拥有一定的中、远海活动能力,可以取得印度洋北部地区的海上优势和局部制海权。印度海军始终认为,航空母舰是海军最重要的装备,按照印度的海洋战略,要控制东、西部海域,即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湾,至少必须拥有两艘航母;如要到世界其他与印度“利益攸关”的海洋,特别是到太平洋区域活动,就必须要有第三艘航母。

印海军的主要任务是控制印度洋,在当前实力还不能完全实现这一目标的情况下,至少需要控制200公里范围内的专属经济区,并能够应对来自宿敌巴基斯坦海军现代化发展带来的挑战。经过总结数次印巴战争的经验,印海军认为没有获取制空权的海上行动是难以成功的,因此大力发展以航母为核心、防空驱逐舰为主力的航母战斗群。印海军的战略规划要求至少拥有3艘航母,在“维克拉马迪亚”号刚到印度的时候,这一设想曾短暂实现。而巴基斯坦海军则注重中小型水面舰艇和潜艇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反舰作战能力和水下战能力,主要是近海防御的结构配置。

其次是战略性质的差异。海军战略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海洋控制”,即在战时提高舰队的海洋使用能力;一类是“海洋拒止”,即将阻止敌军获得制海权作为海军的主要战斗任务,而其他的如保卫海上航运等任务不在其考虑之列。印度海军是一支以夺取制海权,并实施有效海洋控制为目标的海军,航空母舰的装备与使用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此外,印度的海上安全战略文件也证明了这一点:与太平洋或大西洋不同,印度洋主要是由掌握咽喉的海洋国家控制的。

在此背景下,印度海上安全战略文件确定了9个重要的通道,作为印度在印度洋的海上安全战略视角的一部分:1.苏伊士运河;2.霍尔木兹海峡;3.曼德海峡;4.莫桑比克海峡;5.好望角;6.马六甲海峡和新加坡;7.巽他海峡;8.龙目海峡;9.奥姆拜海峡和威塔海峡。9个咽喉要道有5个在西印度洋,4个在东印度洋,东部舰队的兵力结构受到了更大程度的关注。另一方面,在海上交通线方面,印度-太平洋地区(包括印度洋的东、西两大区)更受重视,这反映了在印度总体海洋战略中确定主要和次要利益领域的地缘政治视角。

与印度海军相比,巴基斯坦海军执行的则是防御性的区域拒止战略。而海上保交则是其重要的作战样式。印巴之间的任何冲突几乎不可避免地发生在陆地上,但是印度海军能够在这样的冲突中超重要的辅助作用,包括封锁巴基斯坦的港口,而这是巴基斯坦的主要战略弱点。巴基斯坦高度依赖能源和食物的进口,其97%的外贸要通过海运完成。巴基斯坦主要港口卡拉奇离印度很近,有浅滩,又有狭长的海峡,易于布雷。印度在1971年的印巴战争中就利用自己146的这一优势封锁了卡拉奇。在1999年的卡吉尔冲突中印度海军也曾威胁要封锁港口,一些人认为,这是使巴基斯坦从克什米尔撤军的一个重要因素。

再次是作战环境的不同。两国海军在作战环境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与中国在整个亚太地区拥有永久蓝水存在作为其海上部署的一部分的岛链战略不同,印度的计划似乎设想拥有印度-太平洋海域的指挥权,并采取控制已确定的关键点的配套政策。这将使印度能够与亚太地区其他海上强国合作,作为其海上战略取向的整体组成部分。与中国计划的一个相似之处是,印度将在海外购买或使用海军基地,首先是在印太地区,然后扩展到整个亚太地区。在印度组建一支由三支舰队组成的海军之前,将这一改变作为权宜之计,将极大地扩大其位于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的现有海军指挥基础设施的覆盖范围。目前,这是印度与东南亚接触的标志。这将为印度增加海上参与提供更大的空间,利用灵活的指挥选择,跨越东南亚,到达西南太平洋,甚至更远的地方。

到目前为止,印度在太平洋地区还没有永久的军事存在,但在未来五年内,这种情况可能会改变,至少包括西南太平洋地区。在南太平洋,印度将增加其海上外交参与,这可能会扩大其在太平洋岛国的军事存在,可能是在斐济。这不会与印度将其海上战略与其政治军事愿景微妙地结合在一起相抵触。

