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总结:台湾八五后的灵魂伴侣,是大陆九五后

近日去了一趟厦门参加两岸交流活动。

很不好意思地跟各位说,距离第一本书出版已经过了五年多,距离我第一次上豆瓣更是过了十一年左右。

然而今时今日去一些场合,自我介绍、或是别人问起“为什么进这一行”的时候,也都是从进入豆瓣论坛开始说。

“那个时候我什么都不懂,问了很多傻问题。你知道我以前请过一个到台湾旅游的大陆朋友吃什么吗?萨莉亚。因为那时作为穷学生的我非常喜欢去吃萨莉亚的义大利面,我以为大陆没有这家连锁店!那位善良的朋友吃完饭才忍笑着跟我说,大陆有非常多间萨莉亚...”

“放在现在,我绝对也会被说是无知的井蛙吧。但那时是真不知道啊!”

“那时候我们一些台湾网友,放到现在百分之百被举报了,一天都活不了。但那时人们真的在交心,用真心换真心。也是谢谢那个时代,我才能写出第一本书,才能够走上两岸交流这条路。所以,我的职业生涯一要感谢大陆网友、二要感谢大陆同学、三要叩谢马英九。”

在很多私下及公开场合都这样反覆陈述过。

这一次到厦门,深切感受到两岸确实从友好期来到了敌对期,氛围确实不同了啊!在我印象中厦门是“鸽派”的大本营,这可是个随时有人告诉你“我有一个金门的朋友”的地方!

几年前来厦门,惊讶于厦门人的口音跟台湾简直太像了!那时虽已投身政治,但谁跟你讲政治啊,这可不是北京。

那时,我说“我是台湾的”,总换到厦门出租车大哥不可思议的眼神。“您这口音,我以为你北方人!”

这回,2021年再访厦门,对方讶异于“哎呀你是台湾的?口音不像”之后,话匣子一开,或是感叹、或是不满:“哎你们台湾政府搞得呀”、“以前还老去金门,以后可能去不了了”、“都是一家人搞成这样何必呢”。

热血一点的年轻司机,还会用毫无杀伤力的胡建腔,信誓旦旦。“我有一个金门当过兵的朋友,跟我说不会打啦,打不起来啦,我们会投降啦。我跟你说,如果真打,吃个早餐就结束的事...”

听一个台湾腔小哥哥这样说,格外有意趣。

下车微信给友人,“什么时候厦门人开始跟我聊两岸政治了?我以为这是北京专利。”

厦门友人表示,会关心吧,毕竟我们是前线。话锋一转,“虽然感觉要打,我们也是前线,但很安心,感觉打不到,跟自己没关。”

哎哟真有信心啊。我大笑以对。

回顾今年,其实除了老生常谈的政治和舆论氛围之外,我更有感触的是大陆整个大环境的变化。

前几天公司同事写了一篇年终回顾(2021来不及焦虑,只顾着活命),内文有这样一段话。

数年前,受公司委派赴香港交流,与香港青年做了一些交流。

彼时,香港经历多年经济增速低位徘徊,人们薪资水平也多年裹足不前,不少人,尤其是年轻人对未来普遍比较悲观。

反倒是内地,尽管经济转型等压力越来越大,但每年经济增速还是相当可观的,工资水平也基本上每年都在上涨,大家对未来的预期当时是非常乐观的,认为经济形势出现的困难都是暂时性的。

然而,仅仅数年,我们很多人都难以再抱持这样的乐观态度了。

看到这段话,灵光一闪,翻开微信,总结今年新认识且常聊天的男性:啊,果然三位都是小朋友啊,年龄差距快十岁的那种!

或许看倌此刻已经挑眉,哎哟阿姨找小鲜肉,还啃仨!想到这类的同学您太龌龊了。回望今年,多数力气都被阿竹、刷剧、走公园、泡咖啡馆占满了,剩余十分之一精力用于工作(真对不起老板)。此外已无残存力气风花雪月,这是实话。

既然是年末总结,就老实告诉诸君为何这一年来总与小鲜肉谈天说地、增进感情。

缘由其实非常简单:对于我这位1989年出生的台湾女生而言,在大陆被称阿姨,但我们与大陆九五后(甚至接近零零年)的一些精神层次,基本无缝接轨。

500

此處插入阿竹為分割線

我相信,跟我同龄的台湾朋友们,过去数年,在面对同样年龄的大陆朋友、同事、出租車師傅时,都遭遇过无数次的观念碰撞。

比如以下。

“什么年纪就要做什么事。”

“台湾年轻人大学毕业后去咖啡厅工作,也没有什么抱负,就是小确幸。”

“你都快三十了还想去gap year?”

