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为什么速冻饺子永远比不过妈妈亲手做的好吃?(完整版)

工业品不如手工品是个伪命题。

历史上,高质低价的工业产品冲击并击垮手工艺产业的例子不胜枚举,在中国,这种事实更是一幕幕无比惨痛的深刻记忆。比如我们最常提起的传统纺织业,“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手工业,与外国机制工业品相比,总体上处于技术落后、品质窳败的劣 势,以棉纺织业而论,利用纺车纺出的手纺纱不但粗细不匀,而且抗张力弱,用作经线时长度有限,因而所织土布匹长很短,织工每织成短短的一匹布,都要再次重 复调纱、穿综、度经等费时费力的工作,不胜其烦。①”

有趣的是,面对工业化的浪潮,手工艺品并没有就此消失,反而顽强的存活了下来,今天,它往往反而成了高品质商品的代名词。为什么会有这种吊诡的情况?因为手工艺品不再专注于满足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而是以私人化,个性化的方式,成为工业品的重要补充。

500

工业化大生产的前提条件,就是产品质量,产品规格的一致性;但产品的使用者,也就是人类自己,客观上存在个体差异,每个人对手中的物品都有不一样的需求。例如手机,眼神不好的人希望屏幕大一点,手掌小的人则希望持握更方便。作为工业品的手机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人的异质化需求,这也是为什么智能手机能打败功能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手机生产商不再满足消费者对手机功能的全部需求,大部分高级功能转交给APP供应商来实现,客户则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换言之,至少在软件层面,智能机实现了高级功能的定制,满足了消费者的更高级需求。

互联网时代,各种网站的崛起,本质上也是对个人定制服务需求的满足。比如早期的个人博客,qq空间,msn空间,就是对网站的私人定制,部分高级的博客服务甚至提供了相当程度的代码编辑功能,让用户创造一个完全和大路货不同的展示空间。又比如现在流行的沙盒游戏,以及游戏mod的制作发行,同样是让每一个玩家充分参与游戏创作,玩出和别人不同的体验,实现游戏内容的定制。

基于以上的判断,当我们回到标题提出的问题时,答案似乎就不言而喻了,速冻饺子并非不好,而是因为它是标准化,均一化的工业产品;而妈妈亲手做的饺子,则是私人定制版的产品,它满足了你个人的特别口味。

500

话题到这里似乎就可以结束了,但是,事实上速冻饺子真的就比家庭制作的差吗?妈妈亲手做的饺子,怎么就刚好能满足我们的口味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口味”这个东西,实在是非常主观,而且,个人口味的养成,有一样东西往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没错,就是父母为你从小烧到大的饭菜。

500

假如我们单独考察咸味的浓淡,把妈妈们的饭菜做一个柱状图来分析,很可能就会得到这样一张图表:

500

那么速冻饺子的咸度呢?工厂应该做刘妈妈那样的重口味饺子,还是钱妈妈那样的清心寡欲饺子?统计学知识告诉我们,如果把考察对象放大到全体人口,那么我们得到的关于人群中口味咸淡比例的图表,一定会长这样子:

500

没错,一个标准的正太,不,是正态分布。那么从上图易得,为了尽可能满足最大比例人口的口味偏好,食品厂生产的饺子,一定会是既不太咸,又不太淡的口味(中庸大法好),画根线表示的话,就是尽量处于正态分布的峰值附近。但同样显而易见的是,无论工厂最终选择的馅儿有多咸,都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只有那些妈妈包的饺子咸味刚好和工厂相同的人们,才会接受速冻饺子。不要忘记,这还只是咸味一个维度上的分析,如果把口味更加具体化,那速冻饺子除了能裹腹之外,就几乎只能满足极少一部分人的口味了,或许他们的妈妈不善厨艺吧…

500

生命是一种适应力极强的存在。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命,演化出多姿多彩的物种,而在不同家庭长大的人们,则在各自父母的锅碗瓢盆中,培养出具有自己家庭烙印的口味。显而易见,这种口味往往是和父母的手艺相适应的。父母爱吃辣,孩子往往也爱吃辣,父母烧的菜偏咸鲜,孩子也就偏好咸鲜口的菜肴。久而久之,这小小的口味代代相传,烹调的手法就成了祖传秘方,甚至流传开来,成了地方特色,传到四海八荒,又成了大国文化。

口味的记忆代代相传,却又并非一成不变,四川人在上海呆久了,会渐渐适应浓油赤酱的海派调调,上海人去川蜀溜达,也难免为麻辣所诱惑。信仰不是普世的,口味却是普世的。美洲的辣椒传到中国,成了川菜的精髓,中国的美味佳肴传到美国,又成了犹太人过年的不二选择。继承,演变,传播,这便是生命的精彩所在,文化的魅力体现。

参考文献

①http://l.zhuixue.net/jindai/30784.html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