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音乐之后,看《水浒传》都不一样了!

  提到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四大名著永远都是观众最为津津乐道的作品,而由四大名著为蓝本改编的各大影视作品更是“经典永流传”,其中一些也成为了陪伴几代人童年的经典。

  小时候只顾着看剧情,但长大后重刷,才意识到剧中的配乐也为作品增色不少。

  当《云宫迅音》的“登登等灯”响起;当“一个是阆苑仙葩”响起;当“滚滚长江东逝水”响起;当“大河向东流”响起……DNA就跟着动了起来。

500

  作为一部影视剧的配乐,它不仅仅是要好听、朗朗上口,还要精准地把握住作品的主题、气质、内容。四大名著无疑都做到了极高的水准,而最具代表性的,我认为是《水浒传》。

  无论是央视版,还是新版《水浒传》,都已经经过了时间和观众的检验成为了两代经典,能取得如此成就,配乐功不可没。

  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两版《水浒传》当中的配乐,它们究竟好在哪里。

500

  央视《水浒传》中的配乐

  央视《水浒传》中的绝大多数配乐,出自我国王牌作曲家——赵季平老师之手。

  其中,我认为最具艺术高度的当属经典主题曲《好汉歌》、教科书级打戏bgm《王进打高俅》、以及极富宋朝年代气息的调子《阮小七渔歌》。

  好汉歌

  一提到《水浒传》,很多人脑子里自动就响起了“大河向东流哇,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的bgm。

  事实上,《好汉歌》的确是迄今为止所有关于“水浒”题材的艺术作品中,与其主题匹配度最高的曲子,没有之一。

  在这首歌当中,赵季平老师选取了交响乐形式,以及河南民歌、劳动号子、山东方言、唢呐等多种与梁山水泊的江湖草莽气质高度匹配的音乐元素,谱写出了一首梁山好汉的专属赞歌。

  音乐从一阵密集的大鼓声进入,随之是铜管组演奏两个重复的22112,气势一下子彰显出来。

  随后人声进入,来看一下这里的旋律写作:

500

  一般的歌曲,很少在开头就反复使用上下行大跳,但《好汉歌》刚好相反。这几处高音的位置,刚好落在正拍上,旋律的上行跳进形成了足够的张力,到这里有一种呐喊的感觉。

  随后“嘿,嘿,参北斗哇,生死之交一碗酒哇”这部分,用大合唱的和声形式,营造出了梁山好汉恢宏的阵势。

  接下来,“路见不平一声吼”这里,用了一个很土(非贬义)、很接地气,很像民间调子的动机(红色):

500

  这部分采样自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

500

  我们听到这里的时候,会感觉有一些民歌小调特有的土味(非贬义),这也和梁山好汉们出身民间的特点相吻合。

  然后这里刘欢老师在“出手”“九州”这两处的处理,也非常高明。他加了一点拐音,唱得更趋近于“触熟”“就轴”的音。(和后面的人声和声中规中矩的发音对比,更加明显)

  这样的发音方式,是按照山东方言来进行演绎的。山东正是水泊梁山所处的地理位置,这里的处理方式,再一次精确把握住了梁山好汉的地域方言特征。

  接下来“嗨呀,依儿呀”这段,也是采样自《王大娘钉缸》的段落:

500

500

  然后人声和声“嘿嘿 嘿哟嘿嘿”,这部分是采用了劳动号子的形式:

500

  劳动号子是过去人民在劳动的时候,喊的一种短促有力、粗犷豪迈的调子。这里又一次把握住了梁山好汉底层出身,豪气干云的特点。

  接下来重复之前的旋律,到2:03的时候,迎来了全曲最高能、最精华的部分——唢呐演奏

  为什么要把唢呐单独拿出来说一下?

