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何以走到今天

前言

去年我曾经在朋友圈发过一个状态:中国大陆想不想打不知道,美国知道不能打也不想打,台湾知道不能打也不想打但表现得欠打。而意外,总是发生在一方未必想打,但一方表现得太欠打的情况下。

这个随手写的小状态当时“炸”出了一些平时不太跟我互动、仅停留在“微信之交”的学者和对台人员,他们心有戚戚焉。但有台湾朋友留言,表现得哪里欠打了?

那时回了个大笑的符号,没往心里去,也就过去了。来到2021年,我们看见了两岸对彼此一场又一场放话、两岸学者一篇又一篇分析。一边说“台独没有好下场”、一边说两国论。网上针对“为什么两岸走到今天”的文章很多,但不外乎停留在自己的同温层:台湾认为是大陆进逼,大陆认为是“美台勾连”、“倚仗境外势力”等。

两岸关系最根本的,就是”与对方沟通“。不论你读到两岸关系什么学位,懂多少理论,最后都是这个根本问题。两岸关系之独特,不能随意拿什么加泰罗尼亚之类的对比,我们只能自己摸索出路径。

但是两岸今天与马政府时代完全不同,已经陷入纯粹的自我精神喊话:简而言之,两岸不断对彼此说什么,但已经不寻求“对方能明白”。

我不是学者,各种理论知道的有限,但这篇不同于你们市面上所看见的两岸文章。自卖自夸地说一下,近年的舆论场还没看到多少人写出一篇有助于理解对方的,两岸都是不断在自己的同温层自我强化。我想稍微打破这个现象。

文章近四千字,撰写之时给大陆同事看过,也给我可爱的小粉绿朋友看过。写得很用心,得花您一点时间。

期望您看完有收获并分享。

台湾看两岸问题之“底色”

关于两岸关系过去的历史发展,从政治到民间交流,都多有文章,在此不必考古,就问一个最根本问题:台湾对两岸关系,到底是什么态度?多数人都知道,去除少数的极独或是极统,就是维持现状。

而何谓“维持现状”?经济上两岸共同发展,政治上与大陆毫无关联,也就是一起赚钱、一起做朋友,但“你不能改变我的生活方式”。”不能改变我的生活方式“,这个不论是台湾的台派年轻人,还是过去香港抗争的年轻世代,都会这样说。

什么叫“大陆可能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这是一个偏向模糊的概念,可能是”大陆来了以后我们不能自己选择候选人,会逼我们在陈水扁和郭雪筠之间选一个“,也可能是”以后我们不能有同性恋相关电视剧“,或可能是”以后会有一堆陆客来花莲退休,物价翻三倍“,更可能是以上这些的综合。

最具体的例子,2010年台湾海基会与大陆海协会签署了《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那时马政府声势正旺,民进党跳脚骂亲中,亦无损两岸交流之势。当时不只是台湾,连大陆学界都在问,两岸经贸协议的签署是否就代表开启一个新时代?接下来是否就会迎来两岸政治层面的磋商呢?

但当时马政府对这事情轻描淡写,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台湾对中国大陆的态度,只能停留在“民间交往”以及“经济贸易”的层面。“政治”这一块不能碰,因为台湾要牢牢守住现有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

稍一不慎,就很容易被操作成一种有政治意思的联想,因为套句刚才说的——”不能改变我的生活方式“,是一种非常模糊的、偏向情绪的感觉,这个有很大操作空间。

这不是民进党一党之功,而是二战之后国民政府来台,在那之后从经济崛起、到后期和平过度至民主进程,这一系列脉络中台湾人有世界瞩目的成就。自此社会对于“守住台湾政治价值”深信不疑,同时也将“民主、自由、人民享有政治权利”这些词汇的定义完全定在西方话语体系下。

以上这些,在大陆许多分析文章中会用“妖魔化中国”一词带过,是否妖魔化?有的。但若简单用这词解释,就有些片面了。

台湾民主化后正逢中国大陆经济崛起,台湾人也认识到两岸经贸的重要性,也支持两岸民间交流,在与对岸寻找政治上的共识之时,一直严守着“大陆不能改变台湾”这一条线。就算是马政府时期大量陆生来台,两岸甜甜蜜蜜,但这甜蜜的背后并不是没有防备。

那时的蜜月是基于马英九告诉人民的“与大陆往来能够改善经济”,也就是很现实的:将中国大陆视为可能解决某一部分问题的方式,所以“暂时”让两岸经贸占据主导。这是让从小生长环境不同的大陆朋友很受伤的地方:我把你当同胞,你当我钱包。

结果,并没有解决,台湾对大陆“可能会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政治恐惧又占据主导,爆发太阳花学运。

归根结底,中国大陆非常快速地崛起了,正好在台湾发展放慢之同一时期,对“大陆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政体、我们的生活方式”之惧怕或不满,就这样逐渐升高。大陆一直想推进统一进程,这从没变过,只是台湾近年感受确切了而已。

很自然地,在这个情况下,对于中国大陆的政治、或社会舆论,台湾一方面有更多报道和分析,另一方面又无法真正“看到”。

长期观察台湾社会舆论会发现一件事情:主流媒体或是学者、政治人物,讲的可能还是“十多年前”的大陆政治现象。但如果是从事金融、贸易或互联网科技相关的人,常常会亲身感受到很与时具进的中国大陆。所以台湾舆论场中的“中国”,常常是两种世界。

