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特快:120毫米车载迫击炮,有什么特别的吗?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亚洲特快》,我是席亚洲,在这儿和您一起关注最新军事科技话题。

最近啊,有个视频在网上突然出现了大量的转载,这就是中央七套节目播放的国产新型车载120毫米自动装填迫击炮发射外贸型制导迫击炮弹的视频。

本期节目咱们就来说说这种简单,但又不简单的武器,迫击炮的前世今生。

迫击炮可能是最常见的现代火炮武器了,它的根本特点是什么呢,一个是高抛的弹道,往往是炮口向天发射;另一个是低初速,所以它向天发射出去的炮弹总是会划过一道非常陡峭的抛物线,落在比较近的地方爆炸。这两个特点决定了这种火炮可以在距离目标较近的地方发射,炮弹可以越过各种障碍物,落到敌人头上,这就是它为什么被叫做迫击炮了,就是在迫近敌人的地方攻击它的意思,只不过后来约定俗成大家把这个词读成了迫击炮,成了一个专有名词,而我国台湾地区至今仍然将它读成迫击炮,并进一步简化成“迫炮”,当然了和很多台湾地区至今仍然沿用的老式汉语军事名词一样,比较容易引起误解,谁知道你这炮是好炮还是破炮呢还是迫击炮呢?再比如他们把反坦克炮叫做战车防御炮,简称战防炮,而把高射炮叫做防空炮,简称防炮,就导致了高炮和反坦克炮容易搞混。

我们知道苏联在二战期间,为了方便区分130毫米加农炮和130毫米火箭炮,故意把明明口径是130毫米的喀秋莎火箭炮标注成132毫米,以免搞混这两种弹药,但是在台湾地区嘛,为了追求所谓“正统”性,就非得沿用容易搞混的旧式军事术语,就挺好笑的。到时候很可能就会看到他们的40毫米高射炮单位领到57毫米反坦克炮的弹药而欲哭无泪,不过也没啥,无非是举手投降嘛,和弹药什么的关系不大了。

那么迫击炮最早可以追溯到臼炮,其实在英语里,臼炮和迫击炮就是一个词儿,都是“mortar”。这玩意从中世纪火药武器发明以来,东西方就都在用,中国古代在火药武器技术方面名词往往比较混乱,有时候会把这玩意归到虎蹲炮里面去,实际上虎蹲炮是一个非常混乱的类型,主要是放在地面上发射的小型简易火炮,在中国古代往往都被叫做虎蹲炮。

西方中世纪则把这玩意叫做手推炮,同样,这个手推炮也和虎蹲炮一样,包罗了各种各样的小型火炮。

在《帝国时代4》的过场动画里演示的就是一种很典型的手推炮,它就是类似于臼炮和迫击炮的武器。

不过到了近代,尤其是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为了围攻要塞,臼炮被广泛使用,因为当时的直射火炮口径没法做的太大,容纳的装药就有限,而低初速,高抛弹道的臼炮可以装很多炸药,在围攻战中可以投射更多的炸药,对于炸开坚固的要塞来说,自然就会更加有效。

这一思路一直持续到近代,在一战中有不少所谓的“炸药投射机”,其实就是一种臼炮。解放战争中,我军的“没良心炮”也是典型的“炸药投射机”,原理是一样的。这种用油桶为炮管的武器追溯上去是一战中英国工兵上尉李文斯发明的,这种简易臼炮甚至一直到21世纪的叙利亚战争中依然被广泛使用,大家喜欢这玩意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威力够大,而且非常简单。

至于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迫击炮,也是一战中出现的的,这种81毫米口径的迫击炮是英国军械局的斯托克斯于1915年发明的,它的主要用途是让士兵可以带着它推进到敌人战壕附近,然后通过几乎直上直下的弹道,让炮弹能够落入敌人的战壕爆炸,从而起到压制敌人战壕中人员的作用。不过很快这种迫击炮又被开发出了另一种更加凶残的作用,那就是投射毒气,因为迫击炮弹的初速很低,不必承受很大的过载,所以用来发射一旦破裂就会给自己人先造成伤亡的毒气弹正合适。

甚至到了今天,中东地区的恐怖分子武装使用毒气的典型方法也是将染毒的沙土混入迫击炮弹的装药。

斯托克斯迫击炮的设计基本上已经具备了今天迫击炮的各种要素,它有一个两脚架,可以让炮身获得一个稳定的发射平台,确保每次发射的弹道稳定,通过调节脚架的高低,就可以调整炮弹的落点,使得它可以瞄准射击,相比之下,与它类似的日本掷弹筒为了简易取消了两脚架,就使得这种武器的瞄准必须依赖射手大量的经验,而没有了简易的瞄准能力。

此外,它的炮管放在一块坐钣上发射,这样就可以将后坐力分摊到地面上,防止开炮导致炮管陷入泥土,变成打桩机,而影响后续的射击精度。

再有就是它的弹药,它后面有若干的尾翼,也就是说不是依靠膛线,而是利用炮弹自身的尾翼实现稳定飞行。它的发射药包直接缠在尾翼周围,就省去了弹壳什么的麻烦,也可以通过直接加减发射药来实现调节射程。

