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女王被“罢免”,英国人却表示全都怪中国打钱太多?

500

到本月底,也就是11月30日,位于加勒比海东部的巴巴多斯将不再承认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为国家元首,并改制为共和国。

这个面积只有430平方公里的小国,在17世纪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虽然巴巴多斯1966年独立,但仍然是英联邦成员国。再加上殖民期间受英国文化影响深厚,巴巴多斯有时被称为“小英格兰”。

500

▲巴巴多斯

现任总督桑德拉·梅森在巴巴多斯参众两院联席会议上以三分之二的票数当选该国首任总统,并将取代英国女王成为国家元首。“彻底摆脱殖民历史的时刻到来了,巴巴多斯想要一个巴巴多斯人来担任国家元首。”梅森说,“巴巴多斯将朝着完全拥有主权迈出合乎逻辑的一步,在独立55周年之际,我们将成为一个共和国。”

巴巴多斯人做出自己的选择本来是一件好事,而且无论是从地理距离还是逻辑上,这件事都跟中国的关系不太大,但是英国人可不这么想。

就在决议生效只剩10天的时候,英国《泰晤士报》发表了一篇报道,标题就充满了一股阴阳怪气的味道——《小英格兰?不再是了,巴巴多斯正在变成“小中国”》。

500

文章在开头导语里表示:“在从中国获得丰厚资金后,这个岛国正在抛弃女王。”听这话的意思,巴巴多斯是因为拿了中国的钱之后腰杆硬了,连女王都不要了。

文章作者在巴巴多斯看到了很多穿着蓝色工作服、头戴黄色安全帽,并且说着标准普通话的中国工人,“他们不远万里,在烈日下劳作,将原本是海盗肆虐的岛屿改造成酒店和疗养院,目的就是在这个原来被称为英属西印度群岛的地方扩张影响力。”

500

▲当地的中国工人

作者采访了一些当地人,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担忧,“忘掉‘小英格兰’吧——我们很快就会成为‘小中国’,我们都会吃面条。”

那么中国人在巴巴多斯究竟干了什么事情来增加“影响力”呢?

报道中特意用一张图列出了中国的行为,并配了一个醒目的标题:中国是如何收买巴巴多斯的。

从图表里,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中国在巴巴多斯干的“好事”:

修建了一所孔子学院;

在当地苏格兰区修建道路;

修缮国家体育馆;

为受飓风影响的灾民提供住所;

升级下水道系统;

建造酒店疗养院;

捐赠了30000剂中国疫苗;

捐赠了一艘海岸舰艇;

出售了30辆电动公交车。

500

说实话,如果不看题目只看这张图,估计很多读者还以为他这是在表扬中国为当地基础设施做出的巨大贡献。

500

国外网友的吐槽

文章的作者还采访了巴巴多斯的总理米亚·莫特利,她表示,质疑巴巴多斯与中国的联系是“无意识偏见的反应”,“巴巴多斯有能力自立决定可以向谁借钱,工作和打交道。”

不仅如此,莫特利还表示,和中国大量基础建设相比,前殖民者们提供的帮助“几乎为零”。“后殖民时期的巴巴多斯就像一个房东驱逐了坏房客,只不过,房客在走前把窗帘、窗户、灯和门都拆走了。我们得想办法用仅有的一点钱把门窗装回去,这正是中国发挥作用的地方。”

当然,这不是《泰晤士报》第一次在这个问题上面针对中国了。

今年9月份,就在巴巴多斯正式宣布这个消息之后,《泰晤士报》就发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巴巴多斯抛弃女王,中国受到责怪》。

500

英国保守党议员、下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汤姆·图根德哈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长期以来,英国的合作伙伴一直面临着对手的挑战,他们试图破坏我们的联盟,现在我们在加勒比地区看到了这种情况。一些岛国似乎想让中国政府来替代温莎王朝的女王。”

只不过这位议员并没有透露任何所谓的细节,只是表示,“中国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在利用基础设施投资和债务外交作为控制手段,对我们来说,它正在接近我们家门口。”

总之就是,巴巴多斯不认女王,全都怪中国。

不过话说回来,这也不是英国女王第一次被“罢免”了。1970年圭亚那改制共和,1976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改制,1978年多米尼加做出了同样的决定,1992年毛里求斯同样改制为共和制,在此之前,他们的国家元首都是英国女王。

