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科生刚考完试,让文科生被数学主宰,有必要吗?

【本文原标题为“让文科生被数学主宰,有必要吗?”,风闻社区进行了修改】

先说结论:对于优秀文科生选拔而言,数学在考试中压倒性的地位应当有所调整了。

高中文科生听的最多的教诲就是“要好好学数学”了。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盯着自己的考试成绩上面的那一栏数学,总是唉声叹气摇头晃脑,说到:“要是你数学多个**分,你现在也不至于混成这样!”

问题在于,数学对于文科生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到底是数学对文科生重要,还是数学考试对文科生重要?很遗憾,现在的答案是后者。数学成绩成为了区分优秀文科生的最关键指标,文科生无力谈政治历史,被数学碾压的记忆折磨着一代又一代人。又有多少对国家大事、经济社会、历史人文有着广泛了解、深度理解的优秀文科生被数学狠狠的击倒,最终在高考中遗憾落榜?

以我所在的学校为例。今年8月开学前,最优秀的两个文科班进行了一次重组,将成绩最好的44个人分到1班,其余人分到2班。而在这之前,两个班的成绩是基本均等的。结果在分完班之后,语文老师惊讶的发现,新1班和旧1班的语文平均分居然完全没变,一模一样!但是数学平均分大幅度增长,折射出这更优秀的44个人,似乎是数学更好而非文科素养更高!

按照一般逻辑来说,暂且不论互联网上争论不休的文理科生谁更重要的问题,既然已经在选拔文科生了,就应该想办法选拨文科素养最优秀的一部分人。但是在现有的考试分数结构下,文科素养的差距被数学所抹平,与原有的选拔目的形成了一种结构性失调。

在上一次的广东省六校联考中,我班44人数学平均分为101分,最高分131分,最低分78分,极差高达53分;英语(不含听说)最高分为104.5分,最低分为88分,极差为16.5分;历史极差为20分;政治极差为19分。

也就是说,在极端的情况下,数学的差距足以抹平历史、政治、英语加起来的差距。这还是在文科顶尖班中的情况。在我们这所算是一流的中学的文科普通班之中,数学的权重更大。在同一场考试中,我校一文科平行班的最高分为95分,平均分为72分,拉开的差距更大。

在日常学习中,我们每天一般要花费2~3小时学习数学,与其余五科加起来的时间相当。想到此处,我不禁悲从中来,仰天长叹(“少年不识愁滋味……”),想当初选择文科是希望在政治历史上面好好有一番学习,无奈最后竟然还是要被数学支配。

500

在这种考试结构下,选取出来的无疑都是数学较好的人。这让人不禁发问:文科生如此努力的学习数学的意义在哪里?难道数学不应该是文科素养相近之时选拔更优秀人才的指标吗?为什么“反客为主”变成了选拔文科人才的主要指标?

如此表述,并不是说文科完全不需要数学,而是认为数学在考试结构中有一些失衡的倾向。假如我数学考了140分,但是政治、历史各自只有60分(这是一个文科素养极低的分数了),我一样能够与数学80分、政治历史各自90分(这是一个普通文科生的天花板了)的人打的旗鼓相当。

文科建设,主要是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两个大类。在人文学科内,中文系、哲学系等等,基本完全用不到数学。在社会科学内,除经济学与数学紧密捆绑之外(事实上,经济学相当一部分生源是对面的理科生),其余学科内,数学都是一个工具性的存在,诸如历史学的科目用到数学的地方也是少之又少(当然,近年的确有定量史学的潮流)。对于数学的工具使用只是诸多方法选择的其中之一,而非关键性要素。

以国际关系学(政治学)为例,在该学科内经验主义和定量研究是两个研究的主要方法。传统上来说,经验主义是研究的主要方法,依靠研究者对事物的主观认识对研究对象进行阐述;另外早在十几年前,清华大学的阎学通教授就创制了“中国与大国关系评分表”,对中国外交的定量性研究与预测进入一个新阶段。在阅读清华大学漆海霞教授的论文时,适逢中学有相关评比,于是我萌生出了模仿的念头(初生牛犊不怕虎,请诸君莫要笑话)。