  因为唢呐的音色带着与生俱来的“乡土味”,音调高亢嘹亮,和梁山好汉出身微末、热血激昂的特点是高度匹配的。在所有的乐器当中,没有任何一种,能比唢呐更适合演绎《水浒传》这个主题。

  如果没有这段唢呐演奏,这首作为《水浒传》的主题歌,就无法最准确地将《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草莽英雄气体现出来。可以说,这里唢呐的出现,是将前面提到的所有梁山好汉的特点和气质,找到了一个集中点,然后全情抒发。

  然后重复一遍“路见不平一声吼”,最后用上扬的旋律,将情绪抒发到极致,全曲结束:

500

  在曲调朗朗上口的同时,歌词也用极为精炼又极为准确的字眼,将梁山好汉替天行道的行为特点,以及啸聚山林、逍遥快活的性格特点展现了出来。

  王进打高俅

  除了《好汉歌》以外,赵季平老师还贡献出了另外一首唢呐神作——《王进打高俅》。

  这首曲子采用的是中西合璧的形式。

  音乐一起,一阵密集的中国打击乐梆子声响起,随后管乐进入,用一串短促有力的连续八分音符,宛如决战前响起的号角声。

  随后弦乐进入,这部分是高潮前的铺垫。大提琴组在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之间,高速切换;每两个小节,中国打击乐梆子声在正拍位置出现;音调持续上行升高,把情绪一层一层推向高潮。

  0:42秒,全曲的最高潮部分——唢呐演奏。这里用到了中国传统七声调式里的清乐徵调式进行旋律谱写:

500

  曲调在高速驱动下,在二分音符的停留后,迅速地转到短促的八分、十六分音符,大气恢弘中,又带有快意恩仇的江湖气息。随后唢呐结束,乐曲回到弦乐部分,在大提琴的一阵连续八分音符中渐渐结束。

  这首乐曲多用在梁山好汉们的打戏场面,正好有一个合集,可以看个过瘾。


  这种音乐和画面上的双重冲击,是1+1>>2的化合反应。

  央视版《水浒传》中,还有很多的配乐,都是由这首《王进打高俅》发展、变奏而来。

  比如《殊死一战》这首乐曲,前面的弦乐部分,就是和《王进打高俅》高度相似的,后面用管乐组代替了唢呐,气势上显得更宏大和壮阔。

  这两首乐曲的对比也很明显:《王进打高俅》一般用在个人的打戏场面;而《殊死一战》则更多的用在声势浩大的军事行动上。

  除此之外,《武松杀嫂》也是由《王进打高俅》变奏而来。

  这首曲子速度要更慢,旋律中也更简化了一些,比起《王进打高俅》的快意,这首显得更凄然一些。

  阮小七渔歌

  《阮小七渔歌》也是一首展现了多种音乐元素的作品。

  尽管它只有短短的几十秒,但就是在这几十秒内,已经包含了民间吆喝、山东方言特色山歌、劳动号子等元素,可以说是非常丰富。

  开头的引子采样自民间街头吆喝的,音调的突然高昂是其突出特点:

500

  随后的旋律中,出现了非常多具有山东方言山歌特点的转音。其中一些高音的上扬,也是和吆喝的形式重合的:

500

  最后的“哎 嘿呀”短促有力,是采样自劳动号子的形式:

500

  在所有的梁山好汉里,渔民出身的阮氏兄弟,可以说是最能够代表“底层人民”这个阶级的角色了。这样的角色,为他们设置的渔歌,一定要体现出大量的底层特点。

  这首《阮小七渔歌》,既有好汉们在水泊上乘船往来,大口喝酒吃肉的惬意、自在,又有无惧贪官污吏,狂放不羁的胆色、气势。调子干净利落,绝不拖泥带水,又符合阮氏兄弟豪爽的性格特点。

  以前有人评价央视《水浒传》,说是感觉所有的人物、道具、环境,都不是在演,而是他们就是从宋朝走出来的,其实配乐亦是如此。

  你听《阮小七渔歌》,没有任何伴奏,在电视剧集中出现的时候,就是小七和梁山水兵在唱,感觉这就是那个年代的调子。

  除了这些配乐之外,央视版《水浒传》中,还有很多非常经典的配乐:浪子燕青和李师师在铁马金戈中之余,柔情满怀的《鹊桥曲》;鲁智深、林冲兄弟分别之际,一曲胜却千言万语的《兄弟情谊》;雄伟壮阔中,又隐含苍凉情绪的《晁盖出征》等等。

