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对战争胜负的影响有多重要?

500

NO.1476 - 天气影响战争结果

作者:寒默/ 编辑:冷小军

投稿,转载与商务合作,请联系potereio

最近的热门影片《长津湖》让不少军迷过足了瘾,再一次引爆了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话题。今天本文则从天气这个视角带来解读对战争胜负的影响。

极寒天气

相信看过《长津湖》的朋友们,对长津湖战役所经历的极端严寒天气印象深刻。那年的朝鲜冬季,气温降到60多年以来的最低值。零下40几度的低温对于东线作战的志愿军来说,尤其是对于匆匆入朝,来不及更换冬季军装,仍然穿着秋装或薄棉衣的志愿军第9兵团将士们来说,无疑是一场残酷的严峻的考验。

这场战役结束后,志愿军9兵团冻死冻伤的人数近3.3万人,而战斗伤亡不到2万人,非战斗减员是战斗减员的约1.7倍,这组数据足以证明,严寒的恶劣天气才是志愿军最大的敌人。对于从南方紧急抽调入朝的9兵团来说,对北方气温认识的不足,是造成大量非战斗减员的最大因素。

500

冰雕连,《长津湖》剧照

但极端严寒恶劣的天气,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美军的装备是不错,后勤保障也够完善,御寒物质的数量、种类多到用不完,但同样也败给了这场极寒天气。仅仅是美陆战1师,就冻伤7000余人,冻死300多人,战斗减员数量是4400多人,非战斗减员是战斗减员的约1.65倍,非战斗减员占全师总人数的1/3,情况基本上和志愿军这边差不多。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受极寒天气影响最惨烈的战役之一,同时,这场战役虽然打掉了敌人一个赫赫有名的「北极熊团」,却遗憾的没有完成战役前的预定目标—歼灭美陆战1师,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除了我军9兵团缺乏在寒冷地区作战经验,武器装备,后勤保障的差距这些不利因素外,极端的恶劣天气也是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500

朝战美军

要知道,如果不是非战斗减员这么多,尤其是在战役重要节点上执行伏击美军任务的那三个「冰雕连」的战士们如果没有全部牺牲,哪怕只有半个连的战士还活着,也不会让美军那么从容的,迅速的逃窜回去,那么战役成果会更辉煌。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了第二次战役结束后不久,彭老总给毛主席发出的一封电报上面只有短短的6个字:「饥无食,寒无衣」

500

说到极寒天气对战争胜负的影响,就不得不提到二战中那场著名的莫斯科保卫战了。如果说在二战初始阶段,亚洲战场上日本军队第一次被击败是平型关战役的是话,那么在欧洲战场上,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让依靠「闪电战」攻无不克的德国法西斯军队首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在这场战役中,本来德军一路上势如破竹,很快兵临苏联首都莫斯科城下,其军队前锋最近已经打到距离莫斯科仅18公里处的地方,对德军来说,莫斯科似乎已经是唾手可得了,不少狂热的纳粹军官甚至疯狂的叫嚣,要在莫斯科红场接受德国元首希特勒的检阅。

可事与愿违,大自然这个时候让德国法西斯军队知道了什么叫做不可抗力,更是直接的帮了苏联人大忙,就在德军即将攻破苏军防线的时候,天气骤变,气温瞬间跳水,直线掉到零下三十几度,糟糕的天气让前线德军始料未及,飞机坦克的马达无法启动,大炮枪支被冻住,无法使用。

更要命的是,由于德军并没有准备冬季作战,所以德军官兵穿着的还是单薄的秋装,德军士兵被大批的冻死,士气也随着气温一样跌至最低点。而苏军呢,早已习惯了寒带的生活,穿着棉衣、皮靴和护耳冬帽,武器装备也都有专门的防寒措施。看到这些鲜明的对比,这场战争胜负的结果,一目了然。

500

莫斯科战役中的苏联红军

在我国古代的《孟子》一书中提到的「天时、地利、人和」,说的就是影响战争胜负的最重要的三个要素,这里的「天时」指的是作战的自然气候条件,把「天时」作为决定战争成败的三大要素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借东风,破曹营

既然说到天时,就不得不说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虽然三国演义是小说,真实历史上的诸葛亮没有参与赤壁之战,更没有借东风火烧曹营,真正打败曹军的是周瑜、黄盖的东吴将士。

