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人可能会遇到35岁危机?

作为长期参与一线运营工作的打工人来说,有近距离观察和研究35岁现象的机会,这里将平时在参与一线面试及实际工作过程中总结的些许心得分享,可能管中窥豹亦可能一家之言,仅作为个人反思前车之鉴之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破解自身35岁可能遇到的坑或者坎。

不论此刻读这篇文章的你是22岁还是32岁,我们一起剖析一下35岁危机形成的几个核心要素,因为除了日益内卷的职场环境和经济环境以外,更多的应该需要从职场人自身寻找一部分答案,大概有几个核心要素造成了今天的危机,有些可能从我们踏入职场的第一天起就存在。

1、低层次定式思维,尤其长期低层次工作产生的定式思维,小时候都读过骡子拉磨的故事,多数有感于骡子精神层面的不弃不舍,始终坚持眼前的唯一目标。事实,在快速变化的今天,当我们一直从事低层次重复性工作超过一定时间,思维已然定式,视野已然固化,比如,我们日常工作中总会遇见一些“智多星”,始终认为自己的主意很多,很好,但是他们的点子和方法始终跳不出自己的局限性,或者说点线面不能结合,具体到某件事情来说,只能看到其中某个点,并不能形成体系化,系统化和可落地,长期执行的方案,根本原因在于多层次的系统性思维缺乏,然当局者自己可能不自知。

2、岗位功能零件化,在日常分工日益明确和细分的今天,只能作为一颗钉子或者一个螺母存在于某一条生产线中,可换可替可弃。最具代表性的从事基础业务的各种大厂程序猿,又到年底各个大厂又开始大规模裁员,很多依旧在一线层面的程序猿和个人能力停留在做PPT和讲PPT的管理角色,可能会被纷纷裁员走人。被裁的原因很简单,功能日益零件化并且不具备重复使用的可能性。就个人经验而言,想起很久之前跟一位从事新媒体面试者对话,当时给她的建议是最好新媒体运营能够具备多媒体化的能力,只能简单做一些公众号管理或者伪原创一些公众号文章并不能提升和彰显你的价值。况且新媒体运营这个名词,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经被多个岗位具象化,只不过我们身处二线城市而不自知而已。试想如此这样的零件化工作日复一日,要想突破自己的个体工作,培养出多维度能力,对于很多人来说很难。

3、认知层面的局限,张一鸣在某次访谈中说道,他认为人的核心竞争力是某个人所具备的认知能力,认知的穿透力在很多时候是赤裸裸同时又是实实在在的,简单来说认知有较低层次的日常生活中培养的认知,也有通过后期教育过程中行程的认知,它包括人脑的再加工能力和人的整体心理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所有人都知道我们的工作一定是跟认知相关,但是有多少相关性则不尽然。其实,具体到我们日常工作中可以找一个非常简单的角度--看问题的视角,大如著名的倪柳之争,小到办公室座位分配,往前看往后看,考虑整体还是原地打转,死揪住自己现成一亩三分的利益,核心还是认知的问题。作为普通的打工人,我们很难达到倪柳之争的境界,然而日常工作中以什么样的视角对待自己,什么样的格局看待工作,什么样的胸怀对待周遭,个人认知能力在时刻发挥作用,也影响着职业生涯的起起落落。

从思维方式,个人能力以及认知,职场所需要的几个核心要素来说,如果能够形成多角度向上的思维能力,成为赋能他人的多面手角色,具备一眼看穿事物本质的客观见解,懂得自身的不断蜕变为所在集体创造更多可能,更多希望以及带来更多实在的利益,这样的踏实打工人形象应该是众人所期待的。

当你进入职场的第一天,有意识或者有能力在多方面多层次实现自我成长,自我突破,自我实现。乃至有一天,有足够的能力笑对职场起伏,有良好的职场口碑,有优秀的风控能力,·······如此,35岁也就是个年龄吧!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