印度的政治军事愿景是,与那些对中国的海上扩张心存警惕的国家结成明确的海上联盟,尤其是对从日本向南延伸至西巴布亚的“第二岛链”。另一方面,印度在北太平洋海域扩张的努力可能会使其对大陆的承诺复杂化。有学者认为,印度对发展大海军充满渴望,根据印度地缘的特点,可将其海军战略归纳为3个层次。首先是近海战略,即海岸防御和海上对峙。印度东西两侧海岸线漫长,其中西部海岸线与巴基斯坦相连,在印巴关系紧张的背景下,印度长期渴望拥有远超巴基斯坦的海上力量。其次是印度洋战略。印度将印度洋视为自己的“后院”,并试图达到主宰印度洋的目的,印海军不仅要在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发挥作用,还期望能够深度干预海湾地区,如亚丁湾、红海、苏伊士运河,甚至是非洲沿岸、马六甲海峡乃至东南亚、西太平洋等区域。最终则是全球性海军战略。这一战略决定印度必然会持续推进远洋舰队的发展,并试图跨入世界先进海军的行列。在这一战略层面,印度谋求的是全球性的影响力。

相比印度海军的作战环境,巴基斯坦海军更注重于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以及海上航线的海洋权益维护。巴基斯坦认为,在当前的经济和地缘政治图景下,巴基斯坦海军有重大责任保卫巴基斯坦的经济和安全利益,以维护中巴经济走廊的海上贸易、保护和开发巴基斯坦的专属经济区和延伸的大陆架,影响利益的支配。其在海上的重要挑战在于保卫巴基斯坦24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以及5万平方公里的大陆架延伸。如果巴基斯坦不能监测其专属经济区管辖范围的外部边界,这种非法捕鱼将继续下去,其他一些威胁也将持续存在,包括国家间的领土争端、政治不稳定、海盗活动、倾倒有毒废物、人口走私、毒品/武器走私以及跨国犯罪、海上恐怖主义。

五、结论

在南亚次大陆上,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两个南亚国家在彼此竞争的同时各自发展出特色鲜明的海军战略。而印巴两国的海军战略都具有较强的政治属性。战略的政治属性是由军事对政治的从属性决定的。战略服从并服务于政治,满足政治的要求,完成政治赋予的任务。战略从属于政治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战略的性质是由政治决定的。任何国家的战略都是为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的。这种性质规定了战略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影响到战略的取向。霸权主义国家的战略通常具有侵略性和扩张性。二是战略的目标是由政治赋予的。政治主导战略,规定战略目标,明确战略的任务。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战略都不能超越国家的政治目标,都不能脱离政治而独立存在。任何战略都不过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政治目的而已。战略的能动作用在于,根据形势的发展和敌我双方的态势,以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慑来达成政治目的。三是战略的制定、实施和调整受政治的支配。政治集团的、民族的、阶级的、国家的政治设计是战略的依据,战略不能偏离政治设计的轨道。究竟采用何种战略,如打与不打、何时以何种方式进行战争、借助同盟力量还是单打独斗、采用威慑还是实战、采取进攻战略还是防御战略、何时停止战争等,都由政治的价值取向最终决定。

政治形势变化,会导致战略的变化。政治的优劣往往决定战略的成败。战略的军事性是指其具有特殊的军事属性,这是由军事力量建设和运用特有的规律,特别是战争特有的规律所决定的。战略具有指导全局的独立完整的系统使命与功能,并且有其自身形成、发展的历史与规律。它不仅从属和服务于政治,而且也积极影响政治,对政治有很强的反作用力。印度是一个奉行海上扩张政策的国家,因此其海军舰队结构以航母为核心,着力打造一支能够遂行远洋作战任务的蓝水海军; 其战略性质是夺取制海权,目的是能够保证己方在战时自由使用海洋而剥夺对方的同等权力; 其构想的作战环境不仅包括印度洋,还拓展到南海以及太平洋,甚至将触角延伸到北冰洋。

相比之下,巴基斯坦在南亚次大陆的军事斗争目标是反抗印度的侵略与扩张,其舰队结构以潜艇和护卫舰为代表的中小型水面舰艇为主,企图构建完善的海上防御体系; 其战略性质是实施海上拒止作战,目的在于战时让敌方无法夺取制海权,不能自由使用海洋;作战环境则是巴基斯坦的领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以及海上航道———由于印度屡屡威胁要切断巴基斯坦的海上航线,巴基斯坦海军被迫将海上保交作为主要的作战模式。展望未来,随着印度海军实力的提升将会导致印巴海上实力对比进一步失衡,这种失衡恰逢美国推行“印太战略”之时,两种因素叠加将会深刻影响印度洋及其周边地区的海洋安全环境,包括中国在内的诸多国家都将受其影响。因此对该问题进行研究不仅具有战略性,更具有紧迫性。

本文转载自“云南财经大学印度洋地区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2022年1月15日文章

原标题为《海权视野下的印巴海军战略比较研究》

文章来源于《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21年第6期

作者杨震,为上海政法学院东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安全

作者王森,为上海政法学院东北亚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地缘政治理论

本期编辑:叶维杰 陈安澜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