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神话》怎么就成“豆瓣狂欢”了?

500

“小众”佳片想要破圈的难度越来越大。

文/庞宏波

毫无疑问的惊喜之作,但成为了对“某一部分人”而言。

可能绝大多数人都没能想到,临近年末的《爱情神话》成为了本年度国产片的一个惊喜。但实际上,对于《爱情神话》来说惊喜不应该加限定词,因为这部电影的整体气质在国产片中非常罕见。

这恰恰是《爱情神话》能够被文青们所喜欢的关键原因,因为这部有着强烈生活质感的“城市小品”在国产片中太过于稀少。正因为稀少才让这部影片的出现显得惊喜,但恰恰也因为“稀少”让这部影片目前依然停留在小众范畴。

全片密集的上海话对白让国产爱情片终于有了难得的生活印记,但对于影片的下沉却造成了不小的困难;电影塑造出了国产爱情片罕见的“中产群像”,但对于被“爱情喜剧”吸引进来的年轻观众来说似乎既不爱情也不喜剧;电影通过女性视角表达了国产片少有的爱情观,但却并不符合当下观众需要的“投喂”趋向。

每一个文青喜欢的点似乎都成为了下沉市场观众排斥的点,正因如此《爱情神话》的表现非常两极。其实对于这部电影来说,可能仅仅是一部小众佳片因口碑两极而导致无法破圈的遗憾。但对于整个产业来说,国产片在类型上足够创新也有相应的质量相匹配时却无法和市场相共振,那么究竟该怎么办?

1

“难得一见”的国产爱情片

“生活小品”。

500

《爱情神话》在整体的气质上带着一种明显的“高级感”,这种高级感体现在了整部影片的每一个细节上。无论是伍迪·艾伦式的影像风格,还是老白在和三个女性角色在关系推进中的克制和分寸,都体现出了一种“高级”。

高级是基于“低级”而来的,虽然爱情片是院线电影市场的一大主力类型,但华语爱情片却一直被人所诟病。从早些年的狗血青春爱情再到这两年的“哭片爆款”,华语爱情片一直将自己的取材范围限定在“年轻人”上,且因为取材的限定造就了技法的限定。

以至于华语爱情片某种程度上成为最具“工业化、标准化”的类型之一,这两年爱情片想要在市场大卖的关键因素变成了:哭。但就同前几年的“疼痛青春”一样,这种“哭片”也必然会迅速在市场衰减,观众对于爱情片有多期待这种衰减的速度就有多快。

所以爱情片和喜剧片成为必须主动创新的类型,而《爱情神话》恰恰就是通过创新赢得了豆瓣高分。国产爱情片少见的影调气质,让豆瓣不少人不惜给出了“年度最佳”的好评。《爱情神话》难得的地方就在于它的“反传统”:反华语爱情片的传统。

电影以老白为主线,通过老白与三个女性角色之间的“情”来塑造出了一个真实的城市中年群像。

老白并不是提到中年就迅速匹配的“中年油腻男”,而是一个在大众意义上来说一个合格的“好男人”。中年在求爱上也不是通过财富、通过花言巧语“下手”,甚至老白在电影里的三段关系都没有主动权,老白遇到的每一个女人都有自己想要的东西。

500

老白同老乌以及三个女人一起吃的那段晚餐成为了全片的一个高潮点,那个段落恰恰是通过言语表达人物性格的关键。三个中年女人的目的并不是争夺这个男人,而是都清楚的表达自己要什么,有人要金钱带来安全感、有人要激情带来刺激感、有人要亲情带来满足感。

这才是中年人所应该有的“群像”,他们相比年轻人更懂得自己要什么。电影聚焦于生活在上海这座城市的“中产群体”,但并不是通过房贷车贷、育儿养老等现实困境来表现这个群体生活的多么不堪,而是去通过“爱情”来展现这个群体本身的欲望现实、情感现实、三观现实。

所以,它没有煽情、没有暴力、没有“压力”,它通过几段关系来呈现出“中年人”如何去面对爱情这个少有的母题。

其次,在《爱情神话》里,能够看到难得的生活气息,它颠覆了大银幕上冰冷的奢华的“上海印象”,上海老城区的“城市魅力”在电影里活灵活现。可以说,《爱情神话》绝对配得上成为上海的明信片,这种“城市气质”在华语电影中本身就非常少有。

