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造核潜艇,证明了以经济理性做政治判断的思维方式破产了

【本文来自《澳大利亚要造核潜艇,新西兰总理:老规矩,不准驶入我水域》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此事雄辩的证明了以经济理性做政治判断这一思维方式的总破产,此事发生之后,任何企图以单纯经济观点进行政治分析都可以视为无效的文字垃圾。

造核潜艇干嘛?破交。破谁的交?破中国的交。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是谁?中国。

不要觉得这是什么笑话,这一点都不好笑,这就是赤裸裸的政治现实。国家是一种复杂行为体,对于一个复杂行为体的政治行为来说,利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动机,动机由多种要素构成,利益只是诸多要素中的一种,经济利益则只是利益中的一种,因此把经济利益作为判断一个复杂行为体政治行为的最高指南,是一种反智行为。

当代中国社会对“唯物主义”的认知已经庸俗化为“唯经济主义”,“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已经被庸俗化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只是“物”的一种,文明向心力,社会认同,地缘关系和政治结构同样也是一种“物”,它们对政治行为的塑造作用很多时候远大于利益,更不要说经济利益。

分析澳大利亚的政治动机,最好的参照物其实是归义军节度使,他们自视为西方文明与东亚/南岛文明对峙的最前线,是捍卫西方文明的壁垒,是两种文明形态此消彼长的最前沿,他们自视为孤悬海外,强敌环伺,被野蛮人重重包围的文明孤岛,在这种情况下,文明认同是超越一切其它因素的基本政治共识,道统高于一切。

在人类历史上,文明边陲往往要比文明中心具有更强烈的文明认同和文明向心力,野战军还在搏杀,元老院里竖降旗非常常见,边军往往比禁卫军更具有战斗力,除了长期作战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培养了更出色的战斗素养外,强烈的文明认同也是重要原因,与异质文明的朝夕相处不仅难以同化双方,反而能够让人更深切的认识到双方的巨大差异(高华是一种特殊现象,不是人类文明常态),双方在一些日常生活的表观层面可能互有相同,但最核心的自我认同反而会被进一步强化,我本人参与农村工作的时候走访过不少边民乡镇,他们的对很多问题的理解朴素而直观,“我们比对面强,为什么我们还不打过去?整死对面那些老表,他们的坝子(土话,指山地中的小型平原)就归我们了”。

这就是他们的普遍看法,去年兴都库什的时候,有“左翼进步青年”说“你们不要在键盘上喊打喊杀,应该多问问前线将士的意见”,当时就把我给逗乐了,这就是典型的美式迫真反战电影和日式反战败动画片看多了留下的后遗症,你竟然问边军要不要开战??你在搞笑吗朋友?

真要把决策权交给边军,开战都算轻的,大概率是新德里破城之后百日不封刀,莫迪老仙斩首后传颅九边,印军高层集体午门献俘。

“左翼进步青年”一边嘲讽昭和,一边鼓吹“问一问前线将士意见”这种典型昭和行为,充分证明了他们离开了空调楼,活不过九月九的便利店思维。

就像归义军一样,他们着胡衣,吃胡食,奏胡乐,和胡人做交易,有时候还和胡人通婚,但他们的集体社会潜意识反而是心向中土,吃的胡食越多,越意识到自己和胡人不一样,

@斯大王对此有过一个精辟的定义,叫“边塞式悲壮”,他们甚至不顾一切都要派出使节去联络以为他们早已覆灭的中土朝廷,归义军同样和胡人做买卖,但这并不妨碍他们闻战则喜,仅仅因为双方做了买卖就以为双边关系牢不可破,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历史无知。

澳大利亚是英国海洋文明的延申,英国海洋文明有过宏大的殖民史,这种殖民史对他们的文化体系构成了根深蒂固的影响,据守文明堡垒,推进文明前沿,抵御野蛮人,宣扬文明开化是他们骨子里行为逻辑,对于澳大利亚这种文明前沿来说,文明认同的根本大防,这不是几船铁矿石能改变的。

和美国作斗争,和英国搞博弈,双方都可以有进退余地(美国现在也渐渐没有余地了),但是和澳大利亚对抗则绝无妥协之理,必须不择手段,必须全力以赴,必须赶尽杀绝。

因为他们也会不择手段,他们也会全力以赴,只要给他们机会,他们也会赶尽杀绝。

此次行为官方已经给出了正式定义,“赤裸裸的核扩散”,美国为了对付中国不惜搞核扩散,已经证明他们没有任何底线,他们做事不考虑任何后果,利益逻辑在他们身上是彻底失效的。既然可以对澳大利亚核扩散,日本呢?韩国呢?新加坡呢?菲律宾呢?

对岸呢?

我们究竟还抱有多少幻想?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