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为什么能延续千年不断?

许多人认为,儒家文化能够延续千年不断,是因为其足够优秀。

笔者也认为,儒家文化确实优秀。但却不认为,这种优秀是使其能够千年延续不断的主要理由。

因为,世界上并不是只有儒家文化才优秀,人类历史上的许多不差于儒家文化的优秀文化,都因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所以,在笔者看来,儒家文化之所以能够千年延续不断,并不在于其本身有多么优秀,而是在于以下几个原因:

一、信仰儒家文化的人群是千年延续不断的。

任何一种文化的延续,都必须有信仰这种文化的人群保持延续才行。如果没人信仰了,文化自然也就会出现中断或消逝了。

儒家文化诞生之后,虽在秦时遭受了“焚书坑儒”的重大打击。但因秦朝统治时间极其短暂,信仰之人并未真正彻底消失。并自汉以后,就成为了华夏地区历朝历代的官方主导文化。即使偶有削弱,但从未被彻底抛弃过。

故,华夏王朝之延,成儒家文化之续。

二、华夏地区的繁荣发达千年间持续领先其他地区。

只要不是一个完全封闭的地区,其内部文化的发展,就必然会或多或少的受到外部文化的影响。

如果,外部地区在物质发展上远远领先于内部地区,就必然会导致其内部文化逐渐走向自我否定。这种情况下,一旦其原有的内部文化根基不够深,就很容易被彻底抛弃,直至因时间的推移而自然消逝——文化是有惯性的,不可能一下子就消逝。并且,传承越久、体量越大,惯性也会越久越大。

关于这一点,不用举其他例子,只要回顾回顾我们近现代史的打倒孔家店,分析分析前苏联为什么会解体,就一切都清楚了。

故,华夏地区领先之持续,成儒家文化延续之顽强。

三、儒家文化的强世俗性,使其超越了思想上的信仰,更具有难以改变的惯性力量。

儒家文化是一种 “实用主义”的世俗文化,虽理论是其灵魂,但实践却是其根基。并且,在实践上已经达到了“不问所以然,习惯成自然”的大道无形之境界。

儒家文化的强世俗性,首先体现在受众上的普适性——上够得着天,下入得了地,中间更能管空气。无不可用之人。

这种受众上的普适性,使得受其影响的群体体量变得极其巨大,从而形成了强大的裹挟能力。甚至是连其他信仰,都不得不被裹挟着做出适应性改变。

同时,儒家文化的强世俗性,还体现在其应用上的普适性——从生老病死到衣食住行,从言谈举止到为人处事,从谋生求利到人生意义,从治国安邦到家长里短,从……到……。无不可用之处。

儒家文化的千年延续,使得其彻底的融入了华夏社会中的角角落落,融进了华夏人生命中的方方面面,从而形成了近乎不可磨灭的强大生命力——世界上任何一种其他文化,都没有如此广泛的应用场景。

故,儒家文化之世俗普适性,使其在延续上具有无与伦比的惯性力量。

四、儒家文化具有强开放性,使其具有吸纳其他文化优点而自我革新的强大生命力。

儒家文化不是一种具有排他性的封闭文化,而是一种“以人为学”的开放文化。

儒家文化的唯一目标是“以人为学”,在这个目标下,任何一种文化中的“人学”思想都可以被其吸纳融合,转变成自我蜕变的养分。

这一点,已经在儒家文化千年延续的发展历程中被证明。直至今日,儒学在各种力量推动下,依然在自我革新的道路上努力着——只不过,努力的方向更多是在理论上,而疏于或无力于实践,正逐渐沦为精英之雅好,世俗之实践则基本靠千年延续之惯性推动。

同时,儒家文化对其他文化中的非“人学”思想,虽有不认同或自我傲娇,但更注重尊重与自由的和平共处,并不强调排斥与争夺主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是帝王治国之策的选择,而非儒家文化自身如何霸道)。所以,儒家文化一般不会与其他文化发生正面冲突,从而降低了因被敌对而被消灭的可能。

故,儒家文化之开放性,使其能够通过自我革新去主动适应新的环境,从而以常新致长青。

总之言之,儒家文化之所以能够延续千年不断,既有其生长于华夏地区的客观条件原因,也有其世俗、开放的主观特性原因。而其自身内容的优秀与否,和其千年延续之间的关系并不绝对,因为其内容本身就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的。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