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使夫人的革命爱情:记耿飚夫人赵兰香

赵兰香是从宝塔山下、黄河之滨走向中国和世界的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中的一个。赵兰香与耿飚的爱情故事已成为今天多少人心中的传奇。

 “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盈盈的彩”“一十三省的女子就数那兰花花好”,20世纪30年代,甘肃省凤城庆阳出了三只“凤凰”,领头飞走的便是赵兰香。她和耿飚这一代人的革命爱情一直影响至今。

01

结婚礼物:一定要革命到底

1923年,赵兰香出生在甘肃省庆阳县城内。赵兰香的家非常清贫,父母只有她一个独生女儿。

与一般家庭不同的是,她的父亲思想虽比较保守,母亲却比较开明。在她的一再要求下,父母不顾世俗偏见,送她到学校读书。这在当年那个贫瘠偏远的庆阳并不多见。

500

庆阳古城

1937年,红军部队解放了庆阳城。不久,在赵兰香就读的庆阳女子小学来了三位从延安派来的女干部,从事教学工作,宣传革命思想,发展党的力量和发动群众。不少家长由于不了解和害怕军队,不敢让女儿去上学。

为了动员她们复学,赵兰香主动要求和同学校的女干部一起,挨家挨户地做学生家长的工作。就这样,她冲破了传统封建观念的束缚,成为庆阳县城第一个走出家门参加社会工作的妇女,后来她正式担任了学校的国文和美术教师。

1937年秋,八路军129师385旅进驻陇东防区,旅部就设在庆阳(陕甘宁边区23县之一)城外田家城。当时耿飚担任385旅副旅长兼副政委、参谋长、军法处长,并任庆阳县城防司令。而385旅政委甘渭汉同志的爱人赵文正好是庆阳女子小学的校长。

500

八路军129师385旅

1940年夏季的一天,赵兰香注意到学校来了一位扎着皮带、打着绑腿的八路军首长,高高的个子,浓眉大眼,有些清瘦,但全身洋溢着青春的朝气。他的粗布军装已经洗得发白,风纪扣系得严严的,一副严肃的军人姿态,但讲起话来却文雅和气。

赵文校长介绍说:“赵兰香,这就是385旅副旅长耿飚。”当时耿飚和蔼地和赵兰香聊起了家常,询问了她的家庭和工作情况。

渐渐地,赵兰香感到这位首长对人诚恳、亲切,没有一点官架子,心中对他暗暗有了好感。后来她才知道,她和耿飚的相识并非偶然,那是甘政委、赵校长夫妇在有意识地为他们两人牵线搭桥。

500

红军时期的耿飚

于是,他们就这样开始了两人间的交往。但当赵兰香的父亲得知耿飚要娶走他唯一的女儿时,却坚决地说:“不行!”当然,父亲希望她能在本地找一个对家庭比较富裕、有一定身份的女婿,不为贫困所累,他们老两口将来也可有所依靠。可要找一个当兵的,事情就难说了,兵荒马乱,国难当头,军人四海为家,不知哪天会战死沙场。

当时,赵兰香非常理解父亲的心情。然而,耿飚渊博的知识、平易近人的作风,尤其是他从一名钳工成长为红军高级指挥员的传奇经历,已深深地打动了她。她暗暗地下了决心:“非耿飚不嫁。”

为了说服父亲,耿飚请来颇有地位和影响力的庆阳县商会会长到赵兰香家做工作。就这样,会长的说服、赵兰香的决心并加上母亲的支持,父亲最终同意了他们的婚事。

500

耿飚、赵兰香结婚照(1949年补照)

1941年7月5日,赵兰香与耿飚的婚礼在庆阳女子学校的一间教室里举行。385旅的首长、同事及亲朋好友参加了他们简朴而热烈的婚礼。大家纷纷向他们表示祝贺,愿他们天长地久,白头到老。赵兰香和耿飚虽然没有海誓山盟,也没有甜言蜜语,但是他们的心为共同的理想在一起跳动。他们庄严地举起酒杯,互相勉励:一定要革命到底!

02

为了革命:岂能朝朝暮暮

婚后,他们就住在385旅旅部的一孔窑洞里。耿飚的工作依然紧张而忙碌,她仍在学校教书。生活虽然艰苦,但他们的感情是真挚而融洽的。

耿飚因为出身贫苦,只读过两年私塾,在庆阳驻军期间,他借来了全套中学课本,利用晚上时间自学。赵兰香的文化程度也不高,两个人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耿飚的文化学习不断进步,赵兰香的政治觉悟也日益提高。在如豆的油灯下,他们的两颗心贴得越来越紧。

500

耿飚全家福

1942年,耿飚接到调令,离开385旅去延安中央党校学习,一年后,赵兰香也骑马来到了延安,进延安大学中学部学习。

这时,为打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毛主席发出“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号召,延安正开展大生产运动。延大为每个学院都分配了指标。

耿飚拿出他的钳工手艺,为赵兰香制作了一部手摇纺车。每到周末,耿飚便来到延大接赵兰香。他扛起赵兰香的纺车,大步走在前边。赵兰香在后边紧跟着。周六的夜晚和星期日,在中央党校宿舍前的空地上,耿飚摇着纺车,帮她纺棉花、织袜子。耿飚比赵兰香纺得匀、织得快。

