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禁止音乐,不允许女性做官?不不不!至少中国不这样

当下有一种说法是伊斯兰教是“禁娱”的,与之相伴的还有伊斯兰教不允许女性做官,以及穆斯林妇女要戴头巾等等,果真是这样的吗?对此,我们的回答是:不,不不,不不不,至少是在中国不是这样的。

伊斯兰教向东传播时,曾经出现过一个战死沙场的女性

喀喇汗于阗战争是10世纪晚期至11世纪初,中国新疆并存的两个王朝之间的宗教战争。战争原因是:原本信仰佛教、拜火教的喀喇汗王朝宣布皈依伊斯兰教后,逐渐强大的国力引起于阗国的不安。因此,趁喀喇汗西征波斯萨曼王朝之际,于阗发动突袭,拉开战争序幕。

战争断断续续持续了30多年,结果以喀喇汗取得胜利告终,并使于阗于公元1006年灭亡。但这并不意味着喀喇汗的一帆风顺,阿里·阿尔斯兰汗麻札,为喀喇汗王朝可汗阿尔斯兰汗的陵墓,位于新疆喀什市东南郊。据成书于14世纪初的《苏拉赫辞典补编》记载,阿尔斯兰汗殁于998年初,葬于此墓地。

500

阿尔斯兰汗是战死的,墓地在一处台地上,民间传说埋葬在这里的只是他头颅。在998年的那场战争里,喀喇汗几乎全军覆没,和阿尔斯兰汗一同战死沙场的还有他的四叔侯赛因、二叔艾山,以及他的姐姐艾丽努尔公主。于阗军队把自己的大旗插在了喀什噶尔城头,据说还取下了阿尔斯兰汗的首级,将其挂在城头上以庆祝胜利。后来,人们在距喀什市东南约50公里处、疏勒县与英吉沙县交界处的阿拉甫乡,即当年阿尔斯兰汗战死的地方为其修建了墓地。

阿尔斯兰汗是喀喇汗王朝可汗中第一个“殉教者”,喀喇汗于阗战争喀喇汗王朝最终取得胜利意味着伊斯兰教在中国新疆地区更为广泛的传播,通过阿尔斯兰汗的姐姐艾丽努尔公主,尽管史料记述不多,但人们不难看到,当时女性在喀喇汗王朝的社会地位——能够投身于战争,就是女性与男性平等并享有政治话语权的最好说明,理所当然地,在伊斯兰教东传的过程中,以艾丽努尔公主为代表的女性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维吾尔族虽然很大一部分信仰伊斯兰教,但一直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

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数量已经超过千万。

维吾尔族民间音乐从体裁上可分为木卡姆、民间歌曲、民间歌舞、民间器乐、说唱音乐、宗教音乐等,继承了疏勒乐、于阗乐、龟兹乐、高昌乐、伊州乐的优良传统。维吾尔族民族乐器有弹拨、吹奏和打击乐器等数十种之多。“独他尔”和“热瓦甫”是最常用的独奏和合奏乐器,“达甫”也叫手鼓,是维吾尔族人民离不开的乐器。左手执鼓,右手击奏,因在击奏时发出“达”和“甫”的不同声响而称之为“达甫”。无论是平时娱乐或婚礼喜庆,赛马、叼羊都有达甫鼓的身影。每当人们看到维吾尔族的歌舞时,总会听到清脆悦耳的手鼓声。

如今,虽然维吾尔族中有很多人信仰伊斯兰教,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他们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以及他们对音乐和舞蹈的热爱。

500

麦西来甫

麦西来甫是维吾尔族舞蹈、各种民间娱乐和风俗相结合的一种歌舞形式。它不仅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且具有传播艺术和道德风尚的社会作用。麦西来甫,维吾尔语中意为“集会”、“聚会”,“刀郎”是古时散居在麦盖提县的回鹘(维吾尔)支系的“多兰古特”部落的居民,简称“刀郎”(或“多兰”、“多朗”)人,他们被称为是对麦西来甫痴迷的民族,几乎所有人在听到田间有音乐响起放下锄头就跳舞。和所有维吾尔族人一样,绝大多数刀郎人也信仰伊斯兰教,但麦西来甫却被发扬光大地流传至今了。在中国新疆其他民族也一样,从来没有因为信仰伊斯兰教,而影响到本民族的音乐也舞蹈的发展,和维吾尔族一样,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

当今中国的一些穆斯林年轻妇女,一般情况下都不戴头巾

头巾本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地里进行农作的时候,为了尽量多地避免炙热太阳炎热的光照而发明的一种简单朴实的小发明。在我国明代,就有规定给读书人要戴儒巾。后来被广泛流传至今,成为一种使用方便、价格实惠的饰品。《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时且寒,赐以头巾履袜。”可见头巾还可以用来防寒。

头巾最早起源于何时何地,至今学界都没有准确的说法,伊斯兰教起源可以追溯到7世纪的沙特阿拉伯,但头巾的起源显然要比这早,也就是说,头巾最早与宗教无关。阿拉伯地区地处沙漠地带,天气炎热,风沙很大,人们外出用头巾把头和脸裹起来是环境所需,而且不论男女,不过后来被伊斯兰教赋予了“特殊”的含义。

500

茱萸纹锦覆面

《古兰经》说,信士们应当用外衣蒙着自己的身体,“这样最容易使人认识她们,而不受侵犯”。一些学者认为,穆斯林女性戴头巾的规定源于伊斯兰教的“羞体观”,与之相伴的还有罩袍。伊斯兰教认为,衣服是最优美的,礼拜的时候必须要穿令人敬畏的衣服,同时成年女性必须要戴头巾,才能得到真主的喜悦。因此,穿得体的衣服成为了穆斯林的一项宗教义务。

在我国,类似于头巾的还有覆面,即先秦时用丝织品制成的“冥目”,后来也被发展为玉制品,叫玉覆面。尼雅遗址是汉晋时期精绝国故址,位于中国新疆民丰县。年代为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5世纪。在这里出土过一样文物叫茱萸纹锦覆面,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为汉晋时期文物。

500

织锦是我国古代是丝织品中最高水平的代表,有“其价如金”之说;茱萸是一种小乔木,气味芳烈,可入药;茱萸纹是汉代丝绸上极富代表性的装饰图案,寓有辟除不祥、祝颂长寿的含义。茱萸纹锦覆面就是生活在沙漠地区的尼雅人,用来防沙保暖的类似于头巾的丝织品。

茱萸纹锦覆面与宗教无关,与之相伴的是,在今天中国西北地区一些妇女在冬春两季戴头巾,她们并非是穆斯林。所以,在中国头巾更多是停留在生活的层面,至于宗教,也不难看到,当下中国的一些穆斯林妇女,尤其是年轻的穆斯林妇女,一般情况下都是不戴头巾的。

来源:北方周末;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