  整体来说,赵季平老师的配乐,和梁山好汉具有极高的匹配度。大量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使这些作品听起来,就是站在梁山好汉的视角上,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此处就不一一细讲了,大家可以自行找来听一下。

500

  新《水浒传》中的配乐

  说完了非常经典的央视版《水浒传》配乐,我们再来看看新版《水浒传》,这部的绝大多数配乐,由周志勇老师负责作曲。

  兄弟无数

  如果是单纯站在音乐作品的角度来说,《兄弟无数》无疑也是足够出色的。

  首先它的旋律写得很抓耳,朗朗上口,11度的音域跨度也不是很大,比较利于传唱,曲子中用到了中古调式——多利亚调式,来诠释水泊梁山108将的主题。

  这种尝试很大胆,也很新颖,关键是完成得也相当不错。

500

  领唱的景岗山老师(他也是新版公孙胜的饰演者),粗犷又带有颗粒感的声线,可以说是天生为这首歌而生的,而人声和声部分由其他梁山好汉的演员们合唱,效果也很不错。

  PS:《兄弟无数》的人声版其实有两版,一版就是我们现在能在各大音乐软件上搜到的;另一半则只能在原剧中听,这一版放大了其他好汉们和声部分的比重,听上去更有气势一些,多用在剧中的群像打戏场景。

  最经典的当属江州劫法场救宋江(6:45开始):

  歌曲开始,两声大鼓,立刻将气势营造了出来,随后景岗山老师和其他老师们的两声短促有力的“哈”,把好汉们豪爽、干脆的特点也体现了出来,延续到小节末的余音,也颇有荡气回肠之感。

  器乐的编配部分,也大量使用了大鼓、铜管组等乐器,营造出了宏大的气势。

  这些都是《兄弟无数》的亮点。

  但是作为《水浒传》的主题曲,光是一首好的音乐作品还是不够的。

  比起《好汉歌》用唢呐精准地把握住了梁山好汉出身底层的草莽江湖气,《兄弟无数》它更像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对梁山好汉的兄弟情,做了一个宏观的诠释,而在表现梁山好汉整体气质的细节层面,还是不够精确。

  首先,《兄弟无数》的旋律没有那么多取材自民间小调的元素,所以《兄弟无数》的旋律不像《好汉歌》,有一些土(非贬义)的成分,反而因为多利亚调式的运用,显得更华丽一些。

  但是,《水浒传》的主题,反而恰恰需要这些土的部分来支撑。它讲的不是庙堂之上的达官显贵,而是一个有着市井烟火气的草莽江湖。因此,主题歌要的不是华丽,反而是最接地气的这些民间元素。

  其次就是唢呐的运用。

  《兄弟无数》中是有唢呐的,但是和《好汉歌》把唢呐单独作为主角演奏不同,《兄弟无数》中的唢呐,主要出现在开头的说唱,人声旋律部分连接乐句填充,以及2:19秒开始的人声说唱部分,盖在人声下作为陪衬,演奏副旋律。

  这样,本来最能体现梁山好汉草莽英雄气的唢呐,就变成了乐曲中的配角,乐曲对于《水浒传》主题的拿捏和表达,自然也就打了折扣。

  其实在剧中,是出现过纯唢呐演奏版的《兄弟无数》的。

  在第72集,梁山好汉们准备过年之际,有一段唢呐演奏版的《兄弟无数》。这里的唢呐演奏,结合着春意萌生的场景,配上原作当中的文字,水泊梁山如日中天、气势恢宏的氛围感非常强(5:56开始):


  这一版其实是非常接近《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们的核心气质的,但遗憾的是,这个版本全剧好像仅出现过这一次,而且是作为插曲,不是主题曲,传播力度就小了很多。

