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独居者调查:与摔倒在家无人知相比,更害怕孤独?

  酷玩实验室作品

  首发于微信号 酷玩实验室

  微信ID:coollabs

  8月31日,南昌一位独居奶奶在家饮酒后不慎摔倒,邻居发现第一时间报警。

  消防员赶来后,小心翼翼地把奶奶扶起,所幸人并无大碍。正当消防员准备离开时,被扶起奶奶的眼角却突然泛起泪光:

  原来她看着消防员失了神,错把对方认成了自己孙子。

  老奶奶一边握着消防员的手不放,一边流泪诉说着思念。这一幕令无数网友动容。

500

  视频被上传到微博后,有网友评论说奶奶心里得有多苦,要靠喝酒来排遣,希望子孙看到以后能常回家看看。

  也有人说,从这位老人身上,看到了老去后的自己。

  独居,正在成为一个愈发普遍的社会现象。

  作为独生子女一代,现在一个两口之家平均要养四位老人,如果还要上班带小孩,很难保证时时刻刻陪在老人身边。

  而伴随着近年来结婚率和生育率下降,可预见的是,当我们这一代老去,将来面临独居的人可能会变得更多。

500

  NHK出品的《无缘社会》一书中,描绘过日本老龄化社会中独居者的焦虑:

  “有些专门代替家人的营利组织表示,在上门造访他们的人中,不仅有老年人,也还有许多尚处壮年的50多岁的人。

  他们当中有从大企业退休的男子,也有独身女性。由此可见,一种即将单独迎来自己人生终点的惶恐,正在超乎想象地蔓延。”

  没有人不会变老。

  关键问题是,你真的做好准备迎接独居了吗?

  01

  2017年,豆瓣上一位叫弋舟的作者采访了李老夫妇一家,写出了篇传播极广的文章,叫做《空巢老人调查:在孤独中,人的尊严也会丧失干净》。

500

  李老二人是都从省城电子研究所退休的,之前做研究,有着不错的退休收入。

  他们抚养了两个儿子,一个毕业于清华大学,另一个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都留在北京定居。

  两位老人一直以此为荣。

  刚退休时,二老对养老的问题很乐观,认为以他们的收入,不管是请保姆留在老家还是到北京租个房子,问题都不大。

  趁着身体还健康,两位老人开始全国各地旅游,刚退休那几年,度过了一段快乐时光。

  但好时光还不到十年,随着身体越来越差,他们不得不考虑彻底安顿下来养老。本着尽量不麻烦子女的心态,决定先试试请保姆。

500

  老人说,在自己原先的设想中,花钱请人来服务,就是一个简单的雇佣关系,只要付得起钱,一切都会水到渠成。但没能想到:

  如今请保姆难,居然已经是一个社会问题了。

  在私密的空间里,相对身强力壮的保姆们,处于绝对强势的地位。用老人自己的话说就是,“门一关上,保姆称王称霸”。

  先后换了几个保姆都不合适。于是,二位老人打算搬来北京。但这个过程中,又遇到了两个麻烦:

  一是两个儿子虽然都在北京定居,但实际情况只能算勉强维持个小康,房子不大还有房贷,搬去谁家都有压力。

  二是来北京租房的话,两个家庭又上班又带小孩非常忙,如果只是周末来看他们一次的话,那事实上还是在独居。

500

  搬去北京的计划只好暂时搁浅。

  击垮两人心里最后一道防线的事,发生在李大爷突发心脏病那晚。

  那天晚上事发突然,在邻居们的帮忙下,李老被救护车拉走。而后老太太一个人回家,在又急又躁中,不小心摔倒在地。

  一直到第二天早上,老太太才被邻居发现,送去了医院。

  经过一夜惊魂,两位老人彻底怕了,最终无奈搬进了商业养老院。

  从李老夫妇的经历中,我们明显能够看出:这对老人在物质条件上,其实已经超过大多数普通家庭了。

  他们自始至终都还有退路,能够承担住进养老院的费用。甚至严格意义来说,夫妇俩一直在相互陪伴,也不算是真正独居。

  但还是被一次意外的摔跤,就轻而易举地把生活击垮了。

  中国有6亿人月收入不足1000元,可想而知,那些物质条件更差的老人,独居的处境一定更加艰难。

  2016年,中国独居老人数量是2000多万。2020年,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3000万。

  这些老人们该怎么办?社会有办法能帮助他们吗?

  02

  今年8月,国家卫健委、发改委等八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

  《意见》提出了三项具体量化工作指标,也是给普通老百姓的一份承诺书:

  一是到2022年,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到50%以上;

  二是到2022年,80%以上的综合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

  三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护理床位占比达到30%。

  也就是说,到2022年,老年人看病养老国家就可以提供帮助了。

500

  但说实话,这更多是满足了老人在健康出现问题后,能够得到及时充足的医疗保障。

  可对独居老人来说,最怕的是一些突发状况。像那位老奶奶一样,一个人悄然无声地摔倒在家里,没有任何人知道。

  这样即使你有再好的物质条件,再好的医疗手段,不能被及时送医的话,一切就都是零。

  根据测算,我国每年有4000多万老年人至少发生1次跌倒,其中约一半发生在家中。

  也正因为此,现在有很多人喜欢给独居父母住的地方装摄像头,没事查查监控。但问题在于,子女根本不可能一天24小时都盯着摄像头看。

  公司开会的时候父母跌倒了怎么办?晚上半夜正睡觉呢,父母跌倒了怎么办?

  一个事实是:

  现在摄像头技术大多连准确识别摔跤都还没有做到。有人会觉得好奇,摔跤识别这么简单的功能,有那么难吗?

