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的德械师能否救中国?

500

作者:胖胖的拍拍熊 / 编辑:冷小军

投稿、转载与合作请联系微信号potereio

电影《八佰》热映之际,坚守四行仓库的军人们隶属的88师,作为上世纪30年代中德军事合作典范的德械师,展现出了当时中国最精锐部队的锐气和风貌。德械师在淞沪会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也不禁让人联想,如果国军多编练几个德械师, 能否改变抗战的走向。

无力负担德械师的装备

要澄清一个概念,德械师只是部分采取了德式装备和德军训练方式的师,德械是相对于国军派系混杂、武器五花八门而进行的统一,而并非完全采用德式武装。事实上,以长期积贫积弱的中国而言,全套德式装备太过「奢侈」了。

500

德械师

德械师在整备过程中,不得不向现实低头,比如步枪方面多采用德式毛瑟系列步枪或者国产仿毛瑟系列的中正式步枪,轻机枪使用了当时国内使用较多的捷克造ZB26,重机枪使用仿制的马克沁重机枪,限于当时西方列强对中国冲锋枪的出口限制,手枪往往需要扮演近距离火力压制的角色,因此采用了当时家喻户晓的驳壳枪。

从这些装备就能够看出,国军德械师装备有很大的妥协,没法与当时正在重新武装的德国标准步兵师相比。德械师并没有德式经典的毛瑟98K,也没有后来的MG系列通用机枪,连火炮也因为经费不足一减再减

500

使用驳壳枪和捷克轻机枪的德械师

德械师的起源,来源于中德之间的军事合作,以及德方顾问团向国民政府提交的《陆军改革建议书》,即先建立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小型示范武装,再分批分期对全国60个师进行整编。

国民政府与德国顾问团计划用三四年时间,将中国陆军统一编成60个步兵师,形成训练有素的国防军体系。这个计划与一战后魏玛德国「十万国防军」计划有异曲同工之妙,即保留精华部分,压缩和平时期的军备开支,战时再快速扩军。

德国重新武装的阻力来源于英法的限制,但当时国民政府重整军备的压力,不但来源于西方列强的武器禁运,更在于贫弱的国力无法负担高昂的军费支出。在名义上统一全国的南京政权,事实上也仅能控制江浙沪等经济富庶地区,大部分省份仍处于军阀自治状态。

500

德式150毫米榴弹炮

频繁的内战消耗了大量的财富,也使得重整计划困难重重,一直到抗战全面爆发前,南京政府也仅仅编练了87师、88师、36师、以及中央军校教导总队。轻重武器依靠国内生产和临时调配还能凑合,但是急需的150毫米榴弹炮在全面抗战爆发前,也仅仅只有第一期购买的24门

低劣的指挥

德械师不仅采用德式装备,更用德军的操典来训练部队。任何精锐部队的使用,都需要一整套作战体系配套支撑,但是在德械师的使用上,国民政府并没有清醒的认识,只是想当然的把这些德械师作为万能部队,到处救火,最终使得德械师疲于奔命。

500

电影《八佰》中有一个令人深思的细节,占据优势的日军在面对拥有四行仓库这样钢筋水泥防护的88师留守部队时,因为一开始顾虑租界的国际影响不能使用重炮、舰炮和飞机,因此只能采取轻步兵攻防的方式用人命填国军的防线,导致损失惨重。

反过来思考,日军在面对拥有坚固据点国军时的窘境,也正是德械师在淞沪会战期间缺乏重火力支援、仅靠轻重武器的的写照。

德械师相比于其他地方军阀和杂牌军,确实拥有更好的技战术素养和士气,但是仍然缺乏正规野战部队最需要的重火力支撑。24门宝贵的重炮,不但运输困难,连弹药都是打一发少一发。

国军高层在淞沪会战中的指挥更令人诟病:开始阶段的主动攻坚,不顾伤亡的猛冲猛打,使得精锐部队的基干军官伤亡惨重,在防守阶段又处于呆板的死战不退,导致大批部队在日军重火力面前无谓牺牲。

500

战斗中的德械师

事实上,首批87和88师的前身,是参与过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的老部队,作为保留了大批基层军官和老兵的精锐,应该对第一次淞沪会战中日军的战法并不陌生,但是血的教训仍然没有被吸取,同样的错误重复无数遍,似乎是国军指挥的通病,以至于一次次的总结反省,无非是老生常谈。

武器重要还是人重要?

从成军之初,德械师就寄托了国民政府高层和德国军事顾问团的厚望,但在具体定位上,却有分歧。对于德国顾问团而言,德械师扮演的是类似于魏玛国防军的角色,短小精悍,人人都是领导者,通过从严训练,确保大规模扩军后原有人员能够快速晋升,去带领更多新编部队,是一批种子部队,也是非常珍贵的部队,以至于在德械师过多投入内战之后,德国顾问团还屡屡提出抗议。

500

没有步枪高的士兵

事实证明,德国顾问团在基本业务技能上还是过硬的,后来的纳粹德国也基本是按照这种种子部队分裂繁殖的方式,进行了快速的扩军备战,并且在大规模扩军同时保持了军队技战术素养没有出现大幅降低。

在淞沪会战及之后的南京保卫战中,国民政府高层对于德械师的使用,却像是极不负责的一次性挥霍。对于这批整训不易,耗费巨资装备的部队,在淞沪会战德械师伤亡过半的情况下,没有整备就投入南京保卫战。

南京保卫战中力战不退的德械师,最终成建制的损失掉了自己的根基,教导总队番号被取消,87、88师尽管重建,但作战能力大不如前,仅存的36师还保留了一些根基,在日后抗战战场上,发挥出了一定水平。

500

战斗中的德械师

淞沪会战的失败,使得南京和杭州等长三角核心区城市的陷落难以避免,当时中国最为富庶的地区陷入日军之手,海外运输通道被切断了最重要的输血管,再加上德日关系日趋紧密,德械武器再难以输入中国国内。

武汉保卫战期间,中国军队就已经开展更多依靠苏式装备作战,在之后时是更先进的美式,国民政府总是喜欢宣传自己的主力部队是德式、苏式或美式装备,却毫不珍惜基层士官和老兵。德式操典中对于基层骨干军官和老兵的重视,似乎并没有被自己的中国学生所领会,孤掌难鸣的德械师哪怕有再多的数量,也无法延缓国军败亡的步伐。

此外,反观淞沪会战中,德械师在伤亡过半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且战且退,保持建制完整,比起日后面对德军的法军,强过太多。

500

德械师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当年的热血青年被寄予了民族和家国的期望,但受制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德械师官兵英勇作战、惨烈牺牲,无愧于国军精锐的称号。然而,在神州陆沉的苦难时代,他们无力挽救国家于水深火热之中。后世回顾当年的热血,千言万语却化为无声。

愿每一代人的牺牲都不被辜负,每一代人的付出都不被轻置。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