  除此之外,这首歌还有一个琵琶演奏版。这版多出现在梁山好汉个人的打戏场面,在琵琶的音色诠释下,荡气回肠之余,又有一丝快意和柔美。

  如燕青打擂;阮小二、阮小五最后一次水战杀敌战死;武松单臂擒方腊等场景中。此处视频为燕青打擂,音乐从6:00开始:

  说回人声版。

  如果单纯从音乐作品的角度出发,我认为人声版的《兄弟无数》是一首足够好的歌曲;但是它在“匹配《水浒传》的主题”这个层面,还是没能达到《好汉歌》的程度。

  当然,这并不是说新《水浒传》就不是一部好作品。

  事实上,新《水浒传》同样非常出色,它在剧情的丰富程度和完整度上,是超过央视版的。剧情丰富完整,意味着有了更多的故事,这些故事可以用来展示人物更多、更细腻的性格特点。

  新《水浒》在准确把握了这些好汉们情义特点的同时,自然也需要更多的配乐来诠释不同的情境,以及当下的人物心境,其中《四海盟约》《醉红颜》《英雄之情怀》这三首就做得很不错。

  乍一听,这几首作品都是偏悲伤一些,但细分之下,其实有很多的不同。

  四海盟约

  作为新《水浒传》后半段的主题曲,《四海盟约》最大的特点是苍凉、悲壮

  前奏一起,沉厚的大鼓声,配合着大气磅礴的弦乐,以及三四小节正拍处进来的定音鼓,宛如一首英雄的悲壮史诗拉开了序幕。

  0:22秒,人声进入。毛阿敏老师与生俱来的带有沧桑感的厚实音色,与长时值的舒缓、悲凉的旋律紧密贴合,相得益彰,大气中又带有苍凉。

  副歌部分,大鼓与定音鼓(应该还混合了其他的鼓音色)再次进入,宏大的气势再次凸现出来;旋律中,大量使用四分音符与二分音符长度的小调音,进一步突出了悲壮的氛围。

  间奏,弦乐为衬,二胡进入,增添了生离死别的哀情意味。

  2:55开始,第二遍过渡段。伴奏中又加入了一轨弦乐,演奏小调和弦主音。连续短促的八分音符在增进气势之余,苍凉的音色又增添了几分悲壮。

  3:09,马上进高潮。这里把弦乐抽掉了,弱化了伴奏中的音乐成分,完全靠毛阿敏老师的人声带动,使这种悲壮感又上一层。人声在“相携”尾音的高音爆发,甚至盖住了伴奏中3:26处炸出的电吉他,将这种悲壮的情绪直接冲到极致。

  最后一遍副歌,弦乐阵势更加恢弘,二胡断断续续的悲凉旋律,时隐时现,难舍难分,突出了梁山兄弟们豪情万丈之中,又有着“前生来世总相携”这样柔肠百转的一面。

  这首歌无论从音乐作品本身,还是对《水浒传》后半段梁山好汉们悲剧结局的诠释程度,都是完成度极高的作品。

  作为后半段梁山好汉们接受招安、由盛转衰的主题曲也非常贴合,在剧中曾多次使用,情境最贴切的,当属梁山好汉们征方腊时接连战死的片段:

  这一段同样是画面+音乐产生了1+1>>2的效果,也成为了新《水浒传》中的经典片段。

  醉红颜

  一提《醉红颜》的名字,可能大家还有些陌生。但是一提那首女声的“啦啦啦”,大家是不是立刻响起bgm了?

