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成绩决定人生 看过新加坡教育你就不会说高考残酷

不久前,新加坡教育部宣布将对现行的中小学教育体系做出调整,提出了“为了人生而学习”,“让我们的学生为了考试成绩之外的事情做好准备”,国内也有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

500

https://www.moe.gov.sg/news/press-releases/-learn-for-life---preparing-our-students-to-excel-beyond-exam-results

很多80后、90后看到这条消息,也许会油然而生一种强烈的既视感:一贯以严格的精英教育体系而著称的新加坡,终于也要开始给孩子们“减负”了?

让我们来看看这次调整的具体举措则有哪些:

1. 减少小学和中学阶段的校内评估(school-based

assessment)。从2019年开始,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所有考试将被取消,而这两年的评估也将不再计入学生后续的整体分数和评级。原本依据成绩向一二年级小学生颁发的助学金(EMB)和进步奖(GPA),其标准也调整为“鼓励积极的学习态度,如勤奋,好奇心,合作精神和参与日常课程和学习活动的热情”。

2. 将小学三年级、五年级,和中学的一年级和三年级作为过渡年(transition

year,至于为什么是这几个年级,这跟新加坡的教育分流体系和考试制度有关,后面会有进一步的说明,笔者注),让学生对于接下来的新科目和更严格的要求有所准备,为此,新加坡教育部将从2019年起取消这些年级的年中考试(MYE)。取消年中考试后空出的约三周时间,将引入参与式教学法(engaging
pedagogies),以帮助学生们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3. 从小学三年级往上,每门科目的最终成绩等级,除了年中年末两次考试成绩之外,额外再增加不超过一项加权评估指标。加权指标的具体内容可以包括随堂测验、宣讲、小组项目等。

4. 每个学生每学期末的“综合发展报告”(Holistic Development Profile,简称HDP)中的学习成绩等级将被四舍五入取整,并且不再包含个人成绩的班级和学校排名。

这些调整的目的,按照新加坡教育部的官方说法,是为了“让学生减少对分数的过度关注”和“与同伴之间的过多比较”,从而“更加专注于自己的学习进度”以“增进在21世纪的竞争力”。

这样一看,嗯,“减负变加负”,好像也很有既视感。

如果说这世界上还有比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孩子们更苦更累,考试升学压力更大的同龄人,那非新加坡的中小学生们莫属。新加坡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近视率在过去10年里一直维持在65%以上,而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近视率则维持在28%,和新加坡学生的PISA(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成绩一起在全世界名列前茅。

而对此难辞其咎的,正是已经在新加坡行之数十年,在精英教育、优胜劣汰的思想指导下形成的一整套严格到近乎残酷的分流选拔教育制度。

500

1新加坡的分流教育制度

新加坡的教育分流体制,并不像一些人通常所理解的学校作为主体,出于提高教学效率方面的考虑而把学生分成快慢班那样简单,而是一种自上而下被推行的政府行为,甚至于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在新加坡,一名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这三个教育阶段的每一个阶段之中,除了会被按照学习能力和学习科目进行校内分流之外,还有可能被进行校际分流,而且这两类分流都是制度性的,旨在从基础教育阶段,就把学生分层别类,导入不同的学校和教育轨道,以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为学生在日后进入不同的职业和社会阶层奠定基础。这在全世界堪称绝无仅有。

GEP——三年级小学生的“高考”

新加坡的小学为六年制,在小学三年级临近结束时,新加坡的小学生们就会收到新加坡教育部的GEP考试通知。GEP意为“天才教育计划”(gifted
education
program,GEP),旨在寻找和发掘在智力与学习能力方面较为突出的孩子,并发挥他们的优势,满足其学习方面的渴求,从而达到为新加坡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精尖人才的目的。

GEP考试分两轮进行,第一轮考试(Screening

Exercise)在本学校进行,考试科目为英文和数学,范围是小学一至三年级教学大纲所列内容,总成绩10%的考生进入第二轮选拔。第二轮考试(Selection
Exercise)在全岛几所指定学校进行(都是实力雄厚,声名在外的名校,诸如英华小学Anglo-Chinese Primary
School,公教小学 Catholic High Primary School,南洋小学 Nanyang Primary
School等,也只有这几所学校开办有GEP班)。考试科目为英文、数学加综合能力测试,第一天进行英文+综合能力I测试;第二天是数学+综合能力II测试,最终会有500名左右的学生通过第二轮入选GEP,通过率大约仅为全体考生的1%,在小学四年级开学时,进入指定学校的GEP班学习。