500

在阅读这一篇论文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如下困难:1、对于数学名词的不熟悉;2、对于使用方法的不理解;3、对于过程复制的难以理解。

于是乎,我去请教了我的数学老师与攻读经济学硕士的表姐。数学老师告诉我:这些东西他根本就没有学过(这意味着文科数学需要的大部分知识,需要在大学中学习而非高中学习,而且与理科生的数学相去甚远)。但是我正在读经济学的姐姐给了我很好的帮助:她让我买了一本书:《高级计量经济学与STATA应用》。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当然不可能把这本书吃透。于是我就在请教了姐姐解决具体名词之后(例如豪斯曼检验等等),很简单的将这本书沿着目录翻到了漆海霞教授用的方法的那一页,照着书上的方法导入数据、输入代码,最后生成结果,再按照书上告诉我的各项指标的含义撰写了分析。

500

于是乎,我就在完全不理解数学运算原理的情况下,完成了对数据的处理。我只弄明白了两个点:对数据的处理方法、处理结果各项指标的含义。后来我越想越不对劲,我寻思我是怎么拿到这个虽然千疮百孔但是至少有所收获的结果的。我去请教某位教授,他说,运算原理我们也不懂,若要处理数据难道不是只需要知道程序代码就可以了吗?

500

也就是说,在这一个情景内,我完全没有用到数学素养,但是完成了一次数学的分析。虽然受制于水平,使得结果问题诸多。或许个例代表性不是很强,但是由此折射出来的现象是,在现代的文科研究中,需要数学处理能力(这个很大程度上是技能性的),对于数学素养的要求则没有那么大。

另一个问题是,在文科中运用数学近几年被越来越广泛地批评了。山东政法大学王政达教授就指出,以简化概念、减少变量和简单化变量关系的路径建构起来的体系理论虽然做到了理论简约,但却牺牲了理论的解释力,违背了科学方法所提倡的科学精神。

量化分析就意味着要把不能量化的指标全部都扔掉。在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领域,这意味着要把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党的强大领导、全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儒家爱好和平的文化内核等等指标全部排除掉。如此一来,哪里能得出符合实际的结果呢?西方学者根据中国实力变化参考、忽视中国文化基因得出“中国威胁论”的重要原因之一,不正在对于量化方法的过度依赖上吗?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如阎学通自己就承认:墨子就是一位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国际关系的学者,我们为什么非要让文科将“数学方法”捧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呢?如此一来,不就是使得文科建设“吃西方吃剩下的饭”,谈何中国特色呢?

追求科学的文科建设,不意味着追求数学。国际关系结构现实主义奠基者肯尼思·沃尔兹,被视为科学路径的开创人,在其著作《人、国家与战争》与《国际政治理论》中,全篇都是用传统的经验主义的方法,完全没有使用现代的所谓量化分析的方法。科学化指的是严谨的定义、翔实的分析,依赖理性而非感性认知事物,不是一定要用数学。同样,不选择数学方法不意味不讲数据,而是把处理数据的能力作为技能性的而非素养性的,将数据与数学分析分开来。

如此一来,总的来说,数学对文科来说真的没有那么重要,以至于比语英历政加起来还要重要。数学在考试中占据的地位与其在文科中的地位是不相符合的,应当对其进行一些调整。

对于文科来说,十几章只有一两章统计、函数的知识是未来可能用到的,不如侧重考察这部分知识,将几何等无关知识减少,适应社会专业化加强的趋势。同时通过减低分值、降低难度等措施,减少数学可能产生的分差,更好的适应社会文科建设的需要。当然,如果放在理科生身上,减小文科的分差、侧重对于服务理科建设的文科素养(实用类文本阅读等等)的考察,也是有必要的。

最后,俗话说屁股决定脑袋。我数学不好,固有此文思考。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