  这首曲子,和《四海盟约》的旋律谱写方式非常相近:相似的起始动机(红色)、相似的节奏型(蓝色)、相似的速度(黄色)、相同的调性(绿色)

500

500

  但即使这两首歌有诸多相似之处,实际上的听感却是截然不同的。

  一方面,周志勇老师在作曲的时候,虽然在两首歌的主歌、过渡段、副歌,都使用了相同的动机开始(副歌有几处还有相同的动机结束),但是后续的旋律走向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样就让两首歌听起来很明显出自一个人之手,也有着相似的悲伤色彩,但是内容却完全不同。

  另一方面,这首歌的配器和人声,也和《四海盟约》大相径庭。

  比起《四海盟约》用“鼓组+弦乐群”营造的大气、悲壮氛围,这首《醉红颜》在配器中,使用了经典的“钢琴+弦乐”打底,琵琶、箫等传统民族乐器穿插其中;刘依朵的人声也是和毛阿敏老师截然相反的细腻、清亮音色,更突出一种绝望和孤寂的感觉。

  这首曲子多用在一些悲情场景中,特别是英雄末路的绝望,和兄弟、亲人生离死别的场景。

  全剧最精彩的段落之一——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在林冲杀死仇人后,就用到了这段配乐,来展现林冲的内心状态:虽然杀死了仇家,但是“挣扎着回去与妻子团聚的日子,再也没有了”。(1:48开始)


  此刻的林冲在短暂的快意之后,内心涌出的是对回到过去的彻底绝望,英雄穷途末路,莫过如此。

  还有最后一集,宋江喝下毒酒,李逵自愿跟着赴死。这一段是新《水浒传》中神来之笔的改编,把宋江和李逵彼此间的兄弟情谊,以及李逵的忠义,用了最柔情、也最痛心的方式表现出来。(0:52开始)

  其他比较贴切的场景还有武松血溅鸳鸯楼、六合寺鲁智深坐化等,大家可以自行去找,这里就不一一贴链接了。

  英雄之情怀

  《英雄之情怀》相比其他配乐,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一首配乐。

  这首曲子是在传统的七声调式基础上,加入了变徵(#4级)音:

500

  整首歌的旋律,由笛子、箫、坠胡、琵琶等中国传统民族乐器演奏,演奏者是著名民乐演奏家宋飞老师。

  这里的主乐器用到的是坠胡。相比二胡,坠胡的音色更闷、更哑一些,更适合演奏一些凄凉的曲子。

500

  《英雄之情怀》的情绪,是寂寥和凄清。从梁山好汉受招安开始,这首曲子就频繁出现。在最后一集,交代幸存的梁山好汉结局时,乐曲对情境的诠释程度,以及匹配程度,都达到了最高峰:

  曾经热闹、声势浩大的梁山风采,已一去不返,如今只剩下了忠义堂的牌匾,和一张张空印着好汉名字,落满灰尘的椅子;昔日的梁山兄弟们风卷云散,各有结局,却再没聚到一起。故地凄凉、冷清至此,不免让人唏嘘。

  除了这些配乐,新《水浒传》中其他音乐,也都有着极高的质量。

  比如另一首李玟演唱的铁汉柔情的《四海》(这首歌是由为《春光灿烂猪八戒》配乐的吴彤老师作曲的);

  把男人情谊细腻展现出来的《自从你走后》,和武松与哥哥武大郎最后一面时,预示结局,凄然的《男人的臂膀》;

  以及用在一些风趣场景中的《乡土》,还有张顺魂系涌金门时,大气磅礴的《群山谱》等等。

  整体来说,周志勇老师的这些配乐,基本没有脱离流行歌曲的编配方式和演绎,因此听起来更像是站在后来人、旁观者的视角,来诠释梁山好汉们的故事。

500

  各有千秋

  其实这两版《水浒传》都是我国影视剧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时至今日,各大电视台还在重播,今天只是从配乐角度来进一步分析了两部作品,让大家对其有更多方面的了解。

  正如前文所说:

  赵季平老师的央视版配乐,音乐水准极其出色,并且和“水浒”的主题匹配度极高,一首首仿佛就是那个年代的调子;一字一句,仿佛就是从人物的嘴里唱出来,唱的就是他们自己。

  周志勇老师的新版,也都有着极高的质量,更像是从一个目睹了水泊梁山好汉们故事的旁观者的视角,来对梁山泊的故事进行诠释,其中,有波澜壮阔、侠骨柔肠,也有悲壮苍凉、凄清寂寥。

  这两版配乐都各有千秋,但并无高下,不管是哪一版,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完)

  文中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