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交通时代》勾画数字交通新生态

今年以来,元宇宙的概念大火,元宇宙是一种超越现实的虚拟宇宙,通过数字技术将现有的人和物虚拟到数字世界。元宇宙真正实现或许还需要很长的过程,但这无疑预示着我们的物理世界正在加速与数字世界融合,数字技术将改变社会的方方面面。

数字技术将对每一个行业带来颠覆性的改变。交通行业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每一次升级,都将深度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综合大交通建设不仅为交通行业带来挑战,也蕴含着新的机遇,有望重塑交通数字化新生态。”华为企业BG全球交通业务部总裁王国钰在这个领域深耕多年,对这场变革有着深刻的认知。

交通运输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这样一个重要的行业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革?如何抓住变革中的机遇?

不日前,华为新书《大交通时代:行业数字化转型之道》(以下简称《大交通时代》)正式对外发售。在交通行业迎来数字化变革的拐点,这本书沉淀了华为在航空、城轨、公路、物流、铁路和港口六大垂直行业领域中的经验,经过前瞻的理论研究和大量的实践探索,向我们描绘了数字交通的愿景图——人悦其行、物优其流,勾画了大交通的全景图——全业务、全周期、全流程,并指出了实现大交通的路线图——没有甲方乙方的范式革命。

懂趋势:综合大交通已呼啸而来

500

交通行业的大变革在需求牵引、技术推动以及政策加速三重作用力之下,正在加速演进,数字大交通的未来呼啸而来。

首先从需求来看。70年代自行车,80年代公交车,90年代绿皮火车,00年代出租车,10年代地铁、高铁和飞机。前段时间进博会上HRC全碳纤维车身的飞行汽车旅航者X2赚足了眼球,像《星际迷航》里的主角一样“飞翔”于天空已经是可以预见的未来。交通工具在快速进化的同时,数量也在激增:到2020年末,我国铁路运营总里程位居世界第二,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位居世界第一,内地有40多个城市建成投运城轨线路将近7000公里,全国定期民航航班总条数已达5521条……显然,面对越来越多样化的交通工具以及数量的爆发,传统的管理手段已经无法跟上快速演进的交通现状。

从技术发展来看。在数字时代,数字技术成为生产力,数据成为生产要素。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及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引领行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

从政策层面来看。因为交通先导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国家连续出台相关政策。2019年9月19日,国务院发布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指出要构筑多层级、一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分为两步走:到2025年,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运载装备全要素、全周期的数字化升级迈出新步伐,数字化采集体系和网络化传输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交通基础设施完成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天地一体的交通控制网基本形成。今年初,又出台《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确立了我国综合大交通的建设目标。这显然标志着由国家层面主导、由上至下、面向数字时代的交通产业大改革已经开启。

结合需求变化、技术演技、政策指导三方面因素,数字大交通是一个不可逆的大趋势。对于身处这个行业的每一个企业而言,没有上不上车的选择,只有早上车、晚上车、上哪趟车的选择。那么,在选择时就要知道终局是什么,也就是说要洞察趋势、了解数字大交通的愿景,只有知道终局才能选择正确的变革之路。

交通的目的就是运人或者运货,华为基于30多年积累的ICT技术优势和深耕交通行业20多年的丰富经验,提出面向交通行业的数字化方法论:综合大交通数字化转型,即把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ICT技术与业务场景深度融合,最终实现“人悦其行、物优其流”的数字化愿景,全面提升交通行业安全、效率、体验。

500

具体而言,可以总结为“三个一”,即一张脸、一张单、一张图。

一张脸:即以旅客为中心,沿着旅客出行路线,构建全场景、个性化、线上线下融合的精准服务,打造出行更便捷、体验更幸福的“出行一张脸(或者说其它生物识别手段)”。通俗一些讲,就是旅客通过“一张脸”就可以在“海、陆、空、铁”之间无缝衔接的出行。

一张单:即以货物为中心,货物的流转从最开始某一张物流订单的生成,到全流程的仓储、运输、配送、直至后台运营商的结算,一张单掌握全程。

一张图:即面向运行的一张图,通过这张图,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对交通资源实现从感知、监测、预警到指挥联动,以及各种复盘、仿真等全链条的、基本作业层面的管控,甚至可以实现更高层面、系统级别的风险预警、风险控制、风险联动、应急联动等。

看全局:用数据打破隔阂构建数字立方体

以前,交通企业一般以项目制进行管理和运营,总包-分包模式导致交通项目的产业链条比较长。比如,交通项目工程往往以某一条公路、某一条铁路、某一个机场或港口为单位进行建设。这种层层分包的建设模式导致交通企业的信息化项目建设呈现碎片化、孤岛化状态。过去的交通管理不仅有“条”,还有“块”。比如同样是高速公路也是各省各管一段,因为城际之间主体不同,协调难度也会非常大。

