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中国》:从这部纪录片开始了解中国!

文 | 瑞颖

“你见过什么样的中国?是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还是300万平方公里的澎湃?是四季轮转的天地,还是冰与火演奏的乐章?”熟悉的开场白让一幅幅壮丽的画面向我们展开。

500

《航拍中国》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录频道出品,这个系列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地理纪录片。它运用了高空拍摄,弥补了人类的视觉缺陷,开阔了人类的视角。但它不仅仅是视觉之旅,更是人文之旅,心灵之旅。

打造极致的视觉盛宴

《航拍中国》系列纪录片的拍摄,可以说是我国范围最广、规模最大、飞行航时最多且首次实现全航拍影像叙事的空中拍摄项目。航拍的特点在于它独特的角度与景别,这种角度和景别所建构的画面是一般地面拍摄所不具有的。

在《航拍中国》中最大的难点是如何运用航拍镜头来讲故事。首先是镜头的运动是以缓慢浏览的形式呈现,在《航拍中国》中并没有多少高速、对冲等具备强烈视觉冲击力的镜头,而是经过简单的浏览方法,为观众呈现出未曾见过的祖国风景,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观众被震撼、被感动。《航拍中国》的航拍实践有效将航拍技术与吸引观众相结合,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类似于旅行体验的结构形式。

500

以第二季为例,它的航拍技术和后期制作相较于第一季都有所提升。第二季中将镜头拉高到人们平时无法到达的地方,看见专属于高空的奇观。可以说第二季不论在前期的拍摄还是后期的制作中,都更好地传达主题,体现以人为本的态度。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于创新,不断突破的精神。

片中为了呈现更广阔空间的绚丽景观,摄制组还采用了轨道卫星进行多层次影像呈现。浙江篇中出现舟山群岛的卫星影像是《航拍中国》首次利用卫星采集数据,通过卫星影像辅助后期的处理,让观众能够清楚的看见平原和水系。此外它还首次使用了VR摄影在平面影像上进行特效呈现,例如,《江苏篇》中水陆两条河流呈现立交时的画面就是用VR技术来展现的。

同时它有些部分还采用了一镜到底和贴近地面的超低空飞行的拍摄手法。在《四川篇》中,镜头通过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将川菜和川剧进行串联呈现,使得观众对四川的印象能够更加立体。在《浙江篇》中,航拍的飞机突然进入鱼塘中,拍摄水下世界的镜头,用有限的时间巧妙地将杭嘉湖平原上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展现在观众的眼前。

500

片中虽然全程都采用航拍的宏观拍摄手法,但它的内容本身依然贴近人民群众,影片的处理方式也非常细腻,充满视觉美感。它不同于好菜坞类型化的快节奏充满视觉冲击的镜头,本片的镜头整体呈现出温和壮丽的,柔美与刚毅并存的视觉风格,潜移默化的缓缓深入人心,这是一种具有独特中国风格的镜头语言。

它在内容上也始终围绕着人们的生活逐渐展开,例如在《内蒙古篇》,航拍飞机降低高度,深入到内蒙古人民赛骆驼的比赛场上,贴近人民拍摄这一独特的民俗比赛。类似这样的纪录有很多,都体现出了中国独有的文化与故事,整部纪录片内容扎实,不存在华而不实的情,成就了一种独特的中国表达。

声音语言的魅力

纪录片是一种视听结合的艺术,在传播过程中声音语言往往会影响观众理解导演的意图。从声音的角度来看《航拍中国》系列中的音乐也是点睛之笔,赋予这个系列作品灵魂。在《航拍中国》系列中,由于航拍的画面给观众一种柔和缥缈的感觉,所以乐曲节奏就需要有变化音乐需要使人赏心悦目,才适合纪录片本身的平视、沟通的基调,同时,旁白带有亲和力的语气,契合本系列的主题蕴含的“大地之爱”。

以《航拍中国》第一季的片头曲为例:开始以钢琴和小提琴徘徊作为开场,如同清晨薄雾中苏醒,配合纪录片开场解说词。中段以鼓声与大提琴声相辅相成,鼓声主导节奏,大提琴引领旋律,表达含蓄的律动、深沉的活力,这恰好与东方的审美相吻合。后段是女声高音吟唱与弦乐协奏相结合,达到了观众情感上的宣泄和释放。