至于它的发射机构则是最简化,炮管被做成稍大于炮弹直径,直接从炮口装填,这样炮管里的空气可以直接从缝隙里排出,使得炮弹可以快速落下,而当炮弹落到底的时候,炮管底部固定的击针就会直接触发发射药,从而把炮弹打出去。

这样一种设计就实现了只要把炮往那儿一架,调节手轮瞄准好,然后炮手只要不停的从炮口把炮弹塞进去,炮弹就会自己通通通的飞出去。

因此理论上迫击炮的射速只取决于炮手的体力和炮弹从炮口落到底部的时间。一般来说80毫米迫击炮实现120发/分的射速都是很简单的事情,如果装填手够强壮的话,更大口径的迫击炮也一样能达到这个射速。甚至对于迫击炮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如果有一发炮弹没能正常击发,而炮手没有发现,继续装填,甚至会发生炮手往炮管里装进去一管子炮弹的情况,此时如果炮弹的引信被前面重复装填的弹药击发, 那后果可就不堪设想了。为此苏联在二战后研制的一些迫击炮还加装了一个防重复装填装置,在炮管里有弹的情况下,不让射手装填下一发炮弹。

这种火炮的结构可以说是简化到了极致,但它的威力却一点也不比同口径的其他火炮弱,甚至因为可以把炮弹壳做的更薄,水滴型的炮弹内容积也更大,威力甚至还略大于同口径的野战炮,加上惊人的射速,它立刻成为了全世界各国步兵分队的主要火炮。

很快与它结构基本相似但尺寸更小的迫击炮也开始纷纷亮相,日本的掷弹筒取消了两脚架并直接发射手榴弹,而意大利的45毫米迫击炮被做成了人骑在炮架上面发射的怪异样式,而更多国家的小型迫击炮则就是80毫米迫击炮的缩小版,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它们的基本原理都和斯托克斯迫击炮都大同小异,只是略有花样。

在两次大战间的间战期,大家对于迫击炮弹热情不减,并且开始考虑将它做的更大,从而获得一种可以配置给炮兵,而不仅仅作为步兵支援武器的“正经”迫击炮。

那么这就又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设计思路,德国研制了一种100毫米“烟雾发射器”,实际上就是一种迫击炮,它采用从尾部装填的设计,装填的时候整个炮身偏转一个角度,基本原理就类似于双管猎枪,把炮弹塞进去之后再使用尾部的击针来击发,后来苏联的160毫米迫击炮也和它基本相似。而美国则开发了化学迫击炮,之所以叫做化学迫击炮是因为当时的迫击炮首要任务就是发射毒气,实际在战争中这玩意还是主要发射高爆炮弹,只是名字已经这么叫了而已。

美制107毫米化学迫击炮的炮弹没有尾翼,就是一个圆柱形,这表明它的炮管也是需要膛线的,美国人设计了一种特殊的简易铜弹带,因此107毫米化学迫击炮就可以仍然沿用普通迫击炮的炮口装填,又可以用上 膛线,提高精度。

不过这玩意吧,也就是美国人用,制造它需要消耗的工时远高于一般的迫击炮。

法国二战后设计的120毫米F1迫击炮也差不多是一样的思路。

和他们这些玩儿法相比,工业实力弱一些的苏联就没那么多有的没的, 直接把迫击炮放大到120毫米口径,然后给它配一个带轮子的坐钣,方便让士兵或者车辆拉着跑就完了。

结果这种120毫米迫击炮在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放异彩,即使在苏联战争中最困难的时期也可以近乎于无限量供应给急需各种大威力武器的苏军部队,堪称火力不足恐惧症的特效药。

而纳粹德国在1941年入侵苏联被这玩意轰过之后,也立刻就意识到了这种武器相比自家结构复杂的100毫米迫击炮的巨大优势,立刻开始仿制,并且随着德国战争局势的恶化,这东西就更成了德军最重要的炮兵武器了。

结果整个二战的东线战场上,双方战斗中最经常能够得到的炮兵火力支援,恰恰就就是这种结构简单的玩意。

至于威力呢,60毫米迫击炮和80毫米迫击炮主要是靠破片杀伤人员的,由于迫击炮的炮弹近乎垂直落下,所以它的破片也是水平方向散射的,所以大部分情况下, 只要卧倒,就能大大减少被杀伤的概率。

82毫米迫击炮的炮弹可以砸穿一些建筑物的屋顶,甚至一些轻型车辆的顶盖,但60毫米迫击炮几乎做不到这一点。

但是,到了120毫米迫击炮,那威力就真的是摧枯拉朽,仅靠爆炸的冲击波都能有效杀伤相当范围内卧倒的敌人士兵,至于各种建筑物,甚至坦克,只要被砸个正着,都基本不可能安然无恙。

所以大口径迫击炮很快成为二战各参战国最重要的步兵营、团的火力支援武器,甚至一些缺少武器装备的国家会把这东西当做师炮兵的主力——比如今天印度的很多所谓山地师。

不过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对于主要大国而言,120毫米迫击炮作为一种应急武器,似乎就有些不够瞧了,因此更加复杂, 性能更好的迫击炮就成了大家研究的一个方向。

