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迎来史上最强禁令:横扫世界却被频频封杀,它到底做了什么恶?

  酷玩实验室作品

  首发于微信号 酷玩实验室

  微信ID:coollabs

  中国是世界上对“四个轮子的电动车”最为宽松的国家。

  同时,也是对“两个轮子的电动车”最为严苛的国家。

  就在几天前,北京房地产中介协会发布了对于电动车的新规,堪称史上最强“禁电令”,称要全面排查出租房,严禁进屋停放充电。

  从小区沿路,到楼道,再到门口,电动车这回无处遁形,被物业阿姨三室一厅全方位无死角覆盖。

500

  而这,已经是两个月以来第二次点名电动车了。

  早在2021年8月1日,《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就明确“禁止在高层民用建筑公共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停放电动自行车或者为电动自行车充电”。

  层层禁令的背后,是电动车在楼中充电引发的种种惨剧所致。

500

  停在楼道内的电动车自燃

  但一边是让人恐慌的事故,另一边,是人们对电动车的购买热情一年比一年高涨。

  据中国自行车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两轮电动车社会保有量已突破了3.5亿辆。

  大约每4个中国人就拥有一辆。

  而中国每年的近28亿次出行中,就有10亿次使用的是两轮电动车,几乎是国民级的代步工具的待遇。

  不仅如此,电动车还由国内辐射至全球,成了中国品牌出海的前浪——目前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了90%,是全球最大的电动两轮车生产和消费国。

  禁令中踽踽前行的电动车,反而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这不禁让人疑问,关于二轮电动车这种反常的现象是怎么造成的?

  这些年来,也不断有人呼吁,随着国内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么危险的交通工具,为什么不直接干脆取缔了它呢?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声音愈演愈烈。

  所以我认为,关于二轮电动车的未来,已经到了不得不聊一聊的地步了。

  01

  何以又爱又恨?

  二轮电动车之所以让人爱恨交加,原因可以总结为四个字。

  符合国情。

  爱它,是因为它能满足我国大部分国人的日常需求。

  即便小小的车子没有挡风玻璃,没有皮质座椅,目前最高时速也只有25km,但当你“慢悠悠”骑着你的小电驴到达公司时,开车的同事还堵在距家10公里的行车道上纹丝不动,就能领略一二它的妙处所在了。

  若此时还遇上刚从地铁中“贴身肉搏”出来的小伙伴,则更能理解什么叫作人类高质量出行工具。

  根据《2020年全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显示,平均通勤距离最长的北上广深为9.3km,骑电动自行车半小时左右到达,开车则直接翻倍。

500

  而对于风里来雨里去的外卖小哥,快递师傅以及房产中介这种经常需要,二轮电动车随开随走的特性就更能贴合他们的工作需求。

  毕竟省时、灵活,是大部分中国人对出行工具的刚需。

500

  除此之外,价格也是它走进人民群众的关键一点。

  相比于起步价好几万的汽车,入手一辆电动车只需要几千块钱,而且皮实耐用,不必过于揪心于刮蹭和碰撞,甚至保养、停车的费用也少了很多。

  对于6亿月收入只有1000元的人群而言,是又是一笔普遍能接受的、划算的买卖。

  而在特殊时刻,电动车的便利性更是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当疫情爆发后,不少地区的公共交通都被管制,对于很多没有汽车的人来说,唯一还能依赖的交通工具就是家里的电动车了。

