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霍去病这样的传奇将领,非要刻画他被敌军包围,然后才机智突围,我就很反感

【本文来自《古往今来,打胜仗不难,难的是打了败仗还能维持住阵线》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云湄
  • 我发现很多人都有惨烈情结,特别享受苦战,越苦越好,越自虐越有快感。估计都是近代战争片从小看大,

    己方不惨烈就不舒服斯基。

    明明有赢得很辉煌的,觉得无法回味也不值得宣传,好像天生是抖M体质,不把敌人拍神勇不仔细刻画下自己的重大伤亡好像就不叫电影。

我截然相反,从小看霍去病全胜战绩长大,我无法享受失败惨烈,我甚至最讨厌谁去脑补刻画霍去病一开始被人包围了如何急中生智反胜,他要迟钝到能被人合围他就赢不了那么多战争,庸才去脑补天才就是驴唇不对马嘴。

庸才拍抗美援朝就是这样,总是让志愿军去遇到遭遇战,陷入苦战如何急中生智反胜,比如《长津湖》就跑不掉这个情结,明明是志愿军布的口袋,拍成提前打响的遭遇战。但这还算相对好的,更严重的就是恋苦了,不苦不舒服斯基,明明是重大战略胜利的战争,非要专门拣败仗拍

按这个喜好,抗美援朝就最应该拍第5次战役的180师 ,成建制的覆没,多苦多悲情啊,满世界放中国又败了特值得回味。对印自卫反击,也最应该拍我方寥寥个位数战俘在印度的悲苦生涯,是不是更胜中取败骨骼清奇。反正我是无法体会这种心理的。

作为了一种军队内部讨论可以重视败仗,拍电影满世界回味宣传,大可不必来倒我胃口。人家美国就心理正常,西点军校人人必学朝战,反复分析怎么败的,但是最发达的好莱坞就跟又聋又瞎一样,几十年变成了被遗忘的战争。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