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姆达变异株:新的变数还是新的常态?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海国图智研究院”

  前言

  拉姆达毒株最早在2020年12月在南美秘鲁被发现。2021年6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命名为拉姆达变异毒株,将其列为“需关切的变种”(VOI)。目前,至少有38个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拉姆达变异毒株。根据秘鲁官方数据,在该国新增的新冠病例中,感染拉姆达病毒的比例曾高达81%。与此同时,拉姆达变异株可能有比伽马和阿尔法变异株更强的传播性和对抗体更强的中和能力。本文从近期的卫生新闻报道和学术论文出发,结合新冠病毒其他变体的流行状况,简要论述新冠病毒变异株频出的原因,拉姆达变异株的特性与传播途径,并在最后分析了未来的抗疫政策导向。

500

  01

  新冠病毒变异株频出的原因简析

  虽然大多数变异并不会对病毒的特性有所影响,但也有部分变异会改变病毒的传播速度和病症严重程度,对防疫工作带来更多的挑战。世界卫生组织自2020年1月开始检测和评估新冠病毒的演变,利用希腊字母对变异株命名并对变异株的危害程度进行定性。目前,总共有四种变异株被纳入“需关注的变种”(VOC)(包括B.1.1.7;B.1.351;P.1;B.1.617.2),另有5种被纳入“有关切的变种”(VOI)(包括B.1.525;B.1.526;B.1.617.1;C.37;B.1.621),还有10种被纳入了“引起警示并需要进一步检测的变种”。

  病毒变异是目前造成新冠疫情反弹的重要原因。其中,四种“需关注的变种”成为了多国新增病例的主要病毒类型。但是,不同地区面对的变异株类型差异较大,同一地区不同时间面对的变异株类型也不同。如图,美国当前主要面对的变种病毒为德尔塔,在今年五月左右则主要面对阿尔法变异株。巴西在经历了由德尔塔变异株主导的病例增长后,伽马变异株的影响力逐渐超过了前者,而同位于南美的秘鲁则自今年年初开始就主要受拉姆达变异株的威胁。

500

  图 1 美国新冠病毒变异株类型分布 来源:Our World in Data

500

  图 2 秘鲁新冠病毒变异株类型分布 来源:Our World in Data

500

  图 3 巴西新冠病毒变异株类型分布 来源:Our World in Data

  新冠病毒变异株频出既是由病毒的共性特征造成的,也源于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的独特传播过程。首先,变异毒株的产生是病毒自我复制过程中发生突变的结果,病毒自我复制的数量越多,产生变异的病毒数量也就越大。目前,新冠病毒已在全球造成了超过2亿的病例和超过400万的死亡,如此大的复制基数为新冠病毒变异株带来了巨大的空间。

  其次,RNA病毒的复制速度快且易出错。同属RNA病毒的流感病毒也经常产生变异,所以流感疫苗被建议每年接种。同时,冠状病毒广泛的宿主性和自身基因组的结构特征使其在进化过程中易发生突变或基因重组,呈现遗传多样性,从而使其中一些突变体可免疫逃逸,甚至难以用疫苗阻断。由于RNA依赖性RNA聚合酶的校对功能,冠状病毒的突变速度可能比其他RNA病毒慢,但S抗原的突变和碱基缺失发生迅速。

  02

  拉姆达变异株与德尔塔变异株的比较

  拉姆达变异株是近期被纳入“需关切的变种”(VOI)的重要变异株,这意味其具有可能的或已知的病毒特性基因变化。拉姆达病毒在多个国家造成严重的社区传播或多个感染集群,随着时间推移造成病例数量持续增加,为全球公共卫生带来新的风险。但是,拉姆达所属的VOI的危害性要略低于VOC变种。同时,属于VOC的德尔塔变异株仍是现阶段危害最大、传播最广的新冠变异病毒之一,造成了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新一波疫情高峰。下面,本文从传播途径、病毒特性方面比较二毒株的异同,这有助于更加深入了解变异株的危害,细化防疫措施和预测未来疫情的走向。

  2.1 跨区传播路径

  拉姆达变异株最早在2020年底在秘鲁被发现,其主要流行地区为南美,但在全球38个国家和地区均有发现。根据GISAID的疫情动态地图,达姆拉变异株的流行有三个阶段构成。第一阶段主要局限于美洲。变异株在秘鲁流行后,先传播至美国,几乎同时传播至智利、厄瓜多尔等周边国家,接着跨过大西洋传播至德国。第二阶段变异株在北美、南美和西欧呈三角状传播。美国成为一个主要的跨国传播点,病毒自美国先后传播至加拿大和英国;在南美的疫情进一步扩张的同时,西班牙等欧洲国家也开始出现来自南美的病例。在第三阶段,变异株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病毒自美国、智利传播至日本,自欧洲传播至中东,自美国传播至澳大利亚。总体而言,拉姆达毒株在南美、北美和欧洲间的交叉传播比较严重,而亚洲国家所受波及较少。

