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文化之思想内核,及与宗教和马主义之比较

 

500

     

        笔者不是研究儒学的专家,既没有深研过儒家经典,也没有广阅过涉儒之论见。闲暇之余,偶尔接触有关儒学之文章,不是阐述其具体主张为何,就是论辩其具体主张之对错,从未曾见及有人探究“儒家为何提出这些具体主张”。

自此疑生,便为其困。今撰此文,既为自释,亦为求解。若有高人阅及,望不吝赐正,此谢为敬。

一、儒家文化之思想内核解析

在笔者看来,儒家思想在本质上是一种非政治性的集体主义,其根本出发点是“维护社会的整体稳定与良性发展”,无关具体的政治制度为何。

因为,儒家思想追求的是“稳定”与“良性”,而不是“平等”与“公平”,所以其创建了一套以“顺天承命,各安其位,各尽其责”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并由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衍变出了种种具体主张。

儒家思想之所以强调“顺天承命,各安其位”,既源于其对世界运行规律的时代性主观认知,也因为这是无需重构当时社会秩序就能够实现“即刻稳定”的最佳方案之一。

儒家思想之所以强调“各尽其责”,并特别重视责任的相互性与道德性,其目的就是为了最大可能的实现“社会整体的良性发展”——尽管这对社会底层并不公平,但其在当时的社会秩序下也给统治阶层设计了最大可能的“良性”约束。

当然,圣人已远,众儒家先贤到底何所思,后人已无法实考,只能各抒其论。以上观点仅为笔者倒求因果之臆测,虽能自洽,但未必如实。好在今人论古,意在求真,更意在向古求今求未来。

儒家求“稳”,因为乱之一起,百姓必苦。儒家求“良”,虽或理想,但亦或通彻。民之为民,在有国必有民。既民必存,则求上之变便为术,求良于民方为道,为恒善。

二、儒家思想与宗教之比较

儒家,也被有些人称之为儒教。

所以,这里我们简单的将儒家思想与宗教做一下比较分析。(此处所比较之宗教,仅指信奉“秩序神”之宗教)

儒家思想与宗教相比较,异同之处何在?

同在,儒家与宗教在本质上都是一种“秩序”信仰。

异在,儒家之信仰在“人需”,仅构建了人世之秩序;宗教之信仰在“己需”,不仅构建了人世之秩序,还构建了神之世界。

儒家以人为学,虽讲天命,但不论未知而只求现世,入红尘为人需,以史为荣耻。

宗教以神为信,心证自洽,神之秩序下三生三世存因果,善恶皆神约,修之为己需。

学以致用,二者比较之结论:

中华民族不是没有信仰之民族,吾族之信仰在“史”,不在“神”。

信神者实为己需,未必高尚;不信神者,其行或为己或为人,未必不高尚;真儒者,以人需为己需,以青史为荣耀,必高尚。

三、儒家思想与马主义之比较

儒家思想与马主义在本质上,都是一种集体主义。

所以,二者具有相当大的契合性。这就是为什么,马主义能在中国产生出巨大爆发力与长久生命力的根源之所在。

从二者所追求的目标上看,儒家求的是“稳定”与“良性”,马主义求的是“平等”与“公平”。

这,就导致了二者在实现目标的手段上大相径庭:儒家求“稳定”,故首选“变法”,只要上位者“从良”即可;马主义求“平等”,故不得不诉诸“革命”,因为文明之光至今仍未照彻人性之私——理论上,永无可能。因人性双属,其私为基因所生。

从二者在社会秩序构建的系统性上看,儒家远胜马主义。儒家从人出发,一套“三纲五常”就把人的方方面面安排的明明白白,行之有据,对错分明。马主义从政治出发,只论述了原理并粗绘了未来蓝图,于秩序之具体构建未有系统设计,更无人之日常所行之规范。故,在上制多歧义,在下行无所依,路漫漫其修远,需上下求索。

有人曾问:西学东用,中华魂归来兮?

吾曰:合二为一之日,遥祭先贤!

补注1:何谓马之中国化?若无中国,何谓中国化?如有中国,为何?

补注2:任何文化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有其历史局限性。路在自己脚下,鞋合不合适要以自己的脚去判断。于今天的我们而言,古人是古人,外人是外人,我们自己是我们自己。但,儿知母丑而不嫌,尊而敬之,是人伦。

补注3:任何人的思想,都会受到时代的限制。孔子时,社会秩序是分封制,后世变成了帝制,今天我们是中国道路。笔者完全相信,不管孔子是生到帝制时,还是生在今天,都不会提什么复周之礼。因为,这就像笔者文章中所探讨的,儒家的规矩体系只是表象,其本质其实无关政治为何,只在求“稳”、求“良”。许多人只看儒家的规矩体系,就说儒家要维护封建体制,何其谬矣——你把任何一个儒家先贤放到今天,他会坚持封建之礼?难道一个能成为贤者的时代精英,还不如你我普通人!!!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