整体上,近年的台湾社会尤其矛盾,认为“大陆可能影响台湾”的可能性增加,但又认为“在政治层面”不必真的了解,因为大陆政府并非“西方民主”,随时翻脸,了解了也没用。

“踩红线”问题:台湾与大陆的两套体系

每回台北女孩跟大陆一些对台人员胡乱叨逼时,大多会发现对方对台湾政治情况是很了解的。大陆民间与做这份工作的相关人员,在对台湾的了解上存在很大落差。

那,台湾政治精英能不懂大陆政治吗?答案是,在这个层面台湾政治精英与百姓可能没有多少区别。因为台湾掌权的上一代精英,就是生长于全然西方主导的环境下,“民主与共产政权对抗”的冷战思维非常浓厚,也对“中西方体制之争”更深信。

结果就是台湾与大陆关系越来越紧张,且越来越形成两套体系、两种世界,在两种世界中对彼此喊话。

首先,两岸对世界未来的研判不同。

比如蔡英文这几年不断强调的“台湾力争民主的道路,是国际秩序变迁中的一股良善力量”,“即便生存不断面临挑战,台湾仍矢志维护民主、进步的价值”等。

这在大陆看来是用爱发电,但在台湾政治精英看来,时间是站在台湾这边,因为民主与专制对抗,国际(西方)“多数是与中国对立的“。美国官员近日说了一句”中国没有很多朋友“,与这种心态异曲同工。在国际政治中什么叫”朋友“?其实大家亦明白,这就是一个矛盾点。

时间站在谁那边?在这一点上,两岸谁也说服不了谁,就只能以时间证明一切。

再者,台湾确实不懂大陆的话语体系。

比如“中华民族复兴”,站在台湾角度,不管是复兴民族还是其他说词,这一切不过是统一台湾的好听理由而已。台湾人常搞不懂,虽说台湾地理位置重要,但是没有台湾,中国大陆也已经足够强大,为何要”冒国际之大不韪“追求两岸统一?

我们公司就曾有台湾同事提出这个灵魂质疑,在大陆同事科普一番之后还是一脸矇逼。就连在大陆的台湾人,如果不是频繁与别人深聊,也很难理解。

而海峡另一端,也有大陆对台人员会伤心地说,带一些来交流的台湾人去参访抗战的历史遗迹,结果对方完全无感。就算知道台湾的环境,还是难以理解。

这就是两岸在“历史传承“的厚重感上截然不同。

如果综合以上这两点不同,就明白为何两岸对于”踩红线“有这么不同的认知。

最经典的案例就是蔡英文过去在接受日本媒体采访时,说过的一句话:日美等国(在台海)是给中国送出一个信号,让中国不得不更慎重。在大陆看来是挑衅,而对于蔡英文、民进党乃至“中间派”,都不会觉得这有什么问题。

但只要明白大陆民情,就会知道这话是误判的,大陆社会对于历史上被列强欺侮的深刻感受、以及“主权可能因外人而丢失”,反而会使大陆更趋强硬,更可能产生冲突。这与台湾想达成的目的完全不同。

也可以看到近年来,蔡英文的一些表态,在台湾会解读为“释放善意”,在大陆则是另一种完全相反的解读。

目前两岸没有直接的官方沟通渠道,台湾就算想探听大陆政府的态度也只能透过各方转述,甚至可能在特定时候得“从美国打听中国”(比如中美高层通话后)。同时,其他官员也会将“从美国、日本或哪里打听到”的资讯报给更上面的决策层。

台湾高层的认知与大陆的认知,就很可能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如果连我都想得到,政府官员就不会不明白这些,但总绕回那句老话:只要“不踩线”台海也不会有事。但是在对大陆没有彻底了解的情况下,对于“不踩线”两岸又有不同看法,与此同时美国又出于自己的利益将台湾摆上第一线。

两岸关系这几年的恶化,不过就是这种情况的一次次轮回。

结语

结尾,先讲讲两岸“批评政府”之差异。

大陆批评政府,不外乎是审核、言论尺度,比如“不能写脖子以下发生的不可描述行为”,或是“权力的游戏删减了那些美好画面”。各自媒体都喜欢拿这点开涮,也是众人酒酣耳热之际老随口讽刺的。但是对于整体的国家发展方向、重大政策,批评的少。

言论尺度是一回事,主要原因仍是民众对政府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程度信任。台湾批评政府就是另一种情况了。

值得一提的是,台湾社会在看待大陆政治时,并不否认“解决问题之能力”这一项。在诸多民调或采访中,都能显示台湾对于大陆政府的效率或能力有一定肯定。

好多年前,一位台湾前同事就跟我说过,“大陆认为这体系很好,能明白,但自己发展很好就挺好,不要改变台湾”。而在大陆这里,近年听过越来越多的,则是“制度不同不是分裂借口”。

一位以前会在论坛与大陆网友聊天的台湾友人最近跟我说,台湾想维持现状、对岸想统,这是根本不同,那台湾为什么要了解“中国”呢?没用啊。如果连他都这样想,我相信有很大一部分台湾人也是如此。

而在中国大陆,“台湾想什么已经无所谓”,也是同样的。

我在多篇文章分析两岸种种不同,有人因此稍微又了解一点点彼岸的人,亦有许多人会留言“感觉两岸已谈无可谈”。讲这些意义在哪里?我也不断重复问自己。

我老板喜欢说一句话:不要小看政治的偶然性。许多转变的点,往往在人们预期不到的时候发生。近年对此深有体会。2017年时,赖清德说“亲中爱台”,一大波政治人物在讲到底要“知中”还是“和中”,而后中美贸易战、香港、好多偶然因素疊加发生。

短短几年,就到这个局面。

谁知道未来又会怎样呢?我们又如何能轻易判定,“反正现在就是死局”?

一个对台相关的大陆朋友跟我当面说过,就算社会大众都认为两岸“谈无可谈”了,做这份工作,就是要把友善和希望坚持到最后一刻的人。台北女孩的工作,这辈子是与北京学区房和房产税绝缘了,但仍有一点信念、理想和成就感,才能日复一日地坚持这份工作吧。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