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为何土共迅速在东北占据了优势?

回顾3年多的解放战争,东北战场是一个关键。三大战役首先在这里打响,林彪的四野更是两次战略决战的主要力量。

可以说,在1945年抗战胜利后,土共迅速开进东北获得先机,最终站稳脚跟并发展壮大,是整个解放战争非常关键的一步。

毛泽东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就指出:“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最近的将来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如果我们把现有的全部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而在1945年日本人投降之际,国共双方在东北都没有太多基础,为什么土共能够迅速在东北占据优势呢?

其实这一切在抗战后期就已经注定了。只能说国民党是活该。

大家都知道,抗战后期,土共经过长期艰苦抗战,在华北、山东一带建立了广阔的敌后根据地,基本掌握了中国北方广大农村地区。这是抗战胜利以后得以迅速开进东北的最有利的基础。

而国民党军队呢?主力都龟缩在西南一隅,在整个抗战后期,国军正面战场主要集中在缅甸、云南一带作战,由装备了美械的远征军为主。

这和蒋介石的战争策略有很大关系,因为蒋委员长一生打仗,有个很大特点,就是靠外力。

委员长在抗战中期以后的策略。就一个字:等。等什么?等美国人解决日本人。

自从汪先生去了南京,日本进入东南亚,蒋先生就知道自己一来和反正抢不过汪先生;二来美英迟早要和日本人打起来,所以他的策略就很简单了,缩在重庆和西南地区,慢慢等着吧。静候国际局势生变,一点主动出击的意思都没有。

当然,之前还可以说国军作战能力不行,和日军刚正面力有不逮。

等到美国开始在太平洋上反攻,并打通滇缅公路以后,大批美械进来武装国民党军,你看蒋先生也没有把精锐往北边派吧?也就是45年4月-6月打了一场湘西战役。这场战役国军取得了最后胜利,事实证明,经过美械武装起来的国军主力对付日军完全没有问题。

说起国军美械部队,有一个历史过程,最初是远征军退守印度之后驻印军改编的新一军,发来发展出新一军和新六军,装备非常齐全,是后来国军五大主力之二;

然后1943年重建远征军,得到的美械没有新一军那么齐整,但是在密支那战役中也表现英勇;

随着1945年出缅北、滇西战役胜利,陆上交通线打通,大批美械得以进入国内,国军开始进行整编,编练36个甲种师。

总之,在1945年初期,国军已经初步掌握了一批美械武装起来的新式军队。五大主力都在其内。

这些军队的战斗力非常强悍,无论在东北战场的四平战斗,还是山东战场的重点进攻,新一军、整编74师战斗力都得到了土共高度评价。

以这批有生力量为主,蒋介石完全可以伺机往北收复失地。但是他依然没有这么做。

等到美军开始东京大轰炸,苏联都进军东北了,谁都可以看出日本完蛋是迟早的事儿了。八路军已经在朱德总司令命令下开始进行全面反攻,尽量抢地盘了。国军居然还在失陷县城。

如此不思进取,还有什么前途可言?

结果就是日本人投降的时候,八路军可以从华北、山东迅速抽调主力部队进入东北,先后有10万大军以及2万干部去东北发展。

其实八路军的速度也不快。

自1943年起,TG高级将领基本都在延安参加整风运动,抗战临近结束时分,八路军和新四军的高级将领都在延安参加中共七大。看到日本投降,才匆忙把包括林彪在内的将领们派往各地主持局面。

这还是毛泽东的天才妙想,靠一架美军观察组在延安的运输机帮忙,把众多高级将领尽快从延安派出。1945年8月25日这架美军运输机顺利降落在太行军区的长宁机场。

500

21名乘客中,有3人后来成为共和国元帅,14人后来成为中将以上的开国将领。包括陈毅、刘伯承、邓小平、林彪、薄一波、滕代远、陈赓、萧劲光、杨得志、邓华、李天佑、江华(黄春甫)、聂鹤亭、陈锡联、陈再道、王近山、张际春、宋时轮、傅秋涛、邓克明,想想看,如果这架飞机摔下来,历史真的有可能改写。

冒着这么大的风险,就是为了在抗战胜利之后迅速在全国抢占有利局面。

但后来的东北人民联军总司令林彪,乘坐这架飞机只是到了山西,他接下来在警卫部队护卫下,花了一个多月去往山东。当时中共中央派他去山东主持局面,开创山东根据地的也是他的老部队。

9月中央急电让他去东北开创局面。此时林彪都还没有走到山东根据地预定地点。就急忙改道往东北去。林彪为什么突然改道呢?原来是东北出现了新局面。最早进入东北的是冀热辽军分区将领曾克林,他后来9月14日回延安向主持中央工作的刘少奇(时毛泽东去往重庆谈判)汇报工作,使中共中央下定决心抢占东北。9月19日重庆毛泽东同意部署后,紧急发电给林彪让他和罗荣桓去往东北,由陈毅等人去山东主持华东局。新四军撤离江南往苏北发展,接管山东;原山东根据地八路军大部分前往东北,后来的四野、三野即来自于此。

八路军分别通过陆路及渡海前往东北,大多花了2、3个月。从9月份确定全力抢占东北,一直到11月底,这批10万人的部队才全部到达东北。

所以历史并非没给国民党军机会。

但是国民党军这边在干啥呢?

8月日本投降蒋介石即认命熊式晖为东北行辕主任,张嘉璈为东三省经济委员会主任,正式接受(劫收)东北。

但是这位张公当时还在美国,9月才回国,到10月才乘飞机抵达长春和苏联方面交涉。至于到底哪些人员去东北接收局面,国民党这方面足足吵了2个月才基本确定。

当然另一方面,国民党的重心是先还都南京,控制江浙一带核心地区,东北的重要性和优先度确实不在第一位。

而且这些高官可以坐飞机,国军部队和装备可坐不来飞机。直到10月底第一批国军从乘美军舰抵达营口,此后还有后续部队登陆秦皇岛等地。等到国军部队开始朝东北进军的时候,共军10万人早就在东北站稳脚跟了。

再等到后来国军和苏联方面漫长谈判,直到1946年国军主力才逐次进驻东北各大城市,但是整个乡村地区已经是共党天下了。而且包括哈尔滨在内的很多大城市也都在土共手中。

纵观1945年8月到1946年解放战争全面打响,土共在东北处处占据先机,以至于整个东北地区,国民党军从一开始就只能占据部分大城市。可以说全国各主要战场,从一开始就是东北的基础最好。

所以说如果要回顾这个过程,根源在抗战时期就已经注定。

共产党之所以最早进入东北并站稳脚跟开创局面,是因为他们离东北近;国军离东北太远,鞭长莫及。

要在日本投降以后大半年才能进入东北,黄花菜早就凉了。这一切能怪谁呢?怪共军在华北抗日太用心,占据了这么好的地理优势吗?还是怪国军自己,没有在日本人投降的时候也在华北有一片立足之地呢?

一切的根源,都在国共双方抗日战争中的表现就已注定。踏踏实实稳打稳扎在华北沦陷区打下局面的TG,赢得了本该属于自己的东西;一门心思缩在西南大后方等着美军教日军做人的委员长,终于吃下了自己不思进取的恶果。

须知,这世界上的东西,必须要靠自己去抢,而不能等别人送上门来。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