500

此外,在片中充满中华文化底蕴的解说词也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准确解说画面内容,传达主题的同时还体现出了中华文化修辞的艺术魅力。

例如,在《航拍中国》第二季中,几乎每一集都会讲到关于动物植物的一些内容,如果解说词只是非常直白,平铺直叙的介绍,然后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那就会看起来很像科教片缺少特色。但本片中的解说词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非常生动形象,交流感很强。

解说词赋予动植物更鲜活的灵魂,引人入胜,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在《甘肃篇》中讲到“在黄河的臂弯当中,是龙湾村……”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自古以来黄河都被成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此处导演就借用了这个典故,将黄河拟作拥有手臂的人,怀抱着她的子民。

500

在讲到张掖市的七彩丹霞时,“大自然像随手打翻调色板的无心之作,可以让我们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天赋。”这里将由矿物质沉淀而形成的七彩丹霞山比作大自然随手打翻的调色板,非常形象准确。声画结合的手法给观众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用语言营造出一种氛围,激发观众的发散性思维,增加了观众心理上的美的享受,引起共鸣。虽然它是一部纪录片,但导演很善于讲述故事,突出细节,进行悬念设置,把单调的空镜头装饰的有声有色,深入浅出,将艺术性和趣味性进行结合。

讲好中国故事

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它本身所表达的内容,表现的形式,蕴涵的意义,都能够作为跨文化传播中的一种承载着本民族文化内涵的影像材料,借助着技术载体将其传播到世界各地,传递给全球受众。与其他文艺创作的影像作品不同,纪录片自身具有独特的非虚构本质,运用真实而精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和浑厚的旁白解说,构成了一副生动的、具有艺术审美价值的影片,为传播国家形象提供了可能性。

“俯”是一种外化的拍摄角度,“仰”是一种内化的精神状态。《航拍中国》系列纪录片不仅仅呈现出中国丰富神奇的自然景观和中国的高楼大厦以及城市的建设,还体现出爱国主义精神。它以客观的角度、让观众以“鸟”的视角从高空欣赏中国的生态之美。该片抛弃了主题先行的传统思路,而是让事实说话。

500

在拍摄中,摄制组捕捉到了许多淡出公众视野的珍稀野生动物,比如金丝猴、羚牛、朱、东北虎、棕色大熊猫等,这些动物由于生态的恶化多年来直处于生存危机之中,近年来的生态改善使它们重新回归自然。影片中所讲述的这些故事能够给观众传达出中国政府在保护环境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同时也响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在拍摄到生态之美的同时,《航拍中国》也拍摄到了沙尘暴、极寒等恶劣天气,让观众意识到生态中国的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该片以俯瞰的形式展现生态原貌,其视角冲击力和精神震撼力是一般纪录片难以企及的,生态中国的新形象在《航拍中国》中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500

纪录片用事实所传达的价值观念,对内即爱国主义。在《新疆篇》中,大地上铺着一幅由辣椒组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图案,让观众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是对中国梦的表达,同时也对外传达出和平、发展、合作、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对天人合一、大同世界的古中国社会理想的继承。中国梦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相辅相成,中国梦的发展离不开"地球村时代各国守望相助、互惠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亦离不开中国这个不可或缺的主角参与。

《航拍中国》系列纪录片是中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用完全用航空摄影讲故事的纪录片。它用飞机建立起一个不依赖于地面的影像空间,通过以陌生化的视角,向观众展现了中华民族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风土人情。满足了观众的视觉和情感期待,把文化的深刻内涵撒播在山海之美中,使人文的深邃与自然的秀美浑然融合,传统的厚重历史与当代昌盛的世态构成和谐之美,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

它也用实践证明了仅仅依靠航拍也可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叙事体系的可能性。在不断追求更高分率更高宽容度航拍画质的同时,更应该追求航空摄影的影像空间创意和美学意境营造,从而做到宏观和微观结合所带来的崇高优美和张弛婉约的画面表达。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