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公热”是坏事还是好事?

2022年度“国考”(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正式结束,报名人数超过202万,和去年相比多出45万,创下了历年新高。千里挑一已经不足以形容报考热度,一些热门岗位甚至万里挑一。

其中西藏阿里噶尔县有个不限专业、不限学历、不限户籍的岗位,原本用人单位已经做好了没人报考准备,想不到因为这个“三不限”规定,五天超过5000人报考,最后吸引了2万多人。那可是一个平均海拔达4000多米,气候条件恶劣的边疆小城,录取就得最少做满五年。

“考公热”由此可想而知。

为什么考公这么热?我在昨天文中已经讲过,它是由多重因素驱动,包括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回归、政治与经济社会变化、新形成的利益分配结构、社会情绪传染、疫情等对经济运行的冲击,乃至于世界格局变化引发的社会心理变化等等,凑在一起才发生了这场“化学反应”。

人有趋利避害的天性,权衡利弊得失发现机会与利益在哪里,自然会涌向哪里,当社会文化与价值观念向传统回归,同时经济又面临下行压力,在体制外就业或创业面临各种风险与不确定性,选择更稳定、薪资福利更有保证、同时也更具社会地位的体制内工作,必然会成为择业趋势。所以在择业趋势变化背后,反映的其实是更宏观、更深刻的时代变化。

至于“考公热”是好事还是坏事,这个还真不好讲。

好的一面,从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进入体制,提升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尽快实现国家与社会发展的“第五个现代化”需要看,有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肯定是好事。这样的良性新陈代谢,是很多国家吏治的努力方向。

体制代谢最糟糕的是在自我封闭中搞逆淘汰,劣币驱逐良币,这样体制整体素质就会逐渐下降,直到最后失去管治能力。现在,有这么多高素质人才争相进入公务员队伍,反向证明了这个体制的活力与开放性,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情况在整体上最起码不存在的。

但另一方面,为什么这么多人要挤入体制,这背后所反映的群体心态,以及导致这种心态产生的某些原因,也值得深思。如上所述,其中一些很重要的原因包括,受疫情等多种内外原因冲击,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利润水平降低,体制外生意难做,生活压力大成为人们的普遍感觉,躺平、内卷、996等各种词汇背后所反映的深层次问题,这些已经引起国家重视。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持续激发社会经济活力,让更多的人乐意在承担一定风险下通过在社会层面努力奋斗创新,在个人过上更美好生活的同时,又不断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促进经济社会蓬勃发展,构建构更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是接下来必须引起重视的议题。

只要国家能保证择业机会大致公平,社会阶层不向固化发展,至于就业者个人,在这个充分竞争的就业市场,愿意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完全是自己的权力。每个人根据自己的价值偏好,从自己的资源背景、能力、学识等出发自主择业,其他人没有资格横加指责,也没有必要为之附加太多抽象解读。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