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帝国的强盛和你这个曼彻斯特的纺织小工人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关系,我在曼彻斯特混不下去了,我就跑海外领种地去,我在不列颠结不起婚我,就跑加勒比结去,种啥都长英镑,我干嘛在曼彻斯特跟你泥坑里打滚呢?

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去澳洲住。

这还没提海外领的廉价进口冲垮了不列颠土地贵族的高价食品,让土地贵族彻底失势这类好处了。

就说说吃,澳大利亚首创冻肉工业之后,不列颠的肉价直接降了一半甚至三分之二,帝国在克里米亚战争击败俄国后,俄国为了偿还国债利息大量出口廉价谷物,直接让不列颠最穷的人都吃得起牛奶燕麦粥,加勒比的廉价白糖直接让英国贵族形成了喝不加糖的茶以和平民区别开来的习俗。

500

英国人做饭极其难吃,但英式早餐是个异类,一顿英式早餐包括包含熏肉、煎蛋、炸蘑菇、炸番茄、煎肉肠、黑布丁,面包搭配果酱,咖啡或茶,而这样的早餐出现于17世纪,在19世纪彻底普及开来了,19世纪中期甚至出现了混合多种海外领的英式早餐茶,通常由印度茶(取其浓度)、斯里兰卡茶(取其滋味)、肯尼亚茶(取其色泽)、中国红茶(取其芬芳)组成,当时一份苏格兰地区的旅行手册就说的很明白了,“这么一杯茶里就囊括了帝国的广袤无边,寰宇的物产总能带给我们惊喜”,这种茶在朴茨茅斯甚至一度被称为“帝国茶”。

同一时期的中国人在吃什么?

这就是帝国带来的实打实的好处。

为什么海军军械局在更新军备上的懈怠引起了不列颠民众的愤怒?为什么不列颠民众上街散步甚至殴打军械局的官员要求给海军拨款?因为民众不是傻子,没有舰队,何来帝国?没有帝国,一个曼彻斯特的纺织工人绝无可能在周末坐在板条箱子上,抓着用报纸包着的牛排喝啤酒,再和朋友赌点小钱。

英德海军竞赛时期英国民众对海军竞赛的狂热支持,既是为了帝国,也是为了丰盛的早餐盘子。

实际上最反感帝国的恰恰是老爷们,因为海外领在财政上是出大于入的,这经常能成为议会里撕逼的话题,海外领的廉价进口冲垮了本土农业之后,因为农业大萧条而损失惨重的土地贵族们在议会里高呼对农产品加征关税,甚至本土的工厂主也对帝国表示反感,因为海外领也在发展工业,这与他们形成了竞争,海外领的工业与不列颠的竞争甚至成了渥太华帝国会议上的撕扯重点之一,不列颠的工厂主一直希望抛弃海外领,或者至少是限制海外领的工业发展。

工厂主们不知道自己的产品能在海外倾销是因为帝国的庇护吗?这种疑问就是用现代的眼光看当时带来的错位了,在那个连签证和护照都没有的时代,自由贸易和人口自由流动被认为是和呼吸一样理所当然的事情,关税横行,制裁泛滥的贸易环境是大萧条之后才出现的,不是自古以来的常态,古代连走私都不怎么管,关税形同虚设,不列颠的工厂主们根本没想过这种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的经济环境是帝国带来的,或者想过了,但满不在乎,是谓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长期来看,帝国中最受益的恰恰是普通民众,因为它极大降低了普通民众长期的生存成本,一个不列颠的工装汉,可以去海外领当农场主,一个美国失业白垃圾可以仗着自己一身白皮在中国百人斩。

这种好处甚至可以延续好几代人,甚至荫及子孙后代,我们身边就有一个例子,古代中华帝国让交趾成为藩属国,就让加贝老师轻松娶到越南妹,甚至清末民初国内民众活不下去了,还可以跑南洋谋生,总好过在七山二水一分田的福建两广为了争水抢地和邻村打的头破血流。

帝国和卷国最大的区别在于,帝国有得选,卷国只能卷。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