500

  而恨它,也是因为不断更新的行业标准,导致了短暂的秩序混乱期。

  比如近年来电动车爆炸事件里面的“罪魁祸首”,就是“新国标”中倡导使用的锂电池。

500

  更准确来讲,是消费者自己改装、或原厂自带的劣质锂电池。

  这种电池在受到撞击或者穿刺后,极易起火爆炸,目前几乎所有关于电动车的着火事故,都是因它而起。

  而原先大家常用的电池,主要以铅酸电池为主。

500

  和锂电池相比,它的轻量化、能量密度高、使用寿命长都要更差,但唯独有一点——它极难爆炸

  但随着2019年4月开始实施的“新国标”,铅酸电池将成为历史,逐渐被锂电池所替代。

  这也引起了原先许多人使用的仍是铅酸电池,擅自增加电池容量,或是将体积大、容量小的铅酸电池非法改装成体积小、容量大的锂电池等情况。

  7月18日,杭州市曾发生一起两轮电动车行驶过程中突然起火燃爆事故,造成3人受伤,背后正是车主在以500元的价格把原装的铅酸电池换为锂电池的结果。

500

  那么这时有人要问了,既然这么危险,为什么车主还要将电动车带到家中来充电呢?

  其实不是他们不想在楼下充电,而是想充充不了。

  这就涉及到更为无奈的一点——国内大多数小区,还并没能给居民提供电动车充电足够的设备。

  根据《齐鲁晚报》的记者调查,在济南实地走访过11个小区之后,设置有充电桩、允许自行车棚停放双轮电动车的小区仅有5个。

  这是大多数社区的真实现状——充电桩不够用,供需完全失衡。

500

  而充电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才使得一些车主只能“铤而走险”入楼入户,甚至乱拉电线给电动车充电。

  所以在设施完善之前,“禁电令“只能算是暂时的权衡之术而已,并不能治本。

  02

  戴着镣铐起舞

  类似的情况,二轮电动车行业已经不是第一次遇到了。

  在这条路上“斗争”了22年的倪捷,是其中的见证者。

  倪捷是金华绿源电动车有限公司(下称绿源)的创始人兼董事长,中科大无线电系出身的他,从1996年开始就在家中捣鼓电动自行车,两年后,他的第一批电动自行车正式出厂。

500

  1999年,随着电机和电池的关键技术得到解决,电动车开始替代摩托车,成为人们的代步工具,行业开始迎来爆发。

  但就在这时,一纸禁令从天而降。

  2002年8月1日,北京市交管局在一则公告中,以电动自行车不易管理、电池造成污染为由,宣布停止为电动自行车办理牌照。

  时任北京市交管局副局长于春全表示,电动自行车承载效率不高,作为人口密集的超大城市,北京要把高效率的公共交通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

  禁令颁布四天后,倪捷发表了上万字的文章“电动自行车可封杀不可骂杀”,逐条反驳于春全的论断。

  文中提到,发展高效的公共交通,并不意味着非要以牺牲受到大多数人欢迎的电动自行车为代价。

500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2003年,福州市政府又发布了《关于加强电动自行车管理的通告》,要求起全市禁止销售电动自行车。

  为落实禁令,福州市政府发动工商、经贸、国税、公安等部门上百人的联合行动,全市159家电动自行车商店都遭到清查。

  当时,福州市最大规模的经销商“福州海利达”,损失最为惨重,不仅被扣走店内的电动自行车,拆除招牌、广告灯箱,营业执照正本上也被加盖了“禁售电动自行车”等字样。

  作为海利达主供货商的绿源得知消息后,立即派人到福州调查情况。

  一气之下的倪捷,采取了更为“激进”的策略。

  2003年6月25日,倪捷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联合经销商福州海利达起诉福州市工商局,要求其撤销《责令改正通知书》和《扣留财务的通知书》、承认擅自更改营业执照和强行拆除广告牌等行为违法、并进行行政赔偿。

500

  这在当时是件“稀罕事”,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数日之后,倪捷又通过博客发表“公民意见书”,对福州市禁电令的抗议。

  该案经福州市鼓楼区人民法院审理后,判定工商局加注“禁售电动自行车”行为无效,驳回其他三项。

  对于这次胜诉,倪捷后来总结除了“对事不对人”之外,还提到了更有意思的一点,“其实工商局只是配合行动,工商局工作人员自己也买电动自行车。”

