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文人输于庙算,志愿军逆风翻盘

  国庆看了《长津湖》,有很多次热泪盈眶的瞬间。对我来说,每次上演我军面对美军吹响冲锋号的镜头时,我都会热泪盈眶——虽然敌人强大,而我军还能靠战略战术、战斗意志和牺牲精神,战而胜之,堂堂正正打赢这场立国之战,而冲锋号,就是胜利的号角。

  每次重温抗美援朝战史,我都会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什么叫「百无一用是书生」。我评估胜率之后,如果胜率过低,我就会失去战斗意志了,也就是未战先沮

  这种书生,古往今来,都在拿《孙子兵法•庙算》中的那句「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自我安慰,大意是在开战之前,如果军棋推演难以胜利,那么真正开战,也很难胜利——这个思路就大错特错

  比如抗日期间,所谓有识之士如汪精卫,评估了中日两国对垒的胜率后,自然而然选择了投降主义,在武汉成立了汪伪政权,结果呢?

  比如赤壁之战之前,曹操号称「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然后江东孙吴政权以张昭为首的一干官员都是决于庙算的那一种,评估过实力悬殊之后,马上就打起了投降的计划,幸好鲁肃和周瑜说服了孙权,这才有三足鼎立。

  又比如南梁陈庆之率领7000白袍军北伐北魏,面对20万敌军,大小47战,所向披靡,攻克北魏重镇32个,直破洛阳,逼得北魏孝庄帝弃都城而逃,成功护送元颢称帝;自此「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威震天下。

  光靠战力推演,梁武帝萧衍都想不到陈庆之能有这种战绩吧?但如果由善于庙算的文人负责筹划,估计只能做出「识时务者为俊杰」的预判。

  这就是书生误国的道理;文人书生最擅长的,就是做题家思维:你有多少钱、多少兵、多少战争潜力、多少工业产能;我有多少人财军工,简单比较下,发现自己与敌人实力悬殊后,打都不敢打,内心直接怂了。

  这种做题家思维听起来有道理,但是其实真没啥用;因为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太多了,将领、内政、外交、天气、地形、补给、训练,真的不是简单的将中美军力、装备简单对比后就能直接预测战争结果的。

  毕竟,一切理论都必须经过实践的认证;没有实践,就算做题家在《演讲与口才》考了99分,一样不懂得跟异性沟通。

   长津湖之战

  为什么抗美援朝一定要打?因为朝鲜是山地国家,山地国家的核心特点是铜豌豆,食之无肉,硬吃还会硌牙。

500

  比如隋炀帝远征高丽,结果耗尽民力财力,导致国家内患爆发,隋朝灭亡;比如苏联和美国先后占领阿富汗这个帝国坟场,面对着阿富汗山区的抵抗力量,同样持续掉血,最后都没有好结果。

  如果我军不趁着窗口期在山区跟「联合国军」打上几个回合,等到联合国军占领整个朝鲜半岛、长白山和鸭绿江,机械化部队直接部署在东北平原边境,那么共和国长子的核心腹地,包括广袤的黑土地平原、主要重工业城市和港口,就直接变成了无险可守的战区。

  如果长白山失守,下一道防线就是燕山山脉,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山海关;当年石敬瑭自称儿皇帝,把燕云十六州让给契丹人后,华人的下一道防线就变成了黄河天险;

  等到黄河天险被突破,开封陷落,金人掳走徽钦二帝,北宋灭亡后;南宋就只能定都杭州,依靠长江、钱塘江天险维持腹地的安全。

  等到长江天险被突破,南京、上海陷落之后,例如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南京、发起南京大屠杀之后,华人就只能撤退大西南,依靠南方的十万大山抵御敌人的机械化部队,靠地形拉平双方的实力差距。

  所以,在朝鲜这个山区战场,跟掌握制空权、财大气粗、给养充足的机械化部队打上一仗,还能有战而胜之的可能性;如果在平原地带,让轻步兵硬刚重型机械化部队,那只会让人民子弟兵平白牺牲。

  山地战场为什么能抹平机械化兵团和轻步兵的差距?因为在平原地区,只要指挥官一声令下,钢铁洪流就会如同水银泄地一般一冲而下,摧毁眼前的所有抵抗——但是在山地,机械化兵团完全无法展开,更不用说发挥优势了。

  比如这张图中,蓝色就是美军陆战第1师的撤退路线,从长津湖最南侧的下碣隅里(hagaru-ri)出发,撤退到古土里(goto-ri),途径水门桥(就是著名的美军空投桥梁故事),一路撤往兴南港,最终把10万士兵9万民众的有生力量撤往南韩。

500

  从古土里到下碣隅里(hagaru-ri)这一段路,被美军称为地狱火山谷,因为德赖斯代尔特遣队奉命打通从古土里到下碣隅里的路线,于是美军在我军第60师的连续攻击下开始从古土里向北推进,目标下碣隅里。

  光看上图这样粗糙的等高线地图,我们是想象不出来为什么我军如何阻击美军机械化的,但是看了这个卫星图大家就明白了。

500

  两山之间只有唯一一条通路,敌军的机械化部队只能沿着固定路线行进,而志愿军作为人类轻步兵巅峰,具备全地形跨越能力,可以通过山间的小路前行。

  如果我方能够抢到一个战略高地,架起迫击炮,在目标伏击区域架设路障,比如搞几棵树挡路这种,迫击炮再炸翻几辆车,美军行进的步伐自然会被打断;美军也只能派遣轻步兵进攻我方高地,而我军就能居高临下的在高地上坚守了。