500

GEP第一轮考试通过,进入第二轮选拔的通知。

GEP第二轮考试堪称是新加坡最神秘的考试,由教育部人员亲自监考,全部答题纸由计算机批改,而试卷会在考试后马上销毁,以避免真题流出。许多几十年教龄的资深高级教师,也无缘得见GEP第二轮考试的试卷。据说,GEP第二轮的英语测试词汇范围相当于新加坡小六毕业的水平,数学测试也会显著超出小学三年级的课纲。而综合测试基本可以视为IQ测验,其中综合能力I侧重语言文字类,综合能力II侧重数字和图形类。

GEP考试虽然神秘,但对备考GEP的家长和孩子们来说,仍不外乎补习、刷题、押题这三大法宝,和其他考试的备考并无二致。虽然通过率决定了GEP注定是为极少数人准备的培养计划,但只要被选上就意味着被视作天才儿童,得到最优秀教育资源的栽培;而即使没有通过第二轮选拔,良好的第一轮测试成绩也可以在今后申请名牌中学时成为加分项。所以很多新加坡的家长尤其是华人家长们,仍然对GEP考试趋之若鹜,彷佛不参加就吃了亏一样。当然,从大多数新加坡学生们之后要面对的一系列分流考验来看,又很难说这些家长们是错的。

 

500

每年GEP考试时,考场门口都会被陪考家长们堵得水泄不通,和国内的高考有得一拼。

 

500

新加坡有十余家教育中心提供GEP教育计划预备课程,每个月的学费多在300元甚至1000元以上(1新元约合人民币5元)。而神出鬼没于网络和街头巷尾的“命题人员”“流出真题”更是不计其数。花如此大的价钱参加补习,除了为了适应考试本身的题目和考察模式,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消除孩子(还有家长)面对考试的焦虑。

GEP考试作为分流渠道本身虽然狭窄,但对于大多数未能被选中的新加坡学生来说,仍然是对新加坡整个分流教育体系的一次演习。从此以后,各种各样的分流考试将如影随形,直到学生生涯结束,每个人都会不断地被分等归类,而童年也不再意味着无忧无虑得快乐时光,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与比拼。

从EM到学科分班制——小学四年级开始的正式分流

新加坡从1979年开始对小学四年级以上的学生进行分流,从1991年起,至今仍影响深远的EM分流制度开始实行(E代表英语,M

代表母语),根据小四学年末的分流考试(数学、母语、科学三科)成绩,学生们被分别纳入EM1(20%)、EM2(70%)、EM3(10%)三个层次,其中EM1
及EM2 的学生在小五、小六年级将会修读较高难度的母语、英语、数学及科学等课程,而EM3 程度的学生只安排学习程度较为简单的课程。

之后的小五学年末,全年级的学生每年还会再进行一次分班,每次分班都完全按照分数从第一班排到最后一班,前面的班会教得更快,更深入;后面的班则会放慢速度,调整进度来适应大多数的学生。尖子生会自然而然地开始抱团,差生们也很容易互相影响。总体上来说,进入EM3分流的学生,会被普遍被认为没有前途,学生自己也很容易陷入自卑和悲观之中。

2004年,EM1和EM2融合,而EM制度则于2008年最终被小五、小六学年的学科分班制度所取代,但各个科目仍然存在着快慢班之分,而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这还只是一系列优胜劣汰、不进则退,考试成绩决定一切的分流考验的开头。

500

小学三年级GEP考试和小四学年的分流考试,使得小学三年级成为一个极为关键和敏感的时期,也是新加坡此次将小学三年级作为制度调整要点之一的原因。

PSLE——决定人生轨迹的小升初

在新加坡全国统一组织的小六离校考试(Primary
School Leaving
Exam,PSLE)中,新加坡学生们将迎来他们学业生涯中的第二次大分流,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次分流将会决定他们的人生轨迹。经过PSLE,学生们会被根据成绩高低依次被分流到四大去向。

