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没有大人,只有长皱的小孩

文/范师傅

来源/拾文化

500

第一次长大到时候,我就开始变老了

灯把黑夜

烫了一个洞

我的眼睛很大很大,

装得下高山,装得下大海,装得下整个世界,

我的眼睛很小很小,

有时遇到心事,两行泪也装不下。

 ① 

看到这些描述的一刹那,我的惊叹与讶异难以言表,这些令人惊叹的文字,是3到13岁小孩子写的诗。

在我成年的感知范围之外,尚有如此美丽的世界——

《很多》

by 姜馨贺 | 4岁

500

我挥挥手

就有很多手

我跑步

就有很多脚

小狗朝我摇尾巴

就有很多尾巴

然后

我打秋千

就有很多我

《光》

by 姜二嫚  | 6岁 

500

晚上

我打着手电筒散步

累了就拿它当拐杖

我拄着一束光

《换牙》

by 何欣凝 | 5岁

500

冬天的时候

我的一颗牙齿掉了

春天来了

我的牙齿又发了芽

《我画的树太漂亮了》

by 茗芝 | 8岁  

500

我画的树

太漂亮了

接下来画的鸟

画的云

画的池塘和花朵

都配不上它

《风在算钱》

by 王子乔 | 6岁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纸币在飘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在算钱

《挑妈妈》 

by 朱尔 | 8

你问我出生前在做什么

我答 我在天上挑妈妈

看见你了

觉得你特别好

想做你的儿子

又觉得自己可能没那个运气

没想到

第二天一早

我已经在你肚子里

 ② 

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叫“孩子”的物种。

他们拥有无法无天的想象力,一张口就要咬下大半个宇宙,灵气在他们小小的掌心里涌动。

“哲学、诗人”与“儿童”,一个艰深晦涩,一个纯真无邪。

哲学一定意义上源于个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对未知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探索。而儿童天生就充满了对世界、对自我的好奇,充满着对自然、对社会的疑问。

在这个意义上,儿童天生就是哲学家。

因为孩子,比我们更贴近这个世界的本源。别忘了,《皇帝的新衣》里,敢于站出来说出真相的是一个孩子。

在他们那里,“春”会“长出头发”。

秋天是个残忍的房东,驱逐着合同到期的花叶。

冬天因为“感冒了”,所以把一串串鼻涕挂在树枝上。

灯会把黑夜“烫了一个洞”。

这些诗句纯粹,温暖,充满智慧与哲理。

我们纷纷感慨——

“有了这些孩子们,谁说这世间没诗人了呢?”

“创造性和文字张力都令我震惊。更重要的是,其中没有任何刻意,自然、朴拙之类的词语也无法形容这些作品。我能做的只有张大嘴,吸进软人心腹的纯净。”

仿佛忘记,自己也曾今是这样一个天生的诗人,天生的哲学家。

但我们的哲学天性就像烛光,时时刻刻摇摇欲坠,如果不给予关注、呵护和滋润,它就会像其他天赋一样衰落,甚至消失。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成年人对儿童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淡漠甚至打击,随着儿童生活在一个只关心柴米油盐酱醋的生活空间里……他们总会慢慢回归现实,忘记那些得不到回应的对世界的思考。

500


 ③ 

我们有着和现在的孩子一样灵动的童年,坦诚,真挚,对一切有趣的东西饱含着热情与爱,也有着属于孩子自己的聪慧与狡黠。

我们每天两点一线,没有互联网的时光我们可以用跳皮筋、踢毽子、翻花绳、跳房子玩到各自被家长揪着耳朵拉回家……

爬到屋顶看天空、隔着四五个台阶一口气跳下来、捉到手掌大的虫子从来不害怕……

一个老掉牙的笑话能笑上一整天,第二天睡醒想到昨天为什么笑了又能再笑一整天……

学骑自行车非要玩儿撒把,最后摔得灰头土脸却依然乐此不疲……

我们那时是活泼的、勇敢的、简单的、自信的,甚至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小小的身体里会有那么大的能量,支撑我们每天的快乐。

500

后来,记不清是何时我们就搬家了,搬到了越来越高的楼房里面去,那里有电梯,有紧闭的房门和从不认识的邻居。

老房子前的梧桐树被砍掉了,清幽见底的池塘长满了浮萍。

再后来,很多很多人的名字我们渐渐都不记得了,一开始还会碰到,在路上打个招呼;然后连碰都碰不到了,那些温暖过我们整个童年的人与事,仿佛都慢慢地从生命中消失了。

我们没有再回到过玩耍的小巷,因为那些小巷已经变成了高楼大厦。

我们慢慢变得成熟、文静、胆怯、瞻前顾后……不再说很多话,也不再有很多想法。

 ④ 

台湾作家袁哲生有一套倪亚达系列。

《倪亚达1》、《倪亚达2──倪亚达脸红了》、《倪亚达3──倪亚达fun暑假》、《倪亚达4──倪亚达黑白切》……

是不愿意长大的大人队伍中,最可爱的一个。

“妈妈说今天是假日加菜,所以我们一人两包泡面,这是什么话……”