  德尔塔变异株最早在印度被发现,由印度先传播至中东,接着传播至英国。英国成为下一步的传播中心,将病毒进一步带向北美洲和欧洲大陆。随后,德尔塔变异株从美国和英国传播至非洲和东亚、东南亚、澳洲等地区。

  一份基于国际航班数量,新冠确诊病例和各国人群限制政策的空间建模研究发现:北美与欧洲的疫情关联最多;疫情网络具有局部聚类模式,跨国人口流动是这种网络形成的重要可能原因。通过观察,变异毒株往往首先传播至与发现地贸易、人员来往紧密的国家,如秘鲁和美国,印度和中东、英国。接着,变异株会在北美和欧洲间传播,并转移至世界其他地区,这可能与发达国家密集的跨国人口流动有关。拉姆达的传播范围、速度均小于德尔塔变异株,这可能与印度的人口基数大、跨国交通更加发达等因素有关

  2.2 病毒特征

  德尔塔(B.1.617.2)和拉姆达(C.37)变异株虽然均具有更强的传播能力和对抗体的中和能力,但二者仍有显著的差异。它们属于不同分支,有着不同的突变位点。虽然病毒学研究中仍然缺乏针对德尔塔和拉姆达变异株的直接比较,但现有研究表明,拉姆达变异株可能具有更高的传播性。针对尖峰蛋白的研究发现,T76I和L452Q突变很大程度上导致拉姆达变异株的传染性提升,高于由D614G突变影响。但由于拉姆达变异株在全世界整体的流行比例较低,所以其传播能力仍需持续监测。

  从疫苗的有效性角度看,研究人员针对辉瑞的mRNA疫苗进行实验,结果表明,7个氨基酸缺失、L452Q和F490S突变都有助于中和逃避抗体,其逃避效率为1.62倍。灭活疫苗对Lambda变异株的有效性水平降低了3.05倍。而德尔塔变异株逃避抗体能力与L452R和P681R基因突变有关。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两种变异株均具有更强的躲避抗体能力,但接种疫苗仍能显著减少患病症状,降低感染与重病风险。

  整体来看,德尔塔和拉姆达变异株的比较仍需要更多的数据与研究支撑,而根据世卫组织的分类标准,拉姆达变异株的危险性仍略小于德尔塔变异株。

  03

  专家建议与未来展望

  作为第4种被列入VOI中的变异株,虽然拉姆达的全球危害程度小于德尔塔,但不断出现的新变异株使得“与新冠病毒长期共存”再次成为热门话题。新华社曾刊登西班牙《世界报》网站的报道,反对人类与新冠病毒共存的观点。该报道引用米兰加莱亚齐医院病毒学家法布里齐奥·普雷利亚斯科的说法,指出了新冠病毒可能导致的包括糖尿病、高血压甚至神经系统问题等在内的更加严重的疾病和长期后果。并且,不同于已在人类中存在多年的流感病毒,新冠病毒在人类中流行的时间短,人体缺少针对新冠病毒的“生物记忆”,对它的免疫力较低。

  但随着抗疫进程的持续推进,与新冠长期共存的观点得到了更多学者与专家的支持,其主要理由为两方面。一是新冠病毒“清零”难度大。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被根除的病毒只有两种:天花和牛瘟。国际社会曾试图根除疟疾、黄热病和雅司病,但以失败告终。新冠病毒因为可以感染多种野生动物,始终存在人畜交叉感染的风险,被“彻底消灭”的可能性十分小。二是新冠病毒会得到良好管控。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表示,病毒变异导致传播速度提升,但致病率较低(远低于1%);同时,疫苗能对变异株产生有效的抵抗力。美国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卫生经济学家陈希也认为,“零容忍”政策可能难以持续。类似地,尼基·菲利普斯在今年2月于Nature发文指出,无法根除新冠病毒并不等于人们将长期生活在患者死亡、重病和社交隔离、出行限制等非常态状况中;与病毒共存的未来“主要取决于人们通过接种疫苗和感染病毒获得怎样的免疫力,以及病毒的变异情况”。

  拉姆达变异毒株的出现提高了人们的警觉,也似乎预示着社会的一个新常态。一方面,拉姆达毒株其虽然具有强大的传播能力,但其传播范围仍主要集中在南美这一特定区域,在全球感染总人数中的占比较低。另一方面,根据GISAID数据,拉姆达毒株在2021年6月中旬达到峰值后,在南美变异病毒中占比逐渐减低,从12%下降至3%左右。鉴于拉姆达变异株的传播范围和能力有限,长期与病毒共存的观点可能会更加深入人心,影响未来抗疫政策的转变。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