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纪录片《骑行中国》:一个老外眼中的巨变中国

由西瓜视频、五洲传播中心、云集将来联合出品,云集将来制作播出的八集系列纪录片《骑行中国》已在西瓜视频全网独播。该片记录了国家地理频道前摄影记者、撰稿作家、骑行家彼得·克罗斯比重回中国、在新时代重游往昔骑行路线的骑行之旅,描摹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 

500  

△《骑行中国》预告片

“公路”片基调体现骑行精神

以中国之旅为背景,以骑行者彼得为主人公的《骑行中国》有着鲜明的“公路片”基调。创作团队追随着彼得的骑行轨迹完成公路旅行纪实故事的创作,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经历及其在此间完成的生命体验与思想升华。

充满未知的骑行路线见出人物性格。“我想向人们展示,在这种年纪,我仍然可以做这种富有活力的运动,去锻炼、去户外运动、去冒险。”美国骑行摄影师、作家彼得·克罗斯比热爱运动,年过六旬的他对骑行之旅充满信心与热情。 

27年前选择鲜有人涉足的线路只身骑行穿越中国的旅程是彼得一生的高光时刻。如他所言,“自行车对我来说,意味着一种自由,一种力量。身体力量,自行车和机器配合,自行车仿佛是我的延伸。”骑车旅行让人自由自在,坎坷不平的道路颇为有趣,不同寻常的旅途令人兴奋,新的不同的路线让人获益匪浅。 

绵延曲折的骑行轨迹勾勒社会棱镜。自行车和自行车道是彼得对北京的第一印象,在晚上骑车尤其令彼得印象深刻。在夜间缓慢的、安静的骑行就像在跳芭蕾舞一般不可思议——这种似是魔法,又似是做梦一般的骑行状态中折射出的是20多年前的中国之夜的静谧与祥和。 

彼时的中国,几乎人人有自行车。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自行车就像一辆家用小轿车一样,承载着很多人。通常,两三个人坐在一辆自行车上,女孩子坐在后座,小孩子会坐在前面,或者装一个宝宝椅。它有很大的金属刹车,有着弹簧的宽敞的座位,巨大的车铃在街巷间发出清脆响亮的铃声。

如今,骑行不仅是一种通行方式,也成为了一种颇为流行的生活趣味。中国已然形成了非常浓郁的骑行氛围,有非常专业的自行车爱好者组成的团体,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别具一格的自行车文化。在自行车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彼得可以清晰地感知到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与进步。

500

500

丰富的影像资料展现时空变迁 

毫无疑问,《骑行中国》通过讲述个人故事反映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小中见大的创作意图的完美实现得益于主人公彼得独特的经历为故事带来的天然戏剧性,也得益于珍贵的94年影像和图片资料以及全过程纪实拍摄累积的大量素材。 

1994年,彼得·克罗斯比骑着飞鸽公司为其定制的紫色山地车,从北京到香港,穿越城市与乡村,完成了3000多公里的骑行,拍摄了19400张相片,录制了80小时视频,写完了15本日记,走过了12段路程,途中历经了11次爆胎,1次住院。每一个数字,都是对于历史时空的致敬与雕琢。 

彼得骑行的这条路线紧扣着中国第一、二级阶梯的地理分界线上,镌刻着光阴里的变与不变,渗透着对中国的发展最为重要的元素——人口密度、城镇化水平和区域经济带构成。时间的流逝,空间的变换以及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其间尽显无疑。

充实的历史影像生动重现历史时空。在彼得的记录中,曾经的中国,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交通工具不够丰富、休闲方式不够多元、衣着服饰样式较为单一。白色的衬衫、蓝色的工装裤、样式单调的二八自行车是街道上最为常见的生活元素。

平实的纪实视角全面融入当代情境。北京的自行车车友们在黄花城水长城自在驰骋;自行车车店里品牌多元、各式各样的全套骑行装备颜色丰富且性能过硬;曾经简陋的学生宿舍如今已经有了供暖系统,变得现代、时尚;曾经坑坑洼洼、还是建筑工地的三环现在已然成为巨大、便捷的交通链。

国际学院的教师在整洁明亮的教学大楼里教导留学生们;新时代中国少年戴着鲜艳的红领巾高声齐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第九代守陵人对于文化古迹的保护有着全新的认知和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时隔27年,中国社会的变化如此巨大。曾经尘土飞扬的、黑漆漆的,只展览的一些化石和图表的博物馆如今宽敞明亮、展品丰富;以往完全开放的清西陵已经受到了专业规范的统一管理,其间的文物受到了更好地保护,文化得到了更好地延续。 

500

500

多元文化视角阐释中外交流 

影片基于彼得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同时跨越了创作团队的客观纪实、中国人民的自我呈现以及其与中国有着深厚情感的外国友人的多元视角,运用对比的方式,细腻且理性地呈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变。

如彼得所说,“我很清楚,很多西方人,他们不理解中国,他们不知道中国是怎样开始发展、开放以及转变。”在中国骑行并记录中国对彼得而言是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时刻,他迫切地想要向世人展示这一时刻,他希望让更多人能与自己一样亲眼看一看中国的变迁。

彼得眼中的中国拥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无限的社会活力,人民温暖慷慨、热情洋溢。他对中国的历史尤其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与非常诚挚的敬仰。在他看来,投入力量重建城墙是对于历史的一种回顾和尊重,这很重要。“希望西方人会欣赏这种历史和力量。这意味着中国并不是一个新兴的现象。”

自媒体博主乐柏是彼得的新朋友。非常活跃、很有性格的乐柏热爱且擅长短视频的创作,借助于短视频平台,他从西方人的视角去观察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通过短视频了解一个思维方式,一个国家,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更自然的一个方式。

彼得与乐柏之外,主创团队的镜头之下,还有来自博茨瓦纳的学动画的女生、来自塔吉克斯坦的想学电影摄影的男孩……这些人同样来自于其他国家,他们用抑或相似却又不同的眼光看待世界与中国,他们有着同样的使命和热情——努力地和中国人交流沟通,并从中国的文化中获益。 

500

创作者并未完全沉溺于自身的主观判断和西方人的他者视角。作品也尽可能地融入到原生态的中国情境、融入到彼得的中国好友的日常生活里。中国人民、物价情况、防疫状况、网络支付、手机应用都在彼得的视野中。

在中国孩童充满稚气的“你喜欢汉堡吗?”的提问声与彼得记录下的中国人民灿烂笑容的交相辉映中,中西方人民对于彼此以及世界文化的好奇与热情显露无疑。

在彼得·克罗斯比曾经走过的并不平坦的骑行线路与同27年前几乎完全一致却又有着全新面貌的路线的对比中,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中西交流的文化使命与命运共通的世界图景将得以描摹和印证! 

此次西瓜视频与五洲传播中心、云集将来联合出品纪录片《骑行中国》,将通过外国人的视角讲中国故事,向观众多角度呈现中国近30年的伟大变革。西瓜视频纪录片通过打造一系列有人文价值的纪实性内容,持续传递“有温度的时代观察者”这一定位与价值。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