但相似的历史经历告诉我们,天气对战争成败结果的影响真的颇为重要。无数的历史经验教训表明,在战争被天气所左右的一方注定会吃大亏,而像周瑜、黄盖等善于巧妙利用气候条件的一方,往往会使出出其不意的手段,令对手措手不及,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战争结果。

500

曹操,电视剧剧照

曹军初到江南,兵士又大多来自北方,不习水性,「地利」已失;曹操疑心很重,中了周瑜的反间计,误杀了已为己用的水军降将,更令众降将士胆战心寒,离心离德,失了「人和」;而曹操等人没有在长江流域生活过,不知晓冬季的江面也会常刮东风的,被黄盖的一把火烧的丢盔卸甲,也就没了「天时」。

通常决定战争成败的最重要的三要素,曹军一个都不具备,凭什么能赢呢?曹操没有被消灭,还带着他的残兵败将狼狈的逃回北方,已经是他最好的结局了。

跨海作战

在内陆地区作战,不了解作战区域的气候特点,还只是吃点亏,大不了损兵折将,吃个败仗而已。可一旦涉及到跨海作战,如果吃了不了解海洋气候特点的亏,那可不仅仅是战败这么简单了,毫不夸张的说,很容易全军覆没。来看看下面两个经典战例。

500

忽必烈

元朝,是曾经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王朝之一,其统治的疆域面积为历朝最大,连现在的欧洲大部和俄罗斯都曾是元朝的领土。当基本上完成了一统中原的霸业后,成吉思汗的孙子、当时的元朝最高统治者忽必烈,将征服的目光瞄向了日本,在日本拒绝称臣纳贡,尤其是斩杀元朝使者的错误行动之后,忽必烈下令东征日本。

可惜的是,靠娴熟的马背技术夺得天下威震四方的蒙古人,对海洋及海洋的气候特点缺乏清醒的认识。先后两次东征日本,其庞大的船队均被海上台风所击溃。

据史载,元朝两次东征日本渡海作战的时间,都是在日本台风频发的季节,在当时的科技水平和造船技术,台风对船只安全是非常巨大的威胁,必须事先停在港口躲避风浪。对于这一切,元军事先并不了解,更毫无准备,选择在错误的时间,在未搞清楚日本海域气象条件的情况下贸然跨海作战,终因大自然的力量,搞得两次跨海作战的军事行动,基本上以全军覆没的惨重失败而告终。

500

在风浪中挣扎的蒙古舰队

关于跨海作战的失败,我军是有着极为深刻的历史教训的,想必大家都猜到了,那就是金门战役的失利。这场战役的失败原因有很多,比如情报失误,指挥混乱,准备不充分,低估对手,没有制海权制空权等等,但对海水潮汐规律掌握的不彻底,也是一个重要的失败原因。

当时,由于蒋军撤退前的大肆破坏,现成的船只几乎没有,解放军只能自己想办法,或重金购买,或自己建造,临时七拼八凑的弄了三百条船,但也只够一次性运送过去三个团的兵力,这本身就是一个严重的错误:运输能力不足,一旦船只损毁,没有备用船只。

500

蒋介石视察部队

于是,悲惨的一幕即将发生,当第一波攻击梯队三个团的兵力抢滩登陆成功后,恰好赶上海水退潮,渡海船只统统搁浅在滩头上,此时,驻岛的国民党守军抓住这一有利战机,在天亮后出动了军机军舰,将所有搁浅的三百条登陆船只一通狂轰滥炸,所有的木船顷刻间变成了「木渣」,我军后续登岛部队顿时傻了眼。

三个团的解放军将士经过几天几夜的激战,终因寡不敌众,除少数水性好的人冒死泅渡回来外,其余大部分壮烈牺牲。随着金门岛上枪声的渐渐平息,岛对岸的解放军将士们早已个个泪流满面,捶胸顿足,懊恼不已。只可惜啊,丧失了船只这样重要的渡海交通工具,支援部队就算憋了一身子的力气,面对大海,也只能望洋兴叹了。

无数的活生生的例子,就摆在我们面前,这里面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去思考,去研究。纵观古今中外战争史,虽说天气对战争成败的影响未必是决定性的因素,但肯定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极其重要的客观因素之一。

真正的战争艺术家必定,也必须是利用好天气为己所用的高手,因为客观存在的气象信息,对参战的各方是唯一的一种公平的战争资源,就看各方统帅怎么去规避对己方不利的一面,又怎样去利用它对己方有益的一面,让各种各样、变化莫测的气象条件成为自己赢得战争的一张手中王牌!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