500

  但好景不长,到了2014年,电动车又迎来了“灭顶之灾”。

  2014年11月1日,广州市法制办就禁售五类非机动车(电动自行车、摩托车、三轮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改装车)召开听证会。按照此前已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广州市非机动车和摩托车管理条例(草案)》,广州市拟对上述五类非机动车实行“禁售”“禁油(即禁止加油)”“禁行”“禁停”“禁坐”。

  在这次全面封杀行动面前,整个行业的厂商都坐不住了。

  听证会即将召开前的2014年10月28日,广东省电动车产业联盟、广州市电动车产业联盟,联合绿源、爱玛、台铃等生产企业及经销商,举行了300人规模的媒体见面会,对电动自行车“禁售令”提出质疑。

  在这次会上,倪捷甚至拿出了自己研究三个月写成的一份4.2万字的分析报告:《电动自行车快速发展对交通安全的影响研究白皮书》。

500

  在这份报告中,倪捷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事故统计年报》中的数据进行归纳分析,试图向市政部门和公众证明电动自行车并不像交通管理部门经常宣称的那样,制造了更多的安全事故。根据他在复杂计算后的总结,电动自行车驾驶者的万人死亡率为0.34,低于0.43的全国平均水平。

  但最终的数据结论如何,并不是行业外的人们最关心的,因为逆行、堵路、抢行,甚至乱穿马路这类乱象,的确是真实伴随电瓶车而存在的现象。

  随着越来越多人口涌入一二线城市,这些现象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多。

  而削减电动车,自然也就变成了看似最能治理这类乱象的方法。

  03

  掐死还是重生?

  那么二轮电动车真的只有死路一条吗?

  假如这样,真的有些可惜,因为这些年来,这个行业和我们想象中其实存在着一些差异。

  它不仅给能我们带来方便,还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益。

  众所周知,除了事故率高之外,电瓶车一直给人留下的都是草莽、山寨的印象。

  以至于人们一想到它,第一反应都是零部件组装厂,哪怕市占率达到接近20%的行业龙头雅迪,也只能被锁定于微笑曲线的底部,成为低端制造的代名词。

500

  现实中,中国电动车发展的确有一段时间处于以营销为主导的环境中,将大部分利润撒向广告,投入明星代言,但在激烈的价格战中,最终这些企业越来越少,而那些以技术为导向的企业最终生存了下来。

  时间拨回到1995年,那一年中国第一台轻型电动车出世,诞生于清华大学的实验室。

  当时,欧美已经进入这个领域多年,不少技术都远优于我们。

  3年后,26岁的海南小老板张崇舜,揣着做摩托车零件赚到的200万元资金,在房地产和电动车之间选择了后者,创立了新日。

500

  创立之初,他来到北京,苦苦寻求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下属的三环公司的合作,获得了一项关键的技术——直流无刷轮毂电机技术。

  这种技术能让电动车行驶时几乎没有噪声,干净,且无需维护,使用寿命长达10年以上,领先全国。

  靠着它,新日从众多电动车品牌中异军突起。

  之后他又先后通过建立业内首个“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推出了三大行业新型核心技术:“晶胶电池”、“多段式数码脉冲充电器”、“数码磁王双动力电机”,积累下来105项专利。

  其中“晶胶电池”堪称技术革命,在世界动力电池领域将三包期从12个月延长到24个月。

500

  和新日在同一时期成立的,还有如今的行业老大,雅迪。

  1992年5月,从部队退伍回乡的董经贵,应聘到江苏无锡捷达摩托车厂当驾驶员兼推销员,又干过摩托车零部件的批发以及维修生意。经过多年的积累以及对电动车市场的看好,2001与妻子共同年创办雅迪品牌。

  2004年,董经贵斥巨资从日本引进5条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大大提升了雅迪的产能。同时在研发上投入巨大的精力,进行了一系列高端升级,先后推出钻石、悠米、极光、罗曼等高端车型。

