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打黄百韬兵团,为什么会出现淮海战役中最高的伤亡数字?

500

三大战役中淮海战役被一些人诟病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如果单从数字上来看,确实是这样。整个淮海战役国军伤亡12万人,解放军这边的伤亡达到了10万人左右。相比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淮海战役的伤亡确实是比较高的。

而淮海战役中超过一半的伤亡都出现在歼灭黄百韬兵团的阶段,也就是淮海战役的第一阶段。按照战后统计的数据,国军和解放军的战损比达到了1:2.5,这是一个极高的战损比。要知道,就是号称国军抗战时期精锐尽出、伤亡最为惨重的淞沪会战期间,国军与日军的战损比也才只有1:3。也就是说,黄百韬兵团打出了淞沪会战的战斗力。

当然,这是由许多原因导致的结果。从黄百韬兵团的情况来说,虽然整个兵团五个军,其中63军还没来得及开拔,就被华野就地包围消灭了,在渡过运河的时候,25军和100军又被打掉了一半,但到被包围在碾庄的时候,黄百韬兵团仍然有一个完整的64军,加上25军和100军的大半兵力,以及战斗力较弱的44军,兵力仍然是不少的。

要知道,自解放战争开始以来,虽然之前已经出现过豫东战役一次性消灭国军十万人左右的战绩,但一次性消灭一个完整的兵团,之前还没有过。辽沈战役虽然打掉了廖耀湘兵团,但廖兵团多次延误战机,又被包围在下场谷地,地形十分不利,所以廖兵团刚一开始就被打乱了,完全失去了指挥体系,以一种非常戏剧化的方式全军覆没了。

500

黄百韬兵团则不同。虽然撤退到碾庄的时候,已经只有一个完整的军,但因为有之前李弥驻守这里时修筑好的堡垒工事,黄百韬兵团进驻之后迅速占据了这些工事,这对缺乏重武器的华野来说,等于黄百韬兵团处于有利地形,加上撤退时自身携带的武器弹药充足,所以黄百韬兵团的抵抗相当顽强,给华野的围歼部队造成了极大伤亡。

围歼黄百韬兵团时,另一个对华野十分不利的地方在于,整个华野此时全部兵力实际上只有大约40万人上下,但却要同时分在几条战线上作战。首先是用三个纵队包围了63军,其他部队开始追击和围堵黄百韬兵团主力,黄百韬兵团被围住之后,兵力紧张,只好将继续消灭63军残部的任务交给一纵,其余部队转向包围黄百韬兵团主力。

黄百韬兵团之所以能够顽强坚守17天,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在得知黄百韬兵团被包围的消息之后,常公下了死命令,要求徐州杜聿明务必击破华野包围圈,解救黄百韬兵团。杜聿明虽然考虑过置黄百韬兵团于不顾、转而追击中野的方案,但最终还是采取了安全稳妥的方案,也就是让邱清泉兵团和李弥兵团并肩东进,稳扎稳打地增援。外面的援兵一直在增援,这自然也有利于坚定黄百韬兵团坚守下去的信心。

也就是说,华野这点兵力一度分散到了三个地方,一部分围歼63军,一部分包围黄百韬兵团,还要用一部分兵力去阻击邱清泉和李弥两个兵团的增援。这实际上等于粟裕用四十万人同时要对付国军华东战场的三个主力兵团,兵力也没有多大优势,武器装备又不如国军,其费力程度自然可想而知,伤亡比较大也算是情有可原。

500

黄百韬兵团原本下辖五个军,此时虽然被消灭了一个军,仍然还有四个军,其中包括一个完整的64军,邱清泉兵团下辖四个军,其中的第五军号称国军五大主力之一,此时全军共计近五万人,全兵团超过十万人,李弥兵团两个军,也有六七万人,仅仅邱清泉和李弥两个兵团此时的兵力就有约二十万人,加上黄百韬兵团的残部,共计超过25万人。粟裕手里能用的部队只有不到四十万人,当然非常费劲。

即使已经如此吃力,粟裕仍然胆大包天,想直接把围歼黄百韬兵团的作战目标变成围点打援,一边围攻黄百韬兵团,一边派部队迂回到邱清泉和李弥兵团后方去,切断两个兵团与徐州之间的联系,也就是把被吸引过来的邱清泉和李弥两个兵团跟黄百韬兵团一锅烩了。恰好邱清泉也奉命派74军迂回攻击大许家,双方在潘塘镇一场混战,粟裕以为自己的意图已经暴露,下令部队后撤,这才转而全力攻击黄百韬兵团。

兵法云,十则围之,倍则攻之。以华野此时的兵力,同时对付三十万人的三个主力兵团,已经十分费力,而且还要在敌人运动中去寻找和捕捉消灭敌人的机会,敌情始终在不断变化,最后还能成功完成消灭黄百韬兵团的任务,已经是难能可贵。粟裕中途一度变更决心,企图把口袋做得更大,虽然没有成功,但从这时双方的实力对比而言,已经足以令人刮目相看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