1. 大约10%
的优等生进入特选中学(Special Assistance Plan
School,大都是历史悠久,资历深厚的名校)接受初高中四年一贯制的特别课程教育(Integrated
Program),准备参加新加坡-剑桥高级水准会考(GCE A-Level,相当于新加坡的高考)直升大学;

2. 接下来50% 学生进入特选中学接受四年制的快捷课程教育(Express Stream),以继续升学为目标。

3. 再接下来20% 左右的学生进入政府指定的邻里中学(通常是所在社区附近的学校)接受普学术课程教育(Normal Academic Stream),至少在名义上仍然以升学为主要目标。

4. 通过了PSLE的最末10%~20%左右的学生在邻里中学接受普通技术课程教育(Normal Technical Stream),从名字也可以看得出来,这部分学生将以上技校参加就业为主。

普通学术和普通技术也常常被统称为普通源流(Normal Stream)

500

此外,还有为因先天性智力缺陷或心理问题通不过PSLE的孩子们安排的Northlight-type School,相当于特殊教育学校。

升学/就业——初高中阶段再三的抉择

快捷课程(Express Stream)、普通学术(Normal Academic)和普通技术(Normal Technical)这三类学生,类似于我们的普通初中生,要想升入大学,还有中考、高考这两大关要过,在这一过程中,分流仍无处不在。

初二时,学生们迎来第三次针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分流;修完中四课程后,学生又要面临第四次筛选与分流,Express
Stream的学生将参加新加坡-剑桥普通水准会考(GCE
O-Level,相当于新加坡的中考),成绩好的升入高中,准备经过两年制的学习后通过GCE
A-Level考试升入大学(新加坡的高中称为Junior
College,几乎就是纯粹的高考补习班),成绩稍差的则进入理工学院(Polytechnic,相当于大专,发放的文凭证书为diploma而非大学的degree),为升学就业做两手准备。由于新加坡高中的学习及升学压力很大,而且在高中第一年成绩不好,或是没有通过GCE
A-Level考试,仍然会被分流到理工学院,因此,每年也都有GCE O-Level够上高中而选择就读理工学院的人。

理工学院的学生,既可以在毕业后直接就业,也可以继续努力考大学,但是并不容易,每年只有约前5%的理工学院学生可以升入本地大学(新加坡版的专升本)。

Normal
Academic和Normal Technical的学生,在中四结束时将参加新加坡-剑桥初级水准会考(GCE N-Level,难度低于GCE
O-Level考试),通过者升上“中五”(称为Extra Year),经过一年的文化课强化学习后再参加GCE
O-Level考试,争取升上高中或理工学院的机会。如果N-Level的成绩不理想,就只能去上技术教育学院(Institute of
Technical Education,相当于中专、技校),准备就业了。一般来说,Normal
Academic的学生有70%以上都能通过N-Level考试升上“中五”,而Normal
Technical的学生大部分都会进入技术学校(技术学校的学生之后也有再通过考试进入理工学院的机会)。

500

据统计,在新加坡每年约有25% 的学生进入高中,为上大学做准备,39% 的学生进入理工学院, 21% 学生进入技术教育学院,另约有15% 的学生出国学习或做其他选择。

可以看出,新加坡教育虽然奉行精英主义的理念,但分流教育制度本身并不等于精英教育,分流教育制度一方面旨在令不同水平层次的教育对象接受与其自身相适应的基础教育,提高基础教育的效率;另一方面则作为真正精英教育的辅助体系,为后者筛选出有资格接受精英教育的对象。

2分流教育制度如何形成?

新加坡之所以能够形成现行的分流教育制度,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来自现实环境的逼迫。蕞尔小岛的新加坡,自然资源本就极其匮乏,在1965年独立时的地缘政治形势更是险恶,除了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相对周边国家地区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较高的国民教育水平之外,几乎可以说是一无所有。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培育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附加值产业,抓住二战后国际产业格局大变动的历史机遇,而这一切离开了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都将无从谈起,这就使得从客观上,新加坡有着大力投资教育,培养优质人才的迫切需求。

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华人社会重视子女教育,认可并推崇通过读书途径出人头地的传统。

最后,分流制度的形成,还有赖于国家领导人的眼光、价值导向和执行。新加坡的国父李光耀是一位典型的精英主义者和秉持社会达尔文主义理念的人物。分流教育制度也正是因为有了李光耀及人民行动党政府的强大的组织力和执行力,才得以成为在新加坡国内自上而下推广开来的基本教育体制。


