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光剑影!

执笔/刀剑笑、斩魄刀&叨叨姐

“世界正处在深渊的边缘,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与分裂。”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措辞严厉的这番话揭开了最新一届联大一般性辩论的序幕,也预示着本届联大会场即将上演明枪暗箭、刀光剑影。

美国,依然被广泛认为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

拜登首次亲临现场,他面临的是对他满腹质疑的听众。

一方面是否在联大继续对华挑衅施压,早已引起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另一方面,美英澳达成的“AUKUS”协议惹恼了法国和整个欧洲,拜登急于向盟友澄清立场,但是法国和欧盟会买账吗?

还有伊朗。

这是新任总统莱希首次在联合国大会发言。在伊核谈判停滞数月之后,这位总统会如之前预测那样对美示强,还是会释放重启伊核谈判的积极信号?

美国,美国,还是美国。

如你所见,美国挑起了这一系列纷争。

古特雷斯说,疫情之下,“我们看到的不是人们的谦卑,而是傲慢,人们没有因此不得不团结,相反我们正走向毁灭的‘死胡同’”。

这位联合国秘书长没有挑明,但明眼人都清楚,傲慢以及把世界推向死胡同的,到底是谁?

01

一般性辩论还没开始,国际舆论就已聚焦中美是否会在联大上演“交锋”。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上周末接受采访,更是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这种担忧。

500

古特雷斯主要表达了两层意思。

一是恳请两个世界大国修补当下“完全失调”的关系,否则两国间的问题可能影响全球局势。

二是警告。

在“遗憾的是,我们今天只看到了对抗”的基础上,古特雷斯强调,“我们需要不惜一切代价避免冷战”,因为“这场冷战将不同于过去,而且可能会更加危险、更加难以控制”。

或许因为事前对于“交锋”“对决”的预期太多,中美两国领导人在联大发言后,不少媒体都用上了“温和”一词。

两国领导人都没点对方国家的名字,尤其拜登声称不寻求与中国进行“新冷战”,被不少美媒认为明显降低了中美之间的火药味。有分析甚至说,这表明两国领导人9月10日通话后,两国关系有所缓解。

但就连不少外媒都注意到,在所谓“语气稍缓”的遮掩下,拜登讲话中依然透着对中国的咄咄逼人。

500

一方面,他仍然试图挑动和强化所谓“民主与专制之争”的意识形态论战,不仅明显批评“世界上的威权主义正试图宣告民主时代的结束”,还在谈到妇女权利时直接点了“新疆”。

另一方面,拜登讲话还被认为对华释放了“合作讯息”,但这反而让人更看清了华盛顿虚伪的一面。

拜登声称,美国准备与任何愿意寻求和平解决共同挑战的国家合作,“因为我们如果不齐心协力应对诸如新冠疫情、气候变化之类的紧迫威胁,或核扩散等持久威胁,我们都会承受失败的后果”。

但新加坡联合早报立即点明,美国仍试图加剧在抗疫和疫苗领域与中国的“竞赛”。

500

就在当地时间22日,拜登将召开“全球抗疫峰会”。

美国显然想通过召集这样一场会议,展示自己在抗疫方面的“领导”形象,但抗疫表现不佳以及将抗疫政治化等,早已让它试图自我营造的形象破碎不堪。

一位美国问题学者指出,美国的外交特点一向是言行不一。

拜登在联合国舞台上说不搞“新冷战”,一方面暴露了华盛顿的虚伪,另一方面也表明美国政治精英是一群懒于反思和纠正错误的群体。他们依旧深陷在“美国优越论”“美国主导国际秩序”,而其他国家必须顺从美国的那套过时和不切合实际的思维。

另外,拜登在联大这个场合提不搞“新冷战”,是想借助美国主导的国际舆论塑造一种假象,即无论中美还是中俄之间的纷争,发起方和制造方都是对方,而非美国。

相比美国这番表面“温和”实则虚伪的发言,中方的讲话则被认为“沉着克制”,围绕战胜疫情、复苏经济、践行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理念以及完善全球治理四大主题,向联合国大会阐述中方立场。

通过看中美领导人的演讲以及以往两国言行的对比,究竟谁是世界和平推动者、国际发展维护者,而谁又是破坏者,可谓高下立判。

02

法国对美国的怒火显然没有平息。

拜登星期二发表联大演讲时,法国仅派了一名普通的外交官出席。用法国媒体的话说,这简直“少得不能再少了”。

有专家告诉法新社,一般来说,美国总统在联合国的演讲通常会有许多领导人亲自到现场聆听。“只有一个人来听美国总统的演讲,这不太正常。”

法国总统马克龙甚至“出人意料”地缺席了联合国大会。

500

虽然爱丽舍宫称马克龙的缺席与“潜艇事件”无关,但时机上的巧合难免让人浮想联翩。

要知道,作为联合国“五常”之一的法国,其总统上一次缺席联大还是在2005年。当时,接近73岁的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因健康原因无法进行长途旅行。

更微妙的是,就在联大开幕当天,马克龙与印度总理莫迪通了电话。在通话中,马克龙重申两国在一个开放和包容的印太地区展开合作的意愿。

500

爱丽舍宫星期二发布的声明中还提到,法印两国的联合行动旨在促进“地区稳定和法治,同时排除任何形式的霸权”。

有学者认为,这指向美国的意味很明显。

法国外交部长勒德里昂表达愤怒的方式更加直接。

20日,被马克龙指派参加此次联大的勒德里昂在纽约举行记者会。他指责美英澳有关核潜艇的协议“刺伤了法国”,并炮轰美国“背叛”盟友。

500

勒德里昂直斥美方做法是“野蛮行径”,称法美关系正经历“信任危机”。他还强调,美方需就三件事作出解释:毁人合同,破坏信任,印太战略排除法国。

外界原本期待,勒德里昂会在联大间隙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举行会晤,但勒德里昂对此予以了否认。

