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也追求清零,沒想和病毒共存

【本文来自《人在台湾,台湾不搞普筛挺适合自己,而且也有用》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Esopide1890247
  • 防疫成不成功,这个都是针对出台政策措施的具体目标和实际情况而言的,不是以普筛活动作为一个衡量标准,我想这个共识我们一定要有,我不知道台湾那边的具体目标是什么,所以不妄下结论。
    我讲讲大陆这边的防疫目标,我想你可能也听到过我们这边卫健委明确提出的目标是“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这个目标,也提出“不可能和病毒共存”的理念(因为R0大于1)所以普筛只是一种措施,筛选出潜伏期的患者和隐形感染者(病毒携带者)进行治疗,以遏制新冠进一步传播,至于为什么要这么严格呢?因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德尔塔新冠毒株的R0值在5~8,你可以理解为一人得病可以传染多少人,而刚开始的新冠毒株R0值在2~3.2,传染力是翻倍的,最少传播的数学模型是5为底数的指数函数,您可能不太了解,这已经是非常危险的传染病了,再加上其高载毒量,你可以了解为得病以后症状严重的程度和会不会死,会不会消耗大量的医疗资源,所以这么严格的政策措施,是为了后面大大减少因为新冠而产生的社会消耗,所以普筛所以人口基数如此之大的中国大陆来说,是最合适也是最明智的选择。
    至于有些地方人口较少,比如新加坡,他可能会采取谨慎的与病毒共存的策略,因为他本身政府财政压力比较小,社会资源充足,可以采用重点筛查的方法,因为就算感染,也有足够的能力应对大规模的疫情危机,当然这是建立在新加坡积极的疫苗接种策略而言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群体免疫。群体免疫门槛值的计算公式门槛值=(1-1/R0)*100%,
    对于台湾的话,坦诚的来讲,台湾的德尔塔毒株控制要想达到一个适当的水平,首先至少必须要有80%的群众接种完整两针的新冠疫苗,这样子才能保证重点普筛活动后,没被筛查到的群体不会再次爆发新一轮的大规模感染,这样子才能真正做到以最少的社会消耗来控制住疫情,这是疫情策略的最优解,当然如果民进党觉得自己家大业大不担心出现更大的社会经济问题,那当然其实是比较无所谓的。
    当然我水平有限,我所讲的这两个是疫情防控中比较重要的因素,还有些地方没讲到,望海涵。

感謝詳細說明。

台灣也追求清零,沒想和病毒共存。

一,5月大疫有一萬多起,這是alpha病毒,已被消滅很久了。

二,delta變種先後侵入有幾波,也都被堵死了。

1,屏東枋寮約12例

2,機師及其兒子2例

3,機艙清潔員1例

4,幼兒園群聚感染33例

台灣疫苗打一劑才6成,打滿兩劑的只有一成,且很多打第二劑也未滿14天,抗體仍不足。

阻斷病毒的傳播鏈主由嚴戴口罩,這是很有效的,新加坡最近疫情大起,他們8成人口打滿兩劑的,但被突破,疫苗不是絕對靠譜。

十月1日資料:

送醫的1122人中674人打滿兩劑448人未打

使用氧氣204人中85人打滿兩劑119人未打

ICU病房人34中15人打滿兩劑19人未打

死掉的,也有不少是打過兩劑。

還有,通常身體有嚴重慢性病,最好的選擇是不打疫苗,可能會挨不過其副作用,我同學朋友健健康康的,打AZ疫苗,副作用弄得他們懷疑人生起來,有重病的老人,就別嘗試了。

上面新加坡沒打的患者,可能就是身體不適合打。若他們也都打,上面被突破的還會更多。

口罩比疫苗有效!

大陸因普篩檢很快,很早就清零了,

事實上無法檢驗疫苗的效度,但我們也不會為了檢驗疫苗的效度,放它去造成一定疫情。

目前只能從零星的疫情中去整理推估,

大陸似乎未公布確診病患打疫苗狀況,

我推測一樣被突破:

廈門一起廿幾個同事被感染,我想他們打滿疫苗了。

南京上海各有機艙清潔員、貨機作業人員被感染,這是重點人員,早就打滿疫苗了。

疫苗的保護力不足為恃,靠它形不成集體免疫,新加坡及以色列已告訴我們,這陣子新加坡死亡人數增加不少,以前我都為它極低的死亡感到欽佩,記得在35這數據吧,停了好久,最新來到了107人。

與病毒共存的策略應是錯了,不是疫苗打得好就能和病毒共存。

普篩應是適合大陸的手段,但未必每個城巿都要,上海元月用了一次精準篩檢,8月下旬又用了一次,只篩11938人,抓出7確診,根本不必普篩全上海巿兩千多萬居住人口就制服了。

台灣作法是和上海一樣的。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