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雪原》是与非?六十多年前的一场激烈辩论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500

六十年前问世的长篇巨著《林海雪原》,描写了解放军小分队剿匪牡丹江的英勇战斗,书中的侦察排长杨子荣大智大勇的英雄形象堪称中国的红色007,他的故事激励过几代人,至今风采依然。

但是,鲜为人知并让人唏嘘不已的是:《林海雪原》问世之初,针对小说和侦察排长杨子荣,发生了针锋相对的激辩论争。对此《北京日报》独具慧眼,及时组织了一场既有剿匪斗争的亲历者,也有广大工农兵读者参与的《笔谈<林海雪原>》的群众性鸣放。

500

1955年冬天,时任齐齐哈尔车辆厂党委办公室主任的曲波,饱蘸深情,挥笔写道:“这些年来,每到风刮雪落的季节,我便本能地回忆起林海雪原里的艰苦岁月,想起1946年的冬天,在林海雪原中的战斗故事,尤其是杨子荣同志的事迹,便产生了把林海雪原的斗争写成一本书的想法。”

500

《林海雪原》作者曲波

《林海雪原》作者曲波就是当年剿匪战斗中一支小分队的指挥员,侦察英雄杨子荣及匪首座山雕等确有其人,所以,小说格外吸引读者眼球。应该说反映革命战争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作家塑造过无数栩栩如生的英雄豪杰。但是,《林海雪原》中的侦察英雄杨子荣最具传奇色彩。

在《林海雪原》“朔风吹、林涛吼、气冲宵汉”的独特场景里,

我人民解放军小分队肩负重任,追击残匪。侦察排长杨子荣深入虎穴,巧扮顽匪,用座山雕朝思暮想的“联络图”作为晋见礼,以娴熟的黑话与群匪过招,赢得了信任。接着,杨子荣摸清了土匪构筑的“九群七十二堡”,利用除夕夜“百鸡宴”的时机,给小分队发出暗号,里应外合,活捉座山雕,扫平威虎山。

500

电影中的杨子荣形象

《林海雪原》中杨子荣的英雄传奇立即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人们争相传阅,小说接连再版,导致洛阳纸贵。同名电影也成为最叫座的经典名片。而这一切,引发各界对小说《林海雪原》及侦察英雄杨子荣的热议。

其中有一位读者是参加过这次剿匪斗争的省级领导干部,在报章上发表了颇有影响的独特意见。他说:“据我所知,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七年在牡丹江地区歼灭土匪,主要是广大军民,不怕冰天雪地,冒着严寒,深入到深山密林,艰苦战斗的结果。”“那时,的确曾派出一些小部队去剿匪,但不是像《林海雪原》所描写的,仅仅在少剑波领导下的少数部队,脱离了党的领导,凭着少剑波的机智、多谋和杨子荣的英勇、果敢就能解决的。”因此他认为:
“在小说《林海雪原》中,我们没有看到党如何在其中起着坚强的领导作用,其中主要人物的党性是不高的。”

这位领导干部读者,对《林海雪原》发表如此尖锐的意见,此番话动静不小。加上他自身就是亲历者知情人,更引起了文艺界和广大读者的注意,很快形成了对《林海雪原》褒贬不一的热潮并迅速波及到社会各个层面。当时,《北京日报》独具慧眼,及时组织了历时四个月的“笔谈《林海雪原》大讨论”。

500

《笔谈<林海雪原>》出版读物

那位参加过林海雪原战斗的同志认为:“《林海雪原》之所以不够成功,最关键之处在于没有表现出党的作用。”此意见的尖锐程度直指政治红线。但客观的说,这是他从自己的视角,以自身经历去评价《林海雪原》这部小说的结论。

还有人说:“《林海雪原》的作者,是当时小分队的领导人,他是通过小说给自己树碑立传。”这真是狠狠的一记狼牙棒!

作者曲波当仁不让地站出来说话,回应了一些对《林海雪原》过于苛求和曲解的意见。曲波说:“在这里,我必须交代一句:少剑波的事情虽然是按我的经历写的,但是我绝不是少剑波,他做为一部小说的主人翁,我是按照一个更完整的人民解放军指挥员的形象来刻划的。而杨子荣这位英雄,是当初就受到过上级和报刊表彰的真实人物。”

500

杨子荣原型

持不同意见的人不依不饶:“少剑波不是什么完整的人民解放军指挥员形象,而是个人英雄主义气息很浓的形象,杨子荣也是浑身上下的土匪习气。”

这些指责,在当时比较“左”的社会氛围中,对于作家来说,都是要命的问题。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11
最热 最早 最新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