法国对华盛顿的不满得到欧盟的“力挺”。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告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法国的遭遇“不可接受”,“我们想弄明白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此外,欧盟外交官称,冯德莱恩主席已要求将有关美国-欧盟贸易和技术委员会准备工作的讨论从星期三的议程中删除。

500

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谴责美国“缺乏忠诚”。他表示,拜登上任后声称“美国回来了”,但“美国回来了吗?美国是回到了美国,还是其他地方?我们不清楚。”

德国欧洲事务部长罗斯则警告美国,信任一旦失去很难重建。他称:“我们都需要坐下来谈一谈;必须重建失去的信任--这显然不容易。但我们希望做出建设性贡献。”

面对法国和欧盟的双重压力,美国打算怎么办?

据一位美国高级官员星期一透露,拜登“焦急地”等待与马克龙会谈。

白宫新闻秘书普萨基星期二表示,拜登将很快与马克龙通电话。法新社也援引一位总统外事顾问表示,美法最高领导人之间的电话会谈定于本周末之前进行。

一位熟悉欧洲事务的专家告诉补壹刀,英法以及英欧关系接下来如何发展,要看拜登如何表态。

如果说,接下来拜登明确表示会给予法国实质性补偿,比方说提出新的将法国纳入其中的倡议,或者在所谓印太战略中给予法国某种位置,那么这件事可能闹一阵就过去了。

但倘若拜登的表态模棱两可,无法让法国满意,那么接下来法国可能采取以下行动:

第一,中止现有的一些法美合作,或者给合作制造麻烦;

第二,通过欧盟、北约等机制搞事,将法美矛盾扩大成更多欧洲国家对美国的不信任。

比如,在气候问题上,欧盟之前表态要与美国合作,现在是不是还会如此,就说不好了;

再比如,法国左翼不是呼吁退出北约吗?虽然一时半会不至于,但是法国之前就退出过北约军事指挥机构,这次也可能会效仿。

甚至,如果华盛顿不让法国满意,法国可以搞灵活外交,找俄罗斯、中国进一步刺激美国。

即便上述举措不算是实质性的,象征意味也还是很大的。届时,美法、美欧关系都将受到重创。

03

在联合国大会的一般性辩论环节,华盛顿成为伊朗炮轰的主要对象。

这是莱希8月初就任伊朗总统后第一次在联合国发表公开讲话。

在事先录制好的讲话中,莱希列出了美国的“三宗罪”。

500

他首先谴责了美国的“非法制裁”。

至今仍在美国制裁名单上的莱希表示,“制裁是美国针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新战争方式。”尤其是,新冠疫情大流行时期,美国对伊朗实施的医药禁运,犯下“危害人类罪”。

他还认为,美国对中东的动荡负有责任。

他举了叙利亚和伊拉克的例子称,美国在这两个国家的军事存在是“建立民主和国家意志的最大障碍”,因此,需要“制止外来者的占领和侵略”。

这个入侵的“外来者”是谁?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最后,莱希谈到了各方都很关注的伊核问题。

他指责,是美国“违反了协议”“退出了协议”“还施加了更多制裁”。但他同时释放出愿意继续谈判的信号:“伊朗会考虑以解除所有压迫性制裁为最终结果的有益会谈”。

500

就在莱希发表这番强烈谴责华盛顿讲话的同时,他的外交部长侯赛因·阿米尔-阿卜杜拉希扬正在联合国会议现场,被期待可能展开幕后外交,与有关各方探讨重启伊核协议的可能性。

不过,最新消息是,欧盟外交政策负责人博雷尔宣布,英国、中国、法国、德国和俄罗斯的外交部长不会在本次联合国年度大会期间与伊朗举行会谈。

显然,伊核协议的重启之路仍然面临诸多困难。

就伊核协议本身,美国和伊朗的立场差距就不小。

伊朗认为,美国应该取消对伊的所有制裁。美国则坚持,伊朗得先放弃核项目,以此作为取消制裁的条件。

值得关注的是,9月14日,伊朗外交部进行了一项很关键的人事调整。

巴盖里·卡尼被任命为负责政治事务的外交部副部长,接替此前负责伊核谈判的副部长阿巴斯·阿拉格希。

500

如果莱希政府也和之前的鲁哈尼政府一样,将有关伊核问题的工作交由外交部,而非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的话,多年来一直是伊核协议坚定反对者的巴盖里·卡尼将成为新的伊核问题首席谈判代表。

即使巴盖里·卡尼不主导伊核谈判,他也很可能推动德黑兰在美国解除对伊制裁方面采取更坚定的立场。

其实,更加难以解决的问题在伊核问题之外。

在意识形态斗争和地缘政治对抗领域,美国和伊朗有着相当严重的结构性矛盾。

500

在伊朗方面,反美、反西方、反以色列作为伊斯兰革命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伊朗伊斯兰政权的政治合法性。

在美国方面,美国在政治上长期寻求颠覆伊朗伊斯兰政权,在经济上长期制裁导致伊朗经济深陷困境,在军事上不断威慑使伊朗的不安全感不断加剧。这些,都是伊朗长期奉行反美主义的根源所在。

尤其是如今的拜登政府和莱希政府处于“有限缓和&强硬”的不合拍时期,再加上以色列千方百计阻挠美伊重返伊核协议,伊核谈判虽然因一些乐观因素不至于走向全面崩盘,但前景不容乐观。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