  值得一提的是,其全行业首创的石墨烯电池技术:经国家权威机构检测验证,电池循环寿命1320次,是普通电池的3倍。

500

  而以小牛、九号为代表的新一代电动车企业,则更是一上来就以智能化为核心,对焦高端市场。

  目前,小牛已进入海外49个国家和地区,为全球多家共享电动车运营商提供基于SaaS的两轮电动车智能共享业务解决方案;雅迪出口到了美国、德国等83个国家,成为全球首个突破百亿的电动车品牌;而新日则通过海外代理商出口到近10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预计三年内达到6000万美元。

  随着国内企业在高端技术上的不断完善,电动车行业正在抢下连四轮电动车都没有抢到的国外高端市场,一辆电动车甚至能卖到3、4000欧元。

500

  更不为人知的是,在电动车的产业链上,国产品牌也同样在慢慢壮大。

  比如来自苏州的八方电气,早在2014年,其自主研发的用于电踏车的五通碗力矩/速度传感器,就成为了国际上具备力矩传感器自主生产能力的少数企业之一。

  到了近年,八方电气的中置电机更是成功打入海外中高端市场,性能可以与博世、禧玛诺等国际顶尖品牌相媲美。

  随着国外企业逐渐败下阵来,甚至也开始不惜动用反倾销调查的手段来针对我们。

500

  在电池领域,随着锂电化的深入,以中科院物理所的技术支持为依托的星恒电源也正在完成对欧美的“弯道超车”。

  过去三年,星恒连续三年在轻型车锂电池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一,市场占比达到了三分之一。2018年在欧洲市场市占率超25%,仅次于博世,是行业里绝对的独角兽。

  他们针对电动两轮车涉水、浸水、颠簸的情况多的情况,在行业中率先推出了IPX7级防水的锂电池、防摔防震的高强度PC+ABS电池塑壳、高于国标要求的V0级阻燃外壳,都成为了行业学习的创新技术。

  同时,其锂电池的电芯甚至采用的是汽车级电芯,这对于其他国家的电动车企业可以说是降维打击。

500

  从整体销量来说,近几年的二轮电动车也只升不降,每年至少都有上亿级别的销量。

  而被大力扶持的新能源汽车,我查了一下。

  根据中汽协数据,2020年12月份,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24.8万辆,同比增长49.5%;1月-12月,累计销量136.7万辆,同比增长10.9%。

  一年也就能卖出100多万辆。

  可以说无论从内从外,这些年的二轮电动车其实在不断蜕变,比我们想得要更出色,假如再通过耐心的引导,这个行业也许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盘活二轮电动车,恰恰就是盘活中国经济,在这一点上,和中国产业升级和出海的目标不但不冲突,反而越来越接近。

  尾声

  去年6月份,为了激发疫情之后的经济活力,国家提出了放开地摊经济发展的政策。

  在这种背景之下,地摊经济火了,而随之而来的“地摊神车”,也跟着火了。

  拿五菱的售货车来说,售价为5万元左右,2小时内就被抢购一空,一天的接单量超过了几百台。

  这也间接说明了,贴近老百姓最日常温饱的,才是最受人民群众欢迎的。

500

  而电动二轮车,同样是广大老百姓们,赖以为生的饭碗。

  更生活化的三线及以下城市、乃至乡镇村里,上班、拉货、走亲访友,它弥补了更多地区不够发达的公共交通网络,成为了人们出行、谋生的首选。

  没有电动自行车,如今产业规模高达8700亿元的快递行业,根本发展不起来

  没有电动自行车,如今规模为6536亿元、高达发达的外卖行业,也根本发展不起来。

  可见,它不仅仅是一个出行工具,而是承载着广大人民生存需求的基本要素。

  所以当下,尽管关于它的问题很多,但除了治理,也需要尽快完善电动自行车的售卖、管控,要求驾照、牌照,完善充电桩等配套,等等……

  因地制宜进行管理,这才能真的杜绝乱象,得到最符合各方需求、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小小的车子发挥出它最大的作用。

  当电动车在城市中川流不息时,也象征着万家灯火,有人奔赴,有人守护。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