2

圈层和“断层”

破圈的难度大大增加。

500

虽然电影征服了文艺青年但却很难赢得小镇青年,某种程度上电影的所有亮点都成为了另一部分人的槽点,电影的评价不仅仅是两极甚至是“折叠”。

从表面来看,电影全片采用沪语对白,这给电影造成了困难。实际上并非如此,方言本身不是原罪,在电影下沉的过程中电影密集的方言才是困难所在。电影并没有所谓爱情片的高潮,所有的亮点都是通过对白产生的,比如在老白家的那顿晚餐,老白与修鞋匠的对话,但这种密集的对白输出稍有不慎就会跟不上节奏,但即便能够跟上节奏但缺乏足够的阅历可能也未必能够懂得导演的心意。

500

但从深层次来说,关键问题在于“圈层文化”无法引起共鸣。《无名之辈》也是大量采用方言的影片,但是《无名之辈》就能充分调动观众的情绪,原因在于它聚焦的共振的是每一个小人物。而《爱情神话》在年龄上,聚焦的是40岁左右的“中年人”,在城市上则是上海的中产群体,对于绝大多数普通观众来说缺乏足够的代入感。

但是对于下沉市场来说,主打“爱情喜剧”,又有徐峥、马伊琍和倪虹洁主演,所以观影的驱动力还是偏向于传统意义上的爱情片。电影在聚焦群体上的“圈层”就造成了下沉上的“断层”,而且这个断层甚至是电影的高口碑所没有办法弥补的。

所以,在票务平台上《爱情神话》的评分并不高,这也让这部2021年国产真人电影豆瓣最高分的佳片很难成功逆袭。

3

国产片如何解决“投喂”问题?

讲一个“道理”还是看一种“浪漫”。

500

《爱情神话》造就无法破圈还有一个原因在于它的叙事,就是它究竟向观众在传递什么?虽然《爱情神话》的故事并不难懂,但是这部电影在最终的“信息传递”上是孤立的。毫无疑问,《爱情神话》非常的浪漫,但是这个浪漫的以上海中年中产为轴心的爱情故事究竟向观众传递了什么,这甚至是无法总结出来的。

电影的故事并不复杂,但这个故事并不好总结。虽然电影的口碑非常优异,但一个普通观众向别人安利时甚至没办法讲清楚“这个电影讲啥的?”。因为电影本身是“反叙事”的,它通过一个又一个生活碎片勾勒出了一个群像,但它并不是非常符合主流商业电影市场的逻辑。

但这也恰恰也是国产片需要反思的地方所在,就是艺术创新和大众市场之间究竟应该保持一个什么样的平衡?

有普通观众都表示在《爱情神话》的观影过程中选择了中途离场,但这不能完全将原因归结到观众“你不懂”身上。对于创作者来说,类型创新必须要考虑的是如何降低观影门槛,《爱情神话》当然算得上是一部优秀的华语爱情片,但是“中年中产”四个字再加上反叙事的“话痨风”反让观影门槛升级。

500

与此同时,需要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在于如今观众对于“投喂”的迫切渴望。就是“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以及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尤其是在疫情之后观众的观影热情被不断分流,电影承载的社交属性必然是建立在“传递”上的,但如果普通观众无法总结出电影的精髓,单凭口碑吸引观众入场是非常困难的。

就像毕赣之前的《地球最后的夜晚》,这部影片的营销迅速出圈,但是文艺属性过重导致电影的口碑被反噬。虽然《爱情神话》尚没有那么极端,但是同样在内容上的“高门槛”还是造成了一些阻碍。

《爱情神话》毫无疑问是今年华语电影的一大亮点,这个亮点不仅仅是这部影片本身的惊喜,还在于这是一部90后女导演的处女作。青年导演极具生活化的捕捉能力和对中年中产群体的塑造能力罕见的出色。另外,华语爱情片能够有如此的生活质感和城市质感,这都算得上成为国产片在该类型的标杆。

但当这部影片停留在“豆瓣狂欢”这个阶段时,还是留给了整个产业许多的思考空间。以及对于这类影片来说,在前期的营销上如何“降维”让普通观众更精准的对影片形成正确的认知,也是一个课题所在。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