“吴英雄叫我每天交十块钱给他,不然要我好看,还叫我不准告诉妈妈。如果不告诉我妈妈,我哪来的钱给他啊……”

“不知道许亚萍收到我写的情书了没,我偷偷跑到她们家信箱去看,我的心脏跳得很快,比在“全家便利超商”偷口香糖还紧张,这就是爱情吧……”

“……因为儿童是‘未来’的主人翁,所以“现在”只是狗屁而已。”

我们可以概括任何一个成年人的性格,他们是急功近利的,还是淡漠稳重的;是浮夸吹牛的,还是忠厚老实的……我们却永远无法概括一个拥有孩子般心灵的作家。

500

图片来自天真者

记得小时候看到倪亚达系列,天真地以为会是哪个小孩子的日记被收集起来出版,没想到如此文风口语且机智,蜡笔小新一样看世界的作者,居然是一个成年人。

我们都知道,一个成年人,要保有童心,是多么的珍贵与难得。

袁哲生的内心是一篇浩瀚的深海,我们能看到的都只是水面翻起的小水花。当然也就没有权利做任何评论。但单就他倪亚达这一系列的作品来看,他的内心深处这些丰富多彩的小剧场,已经足够我们迷恋很久很久。

他喜欢写可爱的阳光下那些细小而真实的故事,浪漫的,天真的,坦诚的,直击心灵的,我们总以为,这样的人一定能够平安喜乐,安度一生。毕竟在朋友的印象中,袁哲生总能带给人欢笑,和他在一起总是轻松愉快,“他是一个愉快的人”。

但就是这样一个固执的不愿丢掉天真与浪漫的人,最后却选择了自杀。

成人的世界太晦涩也太复杂了,让裹挟着成人皮囊的孩子不知所措。

袁哲生的内心视角常常是个小孩,我想正是他反复描述的那个,游手好闲、无所事事,整日泡在水里,皮肤黝黑的少年吧。

所以他总是寂寞着,一直一直不愿长大。

袁哲生创作倪亚达系列童书,其实就是对这种寂寞绝望的突围。然而突围最终是失败了。我们读到的那份单纯,更显悲凉。

2004年的春天,留下一纸起初朋友以为是玩笑的遗书,39岁的袁哲生在山区的一棵树下,像捉迷藏一样,带着他所有的天真与童心,永远地躲了起来。

也许成人的世界,容不下纯粹的少年。

500

 ⑤ 

袁哲生的离开,是一个极端,我们怜爱他惋惜他,却永远无法感同身受,因为我们心中的那个少年,早已经被死去了。

是我们亲手杀死的。

用“懂事”、“乖顺”、“成熟”……一点点把那些天真的闪光吞没,直到我们长成一个真正的大人。

我们总是这样,一边行走,一边与纯真和情怀道别。

《超级演说家》第二季冠军刘媛媛说“我们就是要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年轻盛气之时我们能自信满满斩钉截铁的向情怀宣誓,那么芳华之后呢?

芳华之后,我们纷纷向现实妥协,然后说一句——人生艰难。

人生的艰难让我们总是不快乐,物欲横流,行色匆匆,甚至没有人会知晓我们的不快乐。但我们自己知道,我们的快乐越来越艰涩,越来越难以满足,越来越转瞬即逝。

因为有太多的苦,日益上涨的消费价格是苦,摇摇欲坠的经济形势是苦,迷茫不清的未来是苦,房贷车贷都是苦……这些现实的苦让我们再也唱不了儿歌,只能听听民谣,吸一口老烟。

人生实苦,但我们依然不甘忍受自己的“成长”。

看完一个感人的电影,泪流满面,捧着手机抓紧时间发条朋友圈“恭喜,我还会哭。”

周末专门跑到迪士尼游玩,买了全套奇奇蒂蒂的装备,穿的带的,一身一手,然后开心的和友人说“像个孩子真好”。

玩笑话而已,却颇有深意,哭和孩子气,哪一个不是本能?可偏偏要说,恭喜你,还会哭,还像个孩子。

我们总是这么的矛盾,总不甘沦为“大人”。

我们悼念着袁哲生的纯粹,怀念着逝去的青春,怜爱着能够写出灵动诗篇来的孩子们……这个世界其实本来就没有大人,只有忘记了自己身份,迷路了的小孩,而我们终其一生,都在找回那个孩提的自己。

其实没有那么难,真的。

只要你肯真诚,勇敢的面对自己的内心,扒开人情世故的外衣、驱走纸醉金迷的裹挟,童心它就在那里,哪儿也没有去。

所以,我亲爱的,不甘长大的朋友们——

请继续做那个敏感的、人到中年还保有童心的、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的自己。

那个小小的你,会和这个世界一起,爱你。

End .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