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从军记》是孤芳自赏,抗日神剧才接地气

 今天在观网上,看到谈论《三毛从军记》的话题。很多人鼓吹三毛从军是神作,比抗日神剧强的多。

对不起,这里我要重新纠正一下大众的误解。

《三毛从军记》是不错,但这部电影的性质,属于小众文艺,确切地说,属于黑色批判喜剧。这种东西一看,就有着浓重的欧洲左翼电影叙事风格。

这是一共执政的时候,培养的左联系统的产物。老舍作为左联的干将,他的茶馆其实也是非常欧洲化的。

批判主义,在全世界都是小众文艺。都是叫好不叫座的学院派艺术。

这里推荐一个已故的美国左翼学院派导演,叫奥特曼。对,大家没看错。这人不是日本的,是美国的。全名叫罗伯特 奥特曼。

这个人最出名的,就是欧美影视剧圈内专业人士,对他是顶礼膜拜,把他当做神。但市场上极度不认可。票房经常滑铁卢。但作品经常得奖。圈内口碑极高。

他的号召力到什么程度?就是他去英国选演员,可以让所有参演哈利波特的英国大咖,停了哈利波特,来他的剧组试镜。

他生前拍的最后一部电影,叫《高斯福庄园》,获了欧洲大奖。票房惨败。口碑极高。批判主义的经典巨作。

《三毛从军记》就是这种欧洲左翼批判路线的产品。

《三毛从军记》和《高斯福庄园》,形式大相径庭,内容上不沾边,但性质上都是批判,结局都是叫好不叫座。

而且它和高斯福庄园,最大的共通点是什么呢?是没几个人真正看得懂。

三毛从军记比高斯福庄园强一点的,在于里面一些夸张的情节,能让人哄堂大笑,知道是在恶搞,但看懂背后批判色彩的人很少。

所以我们一直说《三毛从军记》其实是一部实验性的失败电影。是孤芳自赏。

相反,裤裆藏雷,手撕鬼子,八百里狙击,这些抗日神剧,恰恰是极度接地气的。市场反响出色。受众极多。

尤其是农民和青少年(2000年以后出生)两大群体里,对抗日神剧没有任何不适应的地方。

而且再说一个很多人接受不了的东西。

现在反日情绪这么大,反日立场这么坚定,很大程度上是抗日神剧的功劳。

如果文艺界都拍的是《三毛从军记》这种批判主义作品,青少年看着这种作品长大,反日抗日的立场不会这么坚定。

反而是抗日神剧,裤裆藏雷,因为接地气,因为市场化的思路编剧,市场化的思路拍摄,市场化思路发行,反而让反日影响力扩大了。

如果文艺界都是《三毛从军记》这种高深的思路,反日影响力不会增加。

所以说,和大话想象的不同。要是奔着凝聚民族精神的目标,《三毛从军记》恰恰因为太高端了,反而不适合全民看。反而应该多拍抗日神剧。

说的更赤裸一点,《三毛从军记》《高斯福庄园》,是好片子。但这些电影是给我们这些文化储备,人生阅历都足够多的老头子看的。青少年看看手撕鬼子,吃个精神兴奋剂得了。让你们看,你们看得懂吗?

《三毛从军记》里有一个情节,说的是性觉醒与革命意识的联系。这是典型的欧洲早期革命主义结论。当时的很多欧洲革命小伙儿认为性自由是革命的第一步。所以很多欧洲造反者,都刻意滥交。把性交当作反抗暴政的行为艺术。

《三毛从军记》里也有暗示。姜文在《鬼子来了》里,隐晦地换成了驴操马。这还是说的性自由是反抗暴政的起点。

这都是欧洲左翼的东西。没有足够文化储备的小孩子们,看这些有什么用?看得懂吗??

所以说,抗日神剧,对大多数人而言,是刚刚好的。是合适的。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