交通行业的重要性决定,这个领域的信息化并不慢,一直都走得比较靠前。但是在传统的模式都是管理思维出发,项目制建设导致条块分割严重,这也导致很多项目建成即落后的尴尬局面。

然而,未来十年,交通不再仅仅是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几个垂直领域独立的客货运输,而是围绕旅客出行、货物运输形成的海陆空铁一体化综合大交通。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数据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资源和生产要素。当爆发式增长的数据遇到空前的算力和联接力,所引发的聚变效应正全面地拉动行业数字化模式的变革,即从“以信息化设施进行业务辅助”全面转向“业务与数字化深度融合”。面对数字化转型,交通企业是不破不立。未来的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则需要各交通子行业通过数字化转型,打破过去的行业壁垒和区域壁垒,实现交通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共享。

当前的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跨行业、跨区域,这也意味着更大的挑战。挑战中更蕴含着机遇。如何抓住交通数字化的历史拐点,成为下一个时代的领航者,不仅要懂趋势,更要从全局进行规划。

华为结合多年实践,提出“1个综合大交通”,未来交通是围绕旅客出行、货物运输形成的海陆空铁一体化综合交通,在解决乘客门到门出行、物资端到端流转的同时,带来更高时效、更高安全、更低成本及更好体验。

也就是说,在做未来数字大交通规划的时候,要从管理思维转变为场景思维,主体从管理者变为使用者(人或物),打破行业壁垒、打破区域分割,要从全局出发做整体规划。

在华为企业BG全球交通业务部总裁王国钰看来,全景图本质上是一个可行性的方案,比如哪些物理元素需要数字化,如何做数据的汇聚、数据的治理并形成数据的服务。全景图是沿着业务的生命周期去不断进化的。全景图包括三个维度:一是全业务架构,二是全生命周期,三是全业务流程。

500

首先,从全业务架构层面考虑。比如基础设施层关于硬件、传输方式的选择等,在应用服务层,如何通过数据服务面向各个业务系统进行应用开发。再比如,这么复杂的系统中,大家如何分工,客户做什么,生态伙伴做什么,华为做什么,彼此的边界是什么,在分工的同时又应该如何协作?“勾勒全景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找到合适的人去做合适的事情。”王国钰表示。

其次,从全生命周期角度进行考虑。当前的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顶层设计、咨询规划、系统开发、集成等复杂内容。系统开发之后,要接着去实施,实施之后,又从建设阶段进入运营阶段,怎么让这个系统能够持续发挥作用,以及随着新技术、新的业务需求的出现而迭代升级,这涉及到全生命周期的运营,这也是在构建全景图中所需要考虑的问题。

其三,从全业务流程角度进行考虑。大交通有多个业务流,比如乘客服务流、货物流转的业务流、还有运载工具的调度业务流等,每个业务流都是由一个个交通业务场景组合而成的,形成一段一段的业务边界。在数字化落地的时候,需要从一个个小场景入手,最终形成一个业务流程的数字化。

云南机场集团对下辖的15个机场,传统的“一体化机场群”管理模式体系复杂,各支线机场管制、调度、应急等能力参差不齐,系统建设不全,机场个体发展不均衡等现象普遍存在。对于云南机场集团来说,是以基础设施数字化为起点,从细分业务场景,到垂直业务领域,再到全流程、全生命周期、全业务场景,全面贯彻数字化,最终实现整体的数字化发展。

基于此,为实现云南机场集团的大民航数据协调共享建设,华为从全生命周期的维度开展整体咨询规划,使用云、intelligence等技术,在规划、建设、运营、经营全流程建立统一的数字平台来实现数据的标准化,并开放智慧化的数据应用能力,以有效、全面地提升云南机场群的产业聚合价值,形成高效、智能、共享的智慧机场群,构建云南大民航数据共享与协同生态圈。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全球机场领域第一次在顶层规划中探索空管、航司、机场业务协同要求,统筹开展大民航一体化数据共享与协同的专项研究。

在懂懂看来,所谓全景图就是全局思维。以前的交通信息化条块分割,系统之间不打通,每一个系统都是解决过去的问题,投资大、周期长、效果差,还会有上线即落后的尴尬。面向未来大交通,用全局思维去规划,融合不同技术、不同场景、不同流程,通过业务创新去构建新的系统,因为基于全局去构建,这个系统是可进化、可升级、可迭代的,让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可以长期相互促进。