对这门炮最有感情的苏联又第一个提出了改进方案,这就是120毫米迫榴炮,这种火炮的炮管带有膛线,炮尾的结构和一般火炮类似,发射圆柱形的炮弹,炮弹上刻有一圈可以与膛线啮合的刻槽,这样炮弹的精度,射程就提高上去了,并且可以直射目标。

而同时,也可以将普通的120毫米迫击炮弹装进去发射,此时由于炮弹没有刻槽,迫击炮弹不会发生旋转,而是展开弹翼自己稳定飞行。甚至理论上来说,依然可以实现从炮口装填。

苏军最早讲这种火炮配备给了空降兵,这样他们就可以在一辆轻型的底盘上安装一门威力巨大的火炮,不仅能曲射进行火力支援,甚至还能直射敌人的坦克。甚至,凭借它使用制式120毫米迫击炮弹的能力,它可以凭着缴获的北约制式120毫米炮弹坚持作战。

哎呀,简直完美呢!确实它也很完美的契合了当代陆军作战的需要,今天解放军也大量装备了与俄制120毫米迫榴炮结构基本相同的武器,并且开发了多种类型的自行迫榴炮。

只是呢, 对于苏联来说这玩意也有个问题,就是必须使用专用的120毫米迫榴炮弹,而苏联陆军手里的弹药绝大部分是122毫米榴弹炮和120毫米迫击炮的,要给陆军大量替换成迫榴炮的话呢,成本有点过高了。

而且120毫米迫榴炮看似结合了迫击炮和榴弹炮的优势,但却也结合了两者的缺点,一方面,它失去了迫击炮最关键的火力密度的优势,由于需要从炮尾装填,它的射速相比传统炮口装填的迫击炮要低,另一方面,它的射程、精度又不如正经的122毫米榴弹炮。

所以俄军至今仍然大量装备二战时代的传家宝,120毫米牵引迫击炮,区别只是二战时代的卡车太轻,只能拖着炮跑,今天卡车够重够大,可以直接把迫击炮装在车里带着跑,提高了机动速度。

只是在国际军事竞赛中,中国的05式120毫米迫榴炮和俄罗斯的这种字面意义的“车载迫击炮”比赛那就……

而且到了今天的时代吧,迫榴炮的一些“独门绝技”的实用性可能没有大家想的那么高了,比如直射反坦克。

今天的坦克普遍装备了先进的复合装甲或者反应装甲,120毫米破甲弹已经不能有效杀伤现代坦克了,而且迫榴炮的火控系统显然也不可能和坦克相提并论,所以当年导致苏联空降兵青眼有加的第一要素,直射反坦克能力,到了今天已经有点鸡肋。

另一方面,对于今天的解放军轻装机械化步兵部队而言,旅里面已经有射程很远,且自动化程度很高的PCL-171车载122毫米榴弹炮了。因此在营炮兵装备迫榴炮,意义就没那么大了。

倒不如用带有自动装填装置的120毫米车载迫击炮,倒是更能发挥其射速高的优势,至于射程和精度,那自然可以用简易制导技术加持来弥补。

这次CCTV-7画面中展示的外贸制导迫击炮弹使用了微型火箭修正装置,而我军自用的话可能会使用更加简单廉价的一维弹道修正装置,它是在引信部分安装的一个像小螺旋桨一样的东西,通过这个旋转的翼面,它可以产生一定的控制力,也一样可以提高射击精度,并且新型电子引信可以根据需求,实现空炸效果,取得更大的杀伤范围,或者钻入敌人建筑物内部再引爆,杀伤内部人员。

基本上来说,新型车载迫击炮放弃了在现代条件下不甚实用的直射反坦克能力,但大大提高了火力输出效率,应该说是更加实在的一种设计。

此外,在未来的巷战环境中,120毫米制导迫击炮能够对敌人盘踞的建筑物实现远距离精确点名,也比让装甲薄弱的自行迫榴炮冲上去冒着敌人反坦克导弹和火箭筒直射火力去对射更加有效。其实,目前要应对渡海后攻坚作战任务的一些部队,已经开始使用迫击炮发射激光制导弹药,作为一种对付敌人坚固碉堡的特殊攻坚武器,弥补直射火力的空白了。而新型的车载120毫米迫击炮显然也可以更高效的完成这个任务。

其实俄罗斯总结叙利亚战争的经验发现,口径更大的240毫米迫击炮和203毫米榴弹炮,在东古塔、霍姆斯、大马士革的巷战中能够发挥更加特殊的作用,为此俄军在新组建的装甲集团军中,专门编入了使用这种大口径火炮的特殊炮兵部队。其实我军历史上也曾经装备过苏制160毫米迫击炮,而以色列更是为了巷战需要而一直保留和使用这种武器。

那么,是否在某种特殊需求的牵引下,未来160毫米或者更大口径的迫击炮也会再次成为战场上令敌人闻风丧胆新时代“没良心炮”呢?或许值得期待哦。

好了,这就是今天咱们节目的全部内容了,感谢您的收看,也期待下次再见哦!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