除了英国之外,现在全世界一共有15个国家的元首依然是英国女王,当然,到下个月就变成14个了。

500

▲承认女王是国家元首的国家

这15个以女王为国家元首的国家,都属于英联邦成员。不再承认英国女王为国家元首也不等于退出英联邦。

不过说起来,英联邦这个组织现在依然存在,本来就看起来有点怪怪的。

美国独立后,英国政府在1839年制定《达勒姆报告》,开始调整政策,同意一些殖民地获得自治权。“一战”中,几乎所有的自治领和殖民地都建立起自己的国防军,并借此取得了国防大权。

一战加速了大英帝国的衰落,英国国内债务比战前增长了9倍,世界金融中心也由伦敦转到纽约去了。为了避免自己的帝国体系彻底瓦解,英国在1931年颁布了《威斯敏斯特法》。根据这项法律,自治领在内政自由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了外交上的完全平等。英帝国实质性地转变成为英联邦。

1944年,英国召开的不再是帝国会议,而是英联邦总理会议,目的不再是制定共同政策,而只是彼此交换意见。一位殖民地老官员表示:“胜利的奖励不是让现在永续,而是体面地埋葬旧制度。”

1949年,印度成为共和国并选出了自己的元首,如果印度脱离英联邦,英联邦将直接失去一半人口。英国进一步妥协,英联邦总理会议随即就发表了《伦敦宣言》,将英联邦成员需对英王效忠的原则演变为英联邦成员“接受英王为独立成员国自由联合体的象征、是英联邦的首脑”。1952年,英联邦总理会议一致同意:每个成员国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合自己需要的政体形式、称号。

英联邦从一开始,就是英国为了维护自己旧的殖民体系,采取的一种折中方式,正是为了“体面地埋葬旧制度”。虽然在1946年,英联邦就把名称由最初的“英联邦”(British Commonwealth of Nations)改名为“联邦”(Commonwealth of Nations)。

500

这个只剩下空架子的组织连英国人自己都看不下去了,撒切尔就曾经多次吐槽说英联邦只不过是“鸡肋”,但是英联邦却依然残存下来,曾在1999年担任英联邦副秘书长的印度政治家斯里尼瓦桑说:“英联邦是唯一在‘二战’中幸存的政府间组织。它没有宪法,没有章程,没有程序规则。这正是它的幸存之道。”

实际上,英联邦在政治上的意义几乎已经荡然无存,毕竟曾经的“日不落帝国”早就不复存在,现在的英联邦主要是在经济合作层面发挥作用。1995年,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中心在报告中肯定了英联邦的积极作用:“它为英国和其他成员国家提供了一个低成本及现成的经济、社会和外交网络。这个网络囊括了世界上最有活力、在商业上最令人激动的地区。”

这种经济上的影响对于巴巴多斯这样的小国更加显著,一些小国对英联邦经济的依赖可达80%之多。2009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主办了英联邦峰会,会上谈成了10亿美元的投资合同。当被媒体问及英联邦已经失去作用时,英联邦秘书处发言人马诺赫·艾斯皮索反问道:“如果没有英联邦,你能够想象澳大利亚的总理会有时间见瓦努阿图的总统吗?”

而退出英联邦的高峰期,主要发生在殖民体系崩溃时期,爱尔兰、苏丹、缅甸、埃及、南非、津巴布韦、香港、南也门等都曾经退出了英联邦。

2013年10月,冈比亚退出英联邦。2016年10月13日,马尔代夫外交部发表声明表示,鉴于长期以来英联邦部长级行动小组及英联邦秘书处给予马尔代夫不公平、不公正待遇,马尔代夫政府决定脱离英联邦。

不管是政治影响也好,经济影响也好,作为一个类似“俱乐部”的组织,成员国不断退出,归根到底还是英国的影响力不断衰退的后果,这么多退出英联邦的国家,难道都能怪到中国头上?就像巴巴多斯总理说的,前殖民者们提供的帮助“几乎为零”。

500

实际上,就连澳大利亚都已经讨论了好多年要脱离英联邦,估计也是因为面子上不好看,才一直没有采取行动。

随着其他国际经济组织的发展,英联邦这个早就应该埋葬在历史长河中的松散组织,能够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小。当然,英国不会承认是因为自己不行了,而是有人在捣乱,于是中国帮巴巴多斯修路也成为居心叵测的行为。

那要是万一巴巴多斯问你们英国人怎么不帮他们修路,你们又准备怎么回答?

更多有趣好玩的军事文章、视频、图片、电影、游戏,请关注“军武次位面”微信公众号。打开微信,公众号搜索“军武次位面”点击关注!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