  我到网上查了一下,发现其实有挺多团队在做这方面研究,能看出来过程非常艰难。

  比如AI产品经理涂思嘉就曾科普过:很多人会觉得,倒在地上不就是摔了吗?有什么好识别不识别的?

  但实际情况是,因为人和人的体质不同,环境光线不同,摔法也五花八门。

  “就跟小孩学走路一样,为了让人工智能学会识别各种摔法,你必须要先摔给它看,也就是把所有摔法都亲自演示一遍。这就是所谓的大数据学习,而这些假摔就是那一股原始数据。”

500

  涂思嘉

  为了这项技术,他们先后耗费了几年时间,把二十多位员工送入了骨科,这才研发成功。

  但这也只是刚刚迈出AI养老的万里长征第一步。

  曾经试摔过的涂思嘉,这样描述她摔倒时的感受:

  当我重重摔倒在地、枕着冰凉的地板,望着洁白的墙面之时,涌上心头的并不是疼痛,而是一种油然而生的无助和凄凉。

  是的,孤独是独居老人的另一大几乎无解难题。

  叙利亚一位战火中的老人曾说过,即使与生命相比,也没有什么比孤独更困难的了。

500

  03

  事实上,孤独就不再只是独居老人面临的困境了。

  中国还有7000多万独居的年轻人。当一个人住久了,孤独难免也会在某个时刻进入他们的脑海。

  一项调查报告显示,约三分之一的成年人,在最近的一个月内体验过孤独,40%的年轻人说,他们经常感到孤独,或者感到孤独的程度极其强烈。

  要知道,在超过75岁的独居老人中,也只有27%的人会说他们时常有孤独感。

  也就是说,年轻人感到孤独的程度和频率,甚至比独居老人都要高。

  社交网络上流行着一个“孤独等级量表”,从一个人吃饭到一个人做手术,量表中的每个场景都能戳中一部分独自在外的游子的心。

  而现阶段,我国投身于帮助独居者摆脱孤独的科研工作者非常少。我所知道的,中科院研究员山世光在做这样的事情。

500

  山世光

  山世光老师是一名理工科极客,他把自己的研究称为“高情商AI”。

  所谓高情商AI,是指机器管家不仅能做一些读取心率、血压之类的医学工作,更能读懂人的心理。

  比如我现在一个人住,希望它能知道我高不高兴。

  当我说我破防了、抑郁了,机器管家可能会根据面部情绪和表情分析,并回答:

  “主人请不要夸大其词,你的抑郁分值仍然是低水平,请打起精神来继续加班哦。"

  而当我真正工作非常辛苦,回家忍不住嚎啕大哭的时候,它也会准确分析,与我实时互动:

  就像一个真正的人一样安慰我。

  甚至,这项技术未来彻底实用化之后,还可以帮助单身狗谈恋爱。

  当你和女神约会聊天时,机器可以帮你识别出你是不是正在把女神说得昏昏欲睡,及时在把天聊死之前刹车,避免直接沦为备胎。

  在山世光的预想中,AI智能未来扮演的角色就像《钢铁侠》里的贾维斯。

  它不仅是托尼·史塔克的科研助理,也是生活秘书,从装甲维修到恋爱约会,都能帮史塔克安排的明明白白。

  这些科技今天看起来遥不可及,但山世光说他作为一个AI科技工作者的看法是:

  只要人类真的需要,真的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去研发,以上均可实现,而且可能只需要5-10年。

  实际上,山世光团队现在已经能够帮助社畜让AI指挥黄瓜西红柿的生产,能够生成惟妙惟肖的虚拟人,还能够让机器狗像真正的狗狗一样陪伴着人。

  根据我的观察,投身于此的科研人员几乎都是从零做起,都在做之前没从有人做过的事。他们工作特别辛苦,尤其值得大家尊重。

  在这个领域任何一点的突破,都是在为全人类做贡献。

  这些新技术,能够让未来独居的老人、年轻人,更多机会过上更舒服的生活。

  尾声

  上面这些最新科研成果和社会话题的讨论,都来自昨晚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办的X-Talk科学脱口秀。

500

  X-Talk是由腾讯主办的、以未来科技为话题的科普互动脱口秀。

  它致力于提供一个有趣又有料的平台,每期会邀请不同学科的精英来做跨界嘉宾,一起聊聊二十年后科技会如何改变社会和个人生活,常常能在科技理性与人文关怀之间,碰撞出思辨的火花。

  2021年首期X-Talk来到合肥,除了上面我提到那两位分享者,还请来了华东政法大学讲师张筱叶和科幻作家张冉。

  他们分别从各自的角度,提出来一些既有趣又发人深省的好问题。

500

  张筱叶

  比如,张筱叶作为社会学方面的研究者,就认为AI介入生活后可能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当一个人知道自己被AI摄像头注视的时候,可能会不自觉产生迎合心理,或者其他心理变化,那么这个时候机器的解读和打分,还能否够反映一个人的准确心态呢?

500

  张冉

  张冉和山世光则都有这样的反思:

  不管怎么样,人终究还是社会动物。机器可以理解人类的情绪,但在可预见的未来里,还不能陪人类一起默默流泪、一起感同身受。

  所以,即使机器能够给出一百种高效生活的方案,但并不能和人类一起创造生活本身的意义。

  大家感兴趣的可以找来这期视频看看。

500

  我个人的感受是,花点时间去了解这些青年学者正研究的最新科学领域,以及它所能带来的人类生活向善发展的愿景,要远比追个流量剧收获大得多。

  毕竟,人区别于动物,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

  我们有更聪慧的大脑,能持续不断地选择过更有尊严的生活。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