3分流教育制度的现实困境

新加坡自上世纪70年代实行分流教育制度以来,辍学率明显下降,更多的国民完成了小学和中学教育,国民整体素质提升明显。但作为一个明显侧重于效率的制度,这就意味着无论它怎样标榜本身的“机会平等”,都势必会在“公平性”上难以周全,而这也正是分流制度近年来不断引发争议和进行调整的根源所在。

从理论上来说,新加坡的这套教育分流制度为每一轮分流考验中的失利者都留下了逆袭的可能。然而现实生活往往远比制度设计本身更加残酷,我们不妨来看看一位过来人,知乎用户“荞颜观色”的亲身经历

我的小学是一个烂学校,可我长期在最好的班,PSLE虽然是全校第五,但是,还是去不了有提供直通车Intergrated

Programe的学校。直通车学校是全新加坡最好的学校才提供的课程,学生不需要考中考,直接高考。这就是普通学校和名牌小学的差距。这算是某种屌丝的逆袭吧,在一个N流小学上去了一个很不错的中学。全校就2个人进去了,里面的人都是各大名牌小学进来的,开学一见面就有说有笑的。而我,谁也不认识。

我小学的人绝大部分跑去了普通学术,或者普通技术。而平常人走的是快捷班,初中4年制的。普通学术比快捷用多一年准备中考。大部分普通源流的学生,都进了技校(ITE),好一点的去了理工学院(polytechnic)。他们绝大部分根本进不去高中。因为他们学校的课程就不是为了他们上高中做准备的。里面的老师也完全不会鼓励你去努力考高中,完全是那种要努力考理工,别做高中梦了。进去普通学术的人仅仅是因为六年级没考好,基本就和高中无缘了。这是多么的残酷啊!

我进了快捷源流的一个很不错的中学。传统中考强校,连续3年的状元都是我们学校出的。中一进了这个学校,这里也有2个特殊的班级,就是小学在GEP,或者PLSE考得特别好的学生才能进去。所有的比赛,竞赛,交换机会,出国机会,都是优先从这两个班上选。中一中二的时候,我根本不知道原来我们学校竞赛那么多,每次早上颁奖的时候,才恍然大悟,怪不得XXX那么忙原来在参加ABC比赛啊。这些比赛机会,普通班根本拿不到,也不知道。

中三选科,又是一个分流。好的学生会比差的学生多拿1到2个科目。我们学校最少要拿7到9个科目,有的大神甚至10个,算上高级母语11个。其他没那么好的学校,最多只有6-9个科目。学生和学校的差异,注定各自不同的选择。有一些科目,差的学校根本不提供选择。学生必须去其他学校上课。例如音乐,戏剧,高级母语……有个学校根本不提供3个纯科学(数理化),因为有能力的学生太少,根本开不了班。

一个好的中学和一个不好的中学差距多大?差距就是好的学校的平均分比差的学校的年级第一还要高。我一个朋友,是他全校唯一一个进去高中的孩子,而且还是直招的,而我的学校,超过百分之98%有资格进去高中。

学校的差异,选择的差异,学校资源的差异,老师的差异,各种差异把不同源流的学生越拉越开。中学教育鄙视链:

直通车IP >> 名校Express Stream >> 普通学校Express Stream >> 普通学校NA >> 普通学校NT > Northlight 

技校ITE是鄙视链的底端,常常被调侃为Its The End,要完了。

https://zhuanlan.zhihu.com/p/20368602

从文中可以看出,在这套教育体系中,即使是由于非智力因素,一旦被分流到不同的教育轨道上,那么想要通过个人努力来逆转这种因学制不同而不断累积起来的差距也是非常困难的。

新加坡近些年来育改革的一大方向,就是给原本普通源流的学生更多机会,2007年新加坡开始允许表现杰出的普通学术学生免试N-Level,直升中五,后来又准许部分技校学生可以直接修读高级证书课程(Higher
Nitec),大概是意识到没有必要把学生们都赶上学习文化课的独木桥吧。

