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卫的例子说明了,艺术电影盈利靠的根本就不是票房,而是额外收入

【本文来自《文艺片,拿奖再多也没人看?| 猛侃专栏》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善言无瑕
  • 商业片的观众和文艺片的观众各玩各的,我看的文艺片应该也有几百部了,但是商业片也看过一些,我从来不会去诋毁商业片,存在即是合理。但是那些看不懂就觉得是烂片的是不是可以谦虚一点?看到有人说自己随便写个剧本也比文艺片好,我说的就是这些自以为是的。

    电影是有商业属性的,立项,找投资,评估,上映之后赚 平 赔,既然是有投资,你能要求人家拍好之后不走进院线吗?王家卫为了拍那些赔钱电影,专门成立了泽东影业,什么叫又当又立?如此龌龊的话只能说明你不了解电影。

你要拿王家卫说事的话(我对他早期的电影也是很喜欢的),巧了,我还真看过分析他的赚钱之道,就如你说的,墨镜王一直赔钱是怎么活着的,早期他是依据香港买片花机制赚钱养自己和团队的:大明星、大制作,拍完收获上映前就赚回他成本了,亏的是投资方的钱。

而他真正赚钱之道则是:

1.墙内开花墙外香:墨镜王的片子在香港本地是一直赔钱货,但是在国外很有名气和赚头,应用不少国际电影节已经运作一种分散但强而有力的发行和推广系统。

当年由于《春光乍泄》题材敏感,甚投欧美电影节及观众的胃口,加之时机契合,王家卫首次参赛就获得戛纳影展最佳导演奖,自然成绩突出。

戛纳国际电影节不久,《春光乍泄》即风行欧美艺术片市场,之后欧美片商趁势将《重庆森林》和《堕落天使》推出,反响同样颇佳。

而墨镜王的电影在内地票房不差的,1999年的《花样年华》堪称行销策略最成功的典范,东方色彩与怀旧情调令欧美观众如痴如醉,梁朝伟夺得戛纳影帝则让这部获奖影片更加好卖。

另外,《花样年华》作为第一部在内地公映的「王家卫电影」,亦为王家卫成功打开内地市场打下基础。影片虽然耗时经年,经常重新上映,比如近年的韩国。长期以往赚钱盈利应不在话下。

2.电影衍生商品:

靠DVD销售赚取利润是电影盈利的一种重要方式。

2006年,由泽东公司监制并创意的《春光乍泄》戛纳电影节十周年限量版套装DVD上市。其实单就碟片的花絮和配置来看,这个套装并无出奇之处,无非将当年张国荣逝世不久发行的《摄氏零度春光再现》制作特辑重新列入,再增加些导演评论音轨、原声大碟和删节片段而已。

但说到赠品,我们就不禁要感叹泽东的想像力了,居然附送电影原装伊瓜苏瀑布走马灯,而且买DVD送「春光乍泄」内裤一条,堪称前所未闻的赠品!

另外,《春光乍泄》DVD的外包装盒由名师设计,共发行2046套,每套售价近1000元人民币,对于如此天价,许多影迷虽然望碟兴叹,但购买者依然趋之若鹜,赚钱盈利已是必然。

而王家卫将自己所有电影在2020年完成4K修复,并推出DVD套装。

3.以广告收入来养电影:

《花样年华》是王家卫和泽东的事业转折点,梁朝伟和张曼玉凭此成为诸多国际品牌的广告代言人,泽东亦及时开拓广告制作业务,先用《花样年华》的男女主角为内地拍了一集房地产广告,据说收入比拍一部电影还高。因此,王家卫决定把泽东做成顶级广告制作公司,用拍广告来养电影。

如今,王家卫的这一策略已取得成效。他先是与吴宇森、李安等国际名导一起为宝马汽车拍摄网络广告,成功打出名堂。

接着,泽东又为国际著名女星莎朗•斯通拍摄Dior广告,专门针对亚洲市场,反响良好。

后来王家卫又为法国时装品牌Lacoste拍广告,并由泽东签约艺人张震担任全球广告代言人,单是代言人的酬劳已超过千万。而这个广告亦是首次由中国人班底拍摄,由此已尽显泽东作为顶级广告制作公司的地位。

4.版权收入:

电视台、流媒体平台等播放都要给版权费的

所以你要以王家卫来举例就恰恰证明了我说的,艺术电影盈利靠的根本就不是票房,而是额外收入,比如贾樟柯等靠的就是国外获奖,有奖金而且大头是卖版权!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