选路径:没有甲方乙方,只有生态协作共赢

看懂趋势,有全局思维,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落地。我们知道,大交通不仅系统庞杂,变化还非常快,每一个客户需求也不尽相同。今天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顶层设计、咨询规划、系统开发、集成等复杂内容,很难有一套成熟的系统可以适用于多个客户。

“我国交通行业的发展正面临数字化变革的拐点,乃至已进入深水区、无人区,需要打破传统、构建一种新范式,以进一步释放、激发行业生产力。”王国钰认为,没有任何一家甲方、乙方、丙方能够独立完成数字化大交通这件事,未来需要通过生态基础层的支撑,以及SaaS聚合、PaaS的聚合,通过“平台+生态”的模式共同来实现最后的数字化的成功之路。

500

以轨道交通为例来看,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许多城市的地铁建设跨度时间长,线路开设速度快,每一条线路的开通,都会带来地铁网络运营管理难度指数级的飙升,ICT基础设施更是面临巨大挑战。深圳地铁从顶层设计入手,在信息化建设上采用了业界领先的华为城轨云解决方案,利用云计算、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技术核心,建立了一个统一、开放、智能的城轨数字平台,从规划、建设、运营、经营四个阶段以及旅客出行等关键场景,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统筹部署和迭代创新,联合全生命周期伙伴,通过多种合作模式,聚合端边感知、软件开发、数据治理、智慧应用等多元伙伴的能力,共同打造智慧城轨创新实践。

深圳的成功其它城市可以借鉴,但并不适合完全复制,每个城市都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全局规划。武汉的轨道交通数字化,是与华为、中国移动等不同领域的巨头联手,成立5G智慧城轨联合创新实验室,共同推进城轨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通信、鲲鹏计算在武汉轨道交通上的应用和实践,助力武汉“智慧城市”建设。防疫常态化所催生出的城市轨道交通对于科技抗疫、智慧转型的紧迫需求,武汉率先推出“三位一体”无感乘车方案,着眼于公共交通、公共安全和公共卫生三方位需求,将乘客感知、智慧安检及智慧通行等多场景融合于一体,实现无感出行和智慧安检,很好地解决了千万级乘客出行难题。

“平台+生态”的模式中对底层共性的、平台型项目要求很高。首先,底层技术的融合度、复杂度比较高,如果形成规模效应,整个大交通的建设成本也会降下来,反而又能推动更大范畴的数字化。其次,只要有共性,就可以形成一个能力,容易成长,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第三,能力是表针,把能力沉淀到组织里,沉淀到一个固有的产品里,这涉及到“产品化”,即提供解决方案。

华为具有全栈技术能力,在2B领域近30年的经验积累和资源积累,不仅在中国交通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还承接过很多国际上的重大项目,具备全球化视野。显然,在未来的交通数字化新生态建设中,华为更适合承担起底层共性的、平台型项目的建设。

在平台层之上,每个子行业或是区域有个性化的需求,可以交给各种生态合作伙伴去做。在生态中有着各种各样的伙伴,他们都有自己的擅长领域,可以近距离地服务于客户,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

有所为有所不为,华为坚持聚焦在ICT这个专业领域,将数字化技术扎根于客户业务场景,同时秉承开放、共赢的生态理念大力构建使能伙伴的能力,通过多种合作模式,聚合端边感知、软件开发、数据治理、智慧应用等多元伙伴的能力,共同进行创新实践。“华为正在推行一个伙伴体系2.0的变革,就是从产品型伙伴、通道型的伙伴向数字化方向的伙伴、能力型的伙伴去升级。”王国钰表示。

华为+合作伙伴+客户,面对一个全新的未来,供应商与客户之间不再是甲方与乙方的关系,技术供应商、应用服务商、客户等多个角色将构成一个新的生态,共生、共创、共赢。

轰轰烈烈的数字化大交通历史进程已经展开。一方面,交通行业本身面临着全面升级,快速扩张的交通规模,不断出现自动驾驶、飞行汽车等新鲜事物,交通行业面临百年大变局。另一方面,ICT产业新技术不断涌现,5G、intelligence、IoT、云计算逐渐成熟,新技术催生千行百业的变革。所谓数字化大交通正是交通与科技两大产业变革的交汇点,物理与虚拟世界通过数字技术被重构,未来交通会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到来。

正因如此,《大交通时代》的首发具备了更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中,书中介绍的华为在六大垂直行业领域中的宝贵经验,以及与数字交通交相辉映的智慧结晶,将会帮助更多人在这场变革中成为一名推动者,更会成为数字化大交通时代的创造者。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