新加坡教育体制中的各种“分流”设计,初衷在于选拔更有天赋、学习能力更强的孩子接受更优质的教育。乍看之下,分流教育制度下的学生和家长们似乎可以不必再从一大堆天花乱坠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案中挑选“最适合自己的”,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在明确的既定规则下努力比别人做得更好,就能够得到最好的教育资源。但实际上,新加坡中小学生之间学业竞争早已不可避免地从校园延伸到了全社会,成为了家庭财力资源之间全方位的“系统对抗”。

除了前面已经提到过的GEP补习班之外,据2015年新加坡家庭支出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超过九成的新加坡父母送孩子去参加课外补习班,总支出约合人民币55亿元。当地媒体的一份调查问卷显示,近四成的民众认为小学阶段就应该让孩子去补习,还有三成的当地居民认为孩子们应该从幼小衔接阶段就参加补习班。

以每门课每月200新元(相对较低的水准)为例,一家如果有两个孩子,每个孩子辅导三门课,那么每个月的辅导费就高达1200新元,而新加坡目前的月收入中位数也不过2500新元左右。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的道理其实谁都懂,但如果这一个阶段的成绩直接决定了接下来的“参赛资格”,那么大家也只好在起跑线上“梭一把”。

500

由经合组织(OECD)所统计的各国家庭在子女完成高等研究型教育(即大学后继续攻读研究生)方面的影响作用,图中黑点代表父母中至少有一位完成了同样的高等教育,白点则是父母当中没有人完成过高等教育。可以看到表中所有国家的黑点都明显高出白点之上,即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愿望普遍存在着代际传递性,新加坡也不例外。

500

 

500

 

500

 

500

阶层分化与阶级固化,要从娃娃抓起。视频来源:新加坡“优等生”教育实验惹争议(http://www.pearvideo.com/video_1450954)。

对于这种代际传递性,李光耀曾经发表过如下见解:

“不管你如何起步,无论体制多么开放,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就会形成不同的阶层。受过教育的、更聪明的人会脱颖而出,他们会有同样受过良好教育的配偶,这样,他们的孩子也会比没有受过教育的(例如像花匠的孩子)更加聪明,当然不是所有花匠或者工人的孩子都很差。有时候,两匹灰马会生出一匹白马,但是这样的情况很少。如果你有两匹白马,那就有培育白马的希望。很少有人在公共场合说这样的话,因为不是白马的人会说“你在贬低我”,但这就是现实,你有了一匹好马,肯定不想让一匹劣种马来和它配种,因为这样你只会得到很差的小马驹。你的智商、情商70%~80%都是遗传的,只是要变的稳健成熟需要时间而已。只有20%~30%是和后天努力和培养的结果,这就是现实。”

——以上文字出自李光耀访谈。

如果说精英人才是“良马”,那么谁是有资格评判“良马”或“劣马”的“人”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对于李光耀和李显龙们来说,显然是不言而喻的。但随着李显龙年事渐高,而李氏家族又在李光耀故居纠纷事件中威信大损,后继的人民行动党和新加坡领导人无论如何,也很难再拥有李光耀时代那样说一不二的权威,而新加坡民间社会曾经被李光耀弹压了数十年的民粹思潮也必将反弹,这正是李光耀生前曾忧心忡忡地表示过的:“和我同代的人能理解我们曾可能失去一切。……(现在的新加坡人)会理所当然地接受这些,体会不到这一切要靠多大的努力换来。”

500

现年57岁的王瑞杰,被认为是下一任新加坡总理最可能的人选。

新加坡的这一次中小学课纲调整,虽然并无什么实质性改革,但却反映了新加坡政府不得不向日益成为社会主流的“减轻学生负担”、“分流教育撕裂社会”等等呼声与思潮作出妥协的现实。

4结论

新加坡的经济奇迹,很大程度上在于时代的风云际会,导致了大半个东南亚华人圈的政、商、学界精英汇聚于新加坡的结果。而在上世纪70年代末,新加坡的经济已经步入了快速起飞的轨道之后才开始实行教育分流制度究竟前途几何,随着在这套体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成为社会各界的中坚和领袖人物,也正将迎来真正的考验。

新加坡的体量决定了它是一个“船小好掉头”的国家,不论从主动的方面,还是被动的方面来说都是如此。新加坡教育体制调整的效果如何,又将如何反作用于新加坡社会,大家很快就能看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作者:Harry 1986)

谢谢各位阅读本文,马前卒工作室将给大家带来更多精彩原创文章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