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房产税,很多人也联想到了当年香港解决房地产问题的时候...

昨天写了关于房产税的问题,本来写国内事务不是我擅长,因为我关注的少,但是意外的启动了一个小宝库,即发现社会不同阶层对于房产税的反应是截然不同的,大家可以回头看看那篇文章的留言板,我觉得文章其实无关紧要,留言板的内容才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关于房产税其实没有什么好说的,是为了解决土地财政留下来的问题,这一点想必很多人都清楚,讨论房产税的本身也分为好几个层面。

有的留言,认为房产税早就该征了,现在征少了。

有的留言,认为房产税精准的打击了中产

有的留言,认为搞新的税收会雇用更多的公务人员,只会造成公务员队伍越来越大,对经济不利。

有的留言,认为房产税会转嫁到租房客上,造成进一步的不公。

有的留言,认为那种深圳城中村会造成灯下黑

有点留言,认为多套房产不代表就富,因为三四线小城市,再多的房产也顶不上北京一套。

有的留言,对年轻人不友好,导致年轻人躺平。

在我知乎的留言区的朋友,年满40岁,名下三套房子,但是还是比较省吃俭用的那种,也有拆迁户,家里有三四套房子的,还有的自称工薪阶层,但是在北京有一套两居和一套一居的,有的是小产权房……不同阶层的人对这个政策都有不同的说法和想法。

这就是为什么房产税难以征收的原因,社会太复杂了,这仅仅是我账号下的留言而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诉求。

其实所有的声音都应该被视为正常的声音,知乎普遍较左,其声音反而属于信息茧房,而公众号才是真正的大众声音,有了各式各样的留言,才能让我们一窥社会各阶层的心态,有了真正的对话,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中国是一个发展极其快速的国家,各种矛盾丛生是很正常的,外国智库其实就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匹配,经济蹿的太快了,一代人就起来了。

其实可以想象:假设一个人生于1981年,那么在他20岁的时候中国加入WTO,然后趁着东风干外贸,可能很快就有第一栋房子,那时候房子也不贵,然后第二栋第三栋也就来了,然后房价上涨,他的资产也跟着上涨。

他可能并没有有权的爸爸或者有钱的舅舅,21世纪初中国经济就能发展这么快,尤其是外贸行业,对于他来说,他所有的一切都是合法的,干净的手段得来的。

但是对于当下的年轻人就不会这么想,因为他们是房产涨价的受害者,他们自打一毕业面临高不可攀的房价,租房也贵,买房更贵。他们会认为,上一代人现在的资产是不义的,是靠剥削后来的年轻人的。

但是对于这个已经到了40岁的中年人来说,他们会想:你们今天的一切,是建立在我亲手创建的基础上的,你们小时候没吃过我的苦,你们年轻的时候也未见的比我年轻时候更苦,你们现在好歹还能租房子,我年轻那会因为暂住证被到处赶,我奋斗20年才有今天的成果,我年轻时候一样穷,凭什么拿我20年的奋斗和你刚出社会比?

谁有错?当然那些利用改革开放,利用手里的权力大捞不义之财的,这些人不在讨论范围,对于他们来说,多高的税都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对于社会绝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这样的。

这其实和当年香港解决房地产问题几乎一模一样。

香港在1997年推行过八万五建房政策,提出每年供应不少于85,000个住宅单位,希望10年内全港七成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轮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时间由6.5年缩短至3年。

这其实是针对香港人普遍居住面积过小的一个解决方案,香港的住房说起来有点惨,香港所谓的“千尺豪宅”,指的是1000平方英尺,合计92平方米,看公众号的各位,可能你们房子比这个大的多,更有很多人还住着公屋,劏房,甚至笼屋的。

所谓的“劏房”,就是房中房,业主将一个普通住宅单位分成不少于两个较细小的独立单位,然后作出售或出租之用

笼屋更惨一些,真的就是住在笼子里面,香港还拍过一部电影《笼民》,还是黄家驹演的。

这些香港人不像内地人一样,内地人城市里面实在待不下去,大不了可以去房价便宜的地方谋生,再不济回农村老家,宅基地总是不小的。

但是如此好的一个政策,在当时被很多香港人反对,在2000年之前,八万五建屋计划是被香港人骂的最多的政策之一,很多人认为八万五建屋计划是楼价下跌的元凶,希望港府修订政策,遏制楼价下跌。

为什么明明房价下跌对买房的人有好处,那么多香港人对房价大跌持有批评意见?

