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里的硕士、博士单身的也不少,但男生找对象的动力明显不强

【本文来自《我们课题组单身的占多数呢,我是92年的一直读到博士,至今还是母胎单身》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我们这里的硕士、博士,单身的也不少,但是男生找对象的动力明显不强。学校举办活动,大部分也是女生参加,男生参加的意愿较低。主要原因是大部分男生的心态都是不着急谈恋爱,毕竟学校好,大部分都想着等毕业工作了事业比较好了再考虑恋爱结婚的事情。

我是愿意找的,也有女生主动接触我的,但是因为要求比较高,所以在校内接触的女生都不太合适。当然要求比较高某种程度上和不着急差不多,只不过那些不着急的是完全不考虑,就想着先工作买房买车再说。只不过我和他们在对女生的要求上还是有本质区别,他们实际上是现在就直接考虑等以后凑合了,我是属于现在还可以考虑谈不凑合的恋爱。但是事实上我也知道不凑合的对象是很难找的,只是如果是凑合一下,那么确实没必要着急现在谈啊。

社会发展到今天,我觉得至少对我这样要求的人来说,主要体现出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总体上随着经济发展,愿意将就的比例我觉得是下滑的,可能双方多少要有点话题,有点兴趣。但是随着社会资讯的发展,随机的两个人之间有共同话题的概率在下滑,当然对我来说更是如此。在过去可能选择没那么多,比如大家休闲都看电视,但是现在有了互联网,大家进入到自己最感兴趣的小圈子里看网络视频、网络节目、网络文章。所有人具有的普遍话题在减少。我想这应该是普遍现象,比如有些国家足球文化很发达的,年轻人选择其他娱乐的比例我想应该也是提升的,之前看报道说巴西年轻人对足球的兴趣也在下滑。选择比过去大大多元化了。而资本在开发市场的同时当然会考虑性别因素,对男性青年和女性青年重点营销不同的产品,就进一步扩大了两性之间的距离。我是不看营销,只关心自己兴趣的,但我关心的兴趣范围确实也是男性爱好者占绝大多数的,所以只会比大部分人更困难。

2)很多人不会谈恋爱,我觉得很正常,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体现。因为经济发展之后,大家对另一半有强烈索求的情况肯定减少了,更需要真正的匹配与合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有自己的特点,怎样寻找到合适自己的对象,确实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学校里,有好几个女生主动接触过我,按理说女生主动对我这样比较内向的男性来说是个好事情,但是确实都没有让我觉得很合适,最主要的问题还是缺乏共同的兴趣与话题。毕竟大家都还在读书,不是马上就成家了,没什么共同的兴趣、话题,没有交流上相近的思维层次,怎么把关系延续下去?现在对我来说还没到需要凑合的时候。这是一个心理学的问题,现在大学里心理学的课也很火爆,但它不能解决问题,这个层次的课会告诉学生大部分人喜欢相似的人,但现实中很多人又会被和自己不同的人所吸引。这里面的规律,现代心理学并没有揭示出来。

3)商家营销宣传是针对两性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宣传和营销,因此塑造了两性之间消费观上的差异,这是一个很容易造成矛盾的点。特别对着考虑日后成家而非毕业就散货的学生来说,如果对方的消费观和自己有巨大差异显然是不合适的。

总结起来就是,互联网的存在扩大了人的多样性、多元性和差异,但是经济的发展又使得大家都更不愿意将就,商业社会的发展和营销还针对性地制造了男女两性之间思想价值上的差异。

最后,现在团、学校、研究生会、博士生会都在想办法给学生创造谈恋爱的机会,但是成效并不好。我认为现在真正需要的首先要减少刻板印象和商业营销在人成长中的作用,如果造成两性的兴趣爱好、人生观和消费观差距持续扩大,肯定是不利的。其次,在互联网时代,人的社交范围往往也垂直发展了,对配偶的期待也会更高,因此国家和社会想要帮助年轻人找对象,也需要动用大数据。需要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心理学的结合。怎样的人更容易谈到一块结婚?怎样的人谈到一块了结婚了更可能生孩子?需要大数据的支撑和指导。我个人的去向偏好是:价值观一致、兴趣话题接近,性格人格上互补的选择是最好的,但是显然在互联网已经让人可以在虚拟世界建立和参与垂直圈子的时代,实体生活中局限的异性社交手段很难再让人寻找到符合自己新意的异性交往对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