  所以,在朝鲜战场上,打得最惨烈的,都是关键高地的争夺战;只要我军能占领一个关键高地,就能控制一段交通要道,阻断美军的人员物资运输;而如果美军占领了关键高地,就能保障美军运输线的安全。

  大家看下朝鲜战场上的美国海军陆战队,虽然是机械化部队,但是他们毕竟不会飞,面对着这么狭窄的山路,美国大兵还是得排成一字长龙前进。

500

  这次《长津湖》电影中,下碣隅里是关键一仗,大家先看下地形图,在长津湖最南端的小平原,就是下碣隅里,在那里,史密斯修了一个简易机场,却成了美军在撤退过程中的关键道具。

500

  1950年12月1日,我军58师(杨根思就是58师172团3连连长)在下碣隅里经历了两天的高强度战斗后,虽然占领了下碣隅里的东侧高地,但仍然还没有攻占下碣隅里,就可想而知轻步兵想要攻占补给充足的机械化基地,要付出多少代价。

  ——20军58师整整一个师,打得只剩下1500人!光是杨根思所在的高地,就在不到两天的时间里,击退敌人的9次进攻,直到杨根思战至最后一人,抱着炸药包,与敌人玉石俱焚为止。

  下图中的远山,就是下碣隅里的东侧高地;而白色的的道路,就是简易机场的跑道。遗憾的是,就在我军这样的进攻强度下,下碣隅里的简易机场还是在12月1日具备了通航条件,联合国军通过这个机场,获得了补给、增援不说,还从容撤走了死者和伤者,留下健康的战斗部队。

500

  讲真,在这场战斗中,打死不如打伤:如果美国军队抛弃伤员,那会严重的影响部队士气,甚至会影响美国国内的社会舆论;如果美国军队不抛弃伤员,那么一个伤员就需要1-2名战斗部队协助,而且伤员的存在还会严重拖慢美军撤退的速度,对于我军来说,是个非常划算的买卖。

  如果下碣隅里机场能再晚一天通航,宋时轮兵团(9兵团)26军,就有可能及时赶到,作为生力军进入战场,堵住美军撤退路线,给美军致命一击了。

   严寒

  作为一个资深驴友,我也有一点秋末冬初扎营的经验,东北山区的低温,是真的会要命的。长津湖战役发生在11月末,那时山区已经入冬,温度在零下30度以下,那是什么概念?

  意味着我作为徒步者,需要准备棉帐篷、防潮垫、羽绒服、抓绒衣、薄羽绒、登山鞋、B1000的睡袋,还有取暖设备;如果运动起来,就千万不能轻易停下休息。

  因为运动的时候身体还在发热,可能穿得单薄一点还不觉得冷;静态保暖(人不活动的时候)的话,身体不再发热,那就需要加一件额外的棉服和棉裤,要不然整个人都会像被冻僵了一样,行动缓慢,思维缓慢,同时还会感冒、发烧、浑身无力。

  我不知道第九军团的志愿军前辈是怎么穿着华东地区的薄棉服,缺少装备和热食,在长津湖零下30度乃至40度的寒夜里挺过来的,这早已超越了现在正常人的极限。

  正常人的极限,就像白银石林马拉松那次事故中过世的跑步健将,仅仅因为缺少一件装备(冲锋衣),只是单衣单裤暴露在大风雨里,只要时间长一点就会失温,然后会失去意识,生命就会流逝。

  所以这次《长津湖》在拍摄中,并没有体现出来长白山的寒冷冬季有多么可怕,战士们穿着单薄的棉衣,又是多么痛苦;在严寒中一动不动的潜伏,感到体温一点点被带走,四肢和头脑都变慢了,还得一动不动,等到敌人来了还要战斗,又是何等坚强的意志?

  真实情况,就是给我们这些承平年代长大的年轻人跟志愿军同样的装备,把我们扔到东北山区去,遭遇零下30度乃至40度的严寒,都不用打仗,有一半以上的人都会交代在那里。

  而志愿军前辈在朝鲜山区里缺少的,何止是一件棉大衣?他们还缺少食物、热食、睡袋、帐篷、防潮垫、药品、弹药……太难了。

  幸好志愿军指战员是能够逆风翻盘的人类轻步兵巅峰,幸好老一辈军事家、革命家是不世出的战略大师,最擅长在逆风局中不断积累优势打出胜仗。

  幸好我们现在成了一个工业国,有完整的工业品制造能力,我们的解放军战士,虽然仍然面对风险和困难,但绝对不会再遭遇装备落后、制空权丢失、物资补给不足的困境了。

  穷则牺牲精神,达则给劳资炸

  看看如今解放军的装备,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志愿军先辈若是泉下有知,当可含笑九泉了。

  另外,别相信那种看得懂形势的做题家思路,他们根本不懂得人的主观能动性。

  我还记得当年甚嚣尘上的《中国崩溃论》,现在看来是开玩笑的吧?

  无论是国家间战争还是社会上竞争,你兵多将广,装备先进,资金丰厚,训练充足,你就一定能赢?

  开玩笑。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