因为刚好碰到97亚洲金融风暴,香港房价一落千丈。举几个例子,钟镇涛,张卫健这些香港明星都因为房价大跌损失惨重,张卫健遇到破产危机,跑到大陆拍戏,《少年英雄方世玉》意外走红,其实当时张卫健如果能老老实实留在大陆发展,远比他在香港更好。

明星尚且如此,普通人更不要说了,楼价跌导致的负资产户数数以十万计,2001年,香港60万个负资产账面损失高达6000亿港币,50万有房中产抗议房价下跌,要求港府救市。

而今天,香港人再回首这段往事的时候,这就是他们的留言

500

有人就疑惑了,不对啊,虽然八万五建屋计划失败了,但是在麦理浩十年建屋计划成功了啊。

这是不一样的,因为麦理浩是总督,总督的权力极大,香港立法局是总督任命的,终审权属于英国枢密院,立法司法行政权汇聚一身,且港英时期的香港土地全部归英国王室所有,而麦理浩是王室首席代表,当然可以这么做。

但是不可忽视的是,香港住宅自有率为51%,有房产的人还是不少的,而且这批有房产的人还是社会的中坚,当房地产下降过快,很多房子成了负资产,背负极其沉重的压力,一个国家的发展不可能把中坚全部打倒了。

所以如何权衡,是个问题。

关于公共房屋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也一直有人讲。

这些东西之前在香港做过的,引发了很多不可思议的后果,举个例子:《古惑仔》

《古惑仔》这部电影很多人看过,但是很多人可能没仔细看,古惑仔之所以是古惑仔,就是因为这批青少年生活在这些公共房屋,它的历史背景是这样的:

1945年9月,英国从日军手里接管了香港,经过两年的恢复,香港居民大体恢复正常,战争期间离开香港的居民纷纷回港,内地爆发的解放战争又使得大批的内地人移民到香港,1947年香港的总人口已经达到了180万人,比1945年的人口多了2倍,到1950年,人口已经达到了206万人。

二战对原有的香港房屋遭到了战争的破坏,70%的西式楼宇和20%的中式房屋已经无法居住,人口的快速的流入和工商业高速发展,对房屋的需求量急剧增长,战后初期,绝大部分居民居住在残存的旧楼中,有的甚至是危楼,许多新移民无法觅得房屋,只能在山坡,河岸或者天台上搭盖寮屋,建筑通常相当简陋,大多以铁皮及木板等搭建而成,实际上就是贫民窟,寮屋区十分挤,卫生恶劣,更经常发生火灾意外

1953年12月25日晚上9时25分,白田村众安道124号一间木屋的2楼一单位,有一名制鞋住户在点煤油灯的时候,火种不慎烧着棉胎及制鞋胶水,引起火警,由于当时北风强烈,不到10分钟,大火波及数百户,晚上10时,火头由白田村向东湾及正街蔓延,到晚上11点10分,整个白田村化为灰烬,石硖尾大火,涉及多个木屋区,包括白田上村、白田下村、石硖尾村、窝仔上村、窝仔下村及大埔村,灾场广及41英亩,,造成3死51伤,烧毁木屋2,580房,约12,000多个家庭合共58,203人顿成灾民

灾后,香港工务局在灾场附近建成第一座两层高的平房安置灾民,当时的工务局长叫包宁,因此这批平房也叫包宁平房,一年后,港英政府在石硖尾兴建能容纳更多人的H型七层大厦,这些没有水电接驳、没有独立厕所和浴室、环境挤迫的H型七层大厦群,是香港第一个大型徙置区,也是日后公共房屋的雏型

本来作公共房屋的是善事,但是打开《古惑仔》第一部,开头就明确说了

500

 

开头就是陈浩南在足球场踢球,因为在足球场斗殴,最后陈浩南进了黑社会,而我查阅当年石硖尾的文件的时候惊讶的发现:足球场真就是黑社会的招募地,这一点古惑仔还真没瞎编。

电影里面有很多陈浩南在那种破旧房子生活的场景,包括见奶奶之类的,很多人看到了这些人光鲜的一面,实际上这群人都是出身贫穷的孩子。

而如果按照公共房屋的话,似乎一个人一出生就已经开始了社会分层,这并不是一个什么好现象。

当一个社会长期稳定后,社会分层便自然出现,而社会流动也放缓。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及社交圈子。此外,精英群体形成自己的小圈子,使其他的人不得其门而入。

上下层之间处于完全不交流的阶段,有钱人家的孩子从出生,到上学,到就业,是完全不和底层接触的,香港就是典型的。

这比之我年轻时候都不如,我年轻那会,同学还有达官贵人。

很多年前,就有无数的能人志士力图打破这种枷锁,一百多年过去了,似乎情况并没有得到太大的改善,只是由于生产力提高了,底层人民活的更体面一些,不会被饥饿所困扰了。

上一个力图解决这个问题的国家,已经于30年前解体了。

而获得冷战胜利的欧美国家左派,现在基本上满口的就是LGBT,种族问题。

一声叹息。

来源 | 李建秋的世界

原文标题:《从房产到社会阶层的分化,读昨天留言有感》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