“这个年纪了差不多要抓紧生小孩了吧?”(第一次见面的相亲对象认真地说)。

“啊你还没结婚啊?你不结婚啊?要结要抓紧啊。”(你你你,就是你,是不是也留言这样说过)。

从学校毕业转眼已经这些年,除了在工作上有些许长进之外,感情观和生活观仍一如二十五岁。过去与同年纪男性相处总感觉对方过于成熟,过于着急,还是别彼此祸害,自有阿竹之后更甚少去酒吧寻觅。

幸运地,今年还是透过各种场合认识了可爱的男孩子,偶尔微信聊天,大都能引起共鸣、一拍即合。

跟小鲜肉约会,没有结婚生子之老掉牙讨论,仅有“现在怎样努力其实也不可能买房养家,不如快乐地独自美丽”;跟小鲜肉聊天,没有“奋斗就有未来”之鸡血,我说一句“我好想半年不上班,去泰国学语言”,会换来对方满脸艳羡“我也要去”之共鸣。

跟小鲜肉聊起低生育率,所有人异口同声,“生个屁啊,薪资这样房价那样”;跟小鲜肉聊起有点想买房,对方睁大眼睛,“压力很大耶,其实不结婚的话一直租房就行啊”。

往昔总得很努力地跟大陆朋友解释,“经济停滞”是一种什么感觉,为什么台湾年轻人对自身未来和经济环境没有太多期许,小确幸小满足。解释老半天,还是换来对方一脸不解。

如今不必解释,小鲜肉们就含泪握住你的手,对啊我懂!我明白!

这些,让人倍感亲切:好像回到台湾了啊!

台湾八五后的灵魂伴侣,原来是大陆九五后!做了一年请喝咖啡的可爱阿姨姐姐之后,荷包很空,心灵倒是满足。

与同龄的大陆朋友分享种种约会趣事,顺道刺激他们。“看看看,以前你们笑台湾年轻人没有抱负、快乐地在咖啡店打工,如今你们的下一代也成为躺平世代”。

嘴炮归嘴炮,但也心知肚明,今年沮丧的、不安的、对整体经济忧虑的,不仅是年轻一代。

2021年的氛围,反对内卷、经济不景气、低生育率、痛骂资本大财团,人们只能庆幸自己与家人仍然身体安康。就算是同龄人,我们也许久没有聊起“打拼”、“为什么不结婚”、“确定不要小孩吗”这些老话题,甚至今年收获不少“你这样真好,养猫自己过,没有太大压力”的羡慕。

2021年的氛围,政治上打鸡血,经济上唉声叹气。

人们喊着荷包空空口袋没钱,只能以“哎美国疫情死这么多人呢,我们能活着就好,活着真好”相互劝慰。

但是,回望2021年,“丧”这个词又不能完全概括。

过去一年我跟同事讨论无数次的,就是大陆年轻一代的复杂心理——一边喊躺平,一边对自我未来无限迷茫,但对国家未来又充满热忱。

我那群可爱的同事也是。身为新闻编辑,批判政府、讽刺时事,乃是常态。但我深切地感受到,他们在批判中存在对政府能解决问题的信心;在沮丧中仍有“不过是增速放慢,未来仍然可期”的盼望。

上一秒哭喊“尽力活着已是不容易”,下一秒又自豪“中国迟早成为第一大经济体”。

前一刻还在跟我说“经济放缓,百姓吃土”,下一刻又问我“台湾怎不回归?回归后财政收入都用于改善生活”。哼,你们这群矛盾的吃瓜群众。

500

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

回望2021年,大陆民间对台湾之不满情绪高昂,对台湾民间之想法也已经懒得理会。论起台湾,“什么时候武统”是唯一能激起民众阅读兴趣的。在台湾,同样对于大陆充斥情绪,不管美国对台湾如何,“只要美国能反中,就是台湾的好朋友”。

两岸民意之对立,“就要跟对方唱反调”之情绪,已经非常明确。

最近的王力宏风波,大略是今年唯一一次,两岸民意取得强烈共识,终于能与对方沟通的新闻事件。哎,做这一行总是啃着白菜,操着长安街的心。

过去一年,环境如此,有多少是真的不敢写的?

思来想去,还是觉得自己是年纪长了,实在讨厌骂骂咧咧、“你对我错”这种方式。

十一月的时候因为写议题,跟台湾同行聊起了两岸对于民主之想法差异。比如什么叫做人民都该享有政治权利呢?对于台湾人而言,就是選票,骂骂马英九和蔡英文,每天报纸舆论狂轰滥炸,出完气各自睡觉,暢快無比。

对于大陆民情而言,国家建设治理和经济的成果能落实到身上,底层脱贫,有贪腐能够举报,问题能被解决,这些具体的好处就是人人都能享受到之政治权利,“谁有选票”无法定义人民就绝对就有政治权利。这两种哪有谁对谁错?就是各有千秋。

两岸互相学习,实践是唯一真理嘛。拿出成绩走自己的路,才是根本。

正因已经讨厌互骂,厌烦非黑即白,所以更确信离互联网需有一段距离,不然能把自己吓死,啥都不用写了。这辈子是没指望有流量发大财了,但写出来的必须是自己所想的,必须是对台湾朋友和大陆朋友都能诉说的。

当双面人,或是一味地奉承主流政治正确,最后都会自我面目模糊。说的,还是必须是我自己的话。

过去一年所写,上能交代老板和公司,下能不负读者,尚须进步,但至少都有走心。

对自我未来迷茫,但对整体环境还是具备期待。不知未来会如何,只期望自己能够一点一点地进步,成为那种无愧读者与这份工作的写作者。

2022年继续见,感谢您的相知相陪。

500

据说现在不提倡过洋节,但对我而言,圣诞节是个反思过去一年,同时感恩自己所有的日子。希望各位未来一年,能持续陪着所爱,继续快乐地生活着。祝福各位未来一年发大财。祝福我明年可以回一趟台湾...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