500

延安大生产运动

作为红军时期的一员骁将,耿飚不甘心长期在后方留守,他多次向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表述过自己的心情,要求上前线杀敌。1944年秋,中央终于批准了他的请求,任命他为晋察冀军区副参谋长。他兴奋地立即启程,奔赴前线。赵兰香却仍留在延安。

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是聚少离多。抗战即将结束的时候,赵兰香也从建安来到晋察冀,和耿飚在一个部队工作。但是由于战事紧张,他们相聚的时间很少,只有在两个战役的间隙,她才能赶到前线同耿飚见面。

每当一个战役打响,她总是一面焦急地期待着战场上传来胜利的好消息,一面非常担心耿飚在战场上的情况。

500

北平解放以后,部队向大西北进军,准备一举歼灭国民党在西北的残部。在打宁夏的战役中,为了能互相保持联系,他们用军犬做通信员。那只犬善解人意。她写了信之后,拴在军犬的脖子上,它可以凭嗅觉很快找到耿飚,把信带给他。

后来,蒙古族的一位王子看上了这条军犬,耿飚为了执行民族政策,就忍痛割爱了。王爷很感动,把国民党逃跑时藏在地下的电台告诉了解放军。这只军犬发挥了重要作用。

虽然在炮火硝烟之中他们无法见面,但是两颗心是紧紧地连在一起的。

500

1945年,欢送美军观察组回国(前左三程子华,前左四唐延杰,后左二耿飚)

他们的小儿子和小女儿分别在1946年与1948年出生,出生时耿飚都不在赵兰香身边。在这样离长聚短的战争年代,他们始终互相支持、互相勉励。为了革命,他们舍弃了小家庭的温情。赵兰香把大女儿和大儿子送回陇东老家,从而全身心地投入革命事业。1948年,她毅然做了节育手术。他们就这样肩并肩地走到了全国解放。

03

革命需要:做大使夫人

1950年初,党中央决定调耿飚到外交部工作,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十位大使之一。耿飚和赵兰香经过简短的准备和学习就踏上了奔赴外交岗位的漫长旅途,开始了长达20年的外交生涯。

500

时任中国驻瑞典大使的耿飚(1950年)

当时,他们刚刚从山沟的军营里到北京,还没有适应。饭店里的卫生设备、弹簧床、地毯,使得他们这些刚从军营出来的人特别不习惯、不自在。晚上睡在弹簧床上,整个身体好像陷在“坑”里,翻个身要花很大力气,还上下颤动,睡也睡不着,坐也坐不稳。

为了适应转变,周总理还给这些大使夫人请来一位老师,教她们学习外交礼仪,教这些从山沟里、农村里和军营里来的女干部、女军人怎么穿旗袍、连衣裙,还要穿着高跟鞋走路不摔跤,以及怎样做头发。

耿飚担任了首任驻瑞典王国大使,兼驻丹麦王国公使,第二年又兼驻芬兰共和国公使。

赵兰香是庆阳第一个独立走出来工作的,也是第一个独自骑马出远门的女子,这一次就走得更远了——是出国了,走出国门了。

500

1960年11月19日,耿飚(左二)与毛泽东、

周恩来等接见古巴革命政府经济代表团

解放的时候赵兰香只有26岁,想好好地为建设新中国工作,只是没想到被分配去做外交工作。

1950年的夏天,她们坐火车先到莫斯科,后来到瑞典。当时瑞典国王接见是不能带翻译的,耿飚和赵兰香两个都不会讲,那怎么行呢?耿飚就自费找瑞典人做教师学英语。

耿飚在湖南永口山矿山时,毛泽覃教过他200多个单词,算是有一点基础。赵兰香也是肯下力气去学习的。他们在休息的时候还相互纠正发音。

赵兰香也找使馆的女翻译和同志们来教,拼命学,拼命记,后来一般的对话也能讲一点了。没有捷径,就是拼命学,除了负责管档案,她还要一直参加外事活动。她是个不太喜欢应酬的人,为了工作,没有办法,一心想着就是要把工作干好。

500

1978年,耿飚访问马耳他

那时赵兰香也就30岁,后来人家都问:当年的土包子一下变成像模像样的大使夫人,这样的转变有什么诀窍吗?她的诀窍就三个字——自信心!因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新中国的形象。

就这样,耿飚和赵兰香夫妇共同走过了20年的外交生涯,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圆满完成了中央交给的各项任务。

1991年7月的一天,是他们结婚50周年纪念日。他们就在7月的盛夏回到了阔别50年的家乡。50年了,50年前他们在陇东学校结婚的教室还在,曾住过的窑洞还在。那天,赵兰香一夜都没有睡觉,自从1942年离开庆阳县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结婚时耿飚送她的一句话是“革命到底”,耿飚送她的这个礼物,她忘不了。

500

耿飚、赵兰香夫妇与长子耿志深

几十年来,为了革命他们同舟共济、心手相依。她忘不了在“文革”中,他们夫妻就像两棵紧紧靠在一起的大树,共同抵御狂风暴雨,在相互支持中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他们的革命爱情故事,永远动人。

— END —

文 | 赵雪儒、任慧琴

图 | 来源于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凤凤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