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古史是以西周为中心编写的

中国上古史纪年非常不明确,明确纪年是从西周时共和开始的,《史纪》中只有《鲁世家》中记载了从伯禽之后历代鲁侯的大致关系和在位时间,一些重要诸侯国连共和以前的世系表都无法记载。而上古史就更不明确了。只有夏、商的君主世系是明确的。现在经过殷墟发掘和研究,我们已经知道从甲骨文来看,商王先祖帝喾、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振的世系是不确切的。《史记·殷本纪》中的先公,从契开始,接下来就是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振、微、报丁、报乙、报丙、主壬、主癸。王亥即振,《山海经》《天问》《竹书纪年》都有记载王亥的故事。上甲即微,《竹书纪年》作“上甲微”,而之后的报乙、报丙、报丁三代,与文献记载相反。不过商王世系虽然稍有错误,但基本是可信的。而殷墟里甲骨文证实商人最重要的祖先是王亥和上甲微等人,文献记载的王亥以前的商人祖先与甲骨文记载不相印证的部分应该是周人编撰的。

但殷墟所显示的商王朝历史和以前正史所记载的还是一些不同。而且,殷墟甲骨文似乎没有提到夏朝的存在,更不用提夏后氏的世系表了,却提到周方(国)。最值得注意的是商人最后都是自称商,并不是自称殷。从甲骨文可以知道商人称周人为周,并没有“修改”周的国名。周人能改商的名字,那也能改夏的名字。很可能夏并不是这个王朝的自称,而是周人对其的称谓。有一种说法,夏的本义是大,可供参考和研究。殷墟甲骨文中记载,周人原本只是西北地区一个小国。有人认为其主要职责是为商朝提供人牲,因此“周”字有“用人口祭祀”的意思。基本上可以肯定,直到周武王伐商成功时,周朝的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商朝,这从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和文字上就可以看出。

实际上,上古史是由西周的统治者编写,不是完整、正确的历史记载,是为了证明周是天命所归。《史纪殷本纪》记载商朝的先祖契是帝喾次妃所生,而《史记周本纪》又记载周朝的先祖后稷是帝喾元妃所生,似乎两人还是兄弟呢。虽然是司马迁所写,但应该是沿袭周人的说法。而周人承认自己是夏禹部下或后人,而契正是大禹手下。这一切均是宣传周人的正统性。实际上后稷与契不可能见过面,也不是什么兄弟,也不一定在同一时代。

西周统治者与夏朝统治者(夏后氏)应该有一些关系,《国语》中就记载周人的祖先叫“后稷”,又说周人“以服事虞夏”,而“后”是夏后氏最高统治者,说明周人祖先至少是向夏朝称臣,甚至可能是夏后氏的一支。但现在我们能看到的知道的夏后氏诸王中并没有后稷,可能这是周人后来追尊的,也可能后稷是不被广泛承认的夏后氏诸王之一,就象后羿那样,曾经夺取夏后氏政权,自立为后,夏后氏自然不承认,也没有被后人广泛承认。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在甲骨文中发现禹的记载。但在西周早期的青铜器铭文中找到大禹治水的记载。周人所用的历法也称为夏历。可能是夏人使用过的。

周人说后稷的儿子不窋失去官职(及夏之衰,弃稷弗务)离开夏后氏(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翟之间)。实际上可能是在权力斗争中失败,向西逃跑。后来,商人的势力强大了,夏后氏势力衰落下去,周人又向商人称臣纳贡。从甲骨文来看,夏如果存在(即郭沫若所说的土方),夏商之间应该是敌对的,也应该在很大一段时间是并列的。

但西周的统治者出于自己的政治需要,把夏商周扯在一起。经过周人系统编纂的历史称周人的祖先和商人的祖先应该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且均与夏人有密切的关系。

周人曾说"唯殷先人,有典有册",可见,早期周人的文字不成熟,也没有系统记载的历史资料,对商朝甚至是自身起源的认知,都是极其有限的。当然商王朝的典册我们是看不到了,甲骨文只是占卜的纪录,而不是商朝正式的史书。那些史书可能一部分被周人销毁(有人认为司马迁撰写史记时可能还可以看到商人祭祀的材料,但司马迁已经不能完全理解其含义了),一部分自然腐朽消失(中国北方商周时期气温远高于现在,当时记录可能是用竹,而不是象两河流域古人楔形文字用的不易变化的泥版)。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