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斗兽场,普通人互害的世界

  文 | 黄三思

  在最近一些引发关注的舆论事件中,有两点引起网友广泛讨论,一是这些事件涉及的司法定义和程序等问题,二是由此引发的网络性别对立加剧问题。今天我们先讨论第二个问题。还请读者们理性讨论,友善评论。

  2019年6月份的时候,作者曾因为当时Cherry键盘抽奖,排除女性用户只抽男性用户所引发的争论写了一篇文章。在文章里,有这么一段话:

  “在注意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了获得最多的注意力,网络上一些舆论极化的圈子群体输出的情绪必须逐步升级,先用中立淘汰妥协,再以极端淘汰中立,以更加极端来淘汰极端,反复清洗直到只剩下最极端;实际上,所有亚文化群体的极端化都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小圈子互相审查,极端的干掉不够极端的,然后被更极端的打倒在地,最后只有最神经病的那部分才能生存。”

  时隔两年之后,再看看互联网上最近的热点话题,这个推论是否应验,相信读者们应该都能得出结论。

  当然,再次回头看19年的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证明谁对谁错——木已成舟,再争论谁看得比较准毫无意义,更何况这种事说对了比说错了更让人遗憾。我们今天要谈的,是再次重申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以及即将出现的后果。

  先来说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为什么互联网上总存在着劣币驱逐良币,极端化的言论趋势?

  不要被网络这个巨型谐振腔给骗了——在网络上声音最大的那群人,和大家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普通人,是完全不一样的。

500

  除了某一些细分的群体(男性,女性之中都存在),现实生活中的大部分人,男性也好,女性也罢,都是正常人——算不上有多好,但是也并不坏。但这些占据事实上绝大多数的正常人,在目前的社交媒体上,是完全失语,彻底消失的一个群体。

  为什么少数会代表多数?因为正常人的看法太普通了,普通到大家都不会觉得刺激,也不会因此心潮澎湃,必须转发到自己所有的社交网络里,并且坚决捍卫,哪怕连着24小时和人高强度对抗也在所不惜的程度。

  而且,中国有差不多10亿网民,哪怕只有1%的奇形种,那也是整整1千万人,这1000万人里,观点最激进,最能够刺激围观者的那些人,才有机会把剩余的群体有机的结合起来,让他们能够围绕在几个旗手身边,向四面八方输出观点,争取拥护者,而网络中99%的关注资源,都被倾斜给了这些群体;当聚光灯只照在舞台正中央时,大家往往会误以为那就是剧院的全貌。

  从这个角度看,互联网平台变成年轻人的性别斗兽场就并不让人意外,一方面,各大主流互联网平台都是年轻人为主,另一方面则原于互联网平台有意无意的通过对平台氛围的营造导致的对不同性别用户群体的分化,比如经常有人说“男乎女瓣”,意思男用户多上知乎,女用户多上豆瓣,尽管实际情况也不尽然。如微博,男女用户比例大概在3:7。平台的用户导向自然会催生倾向性的话题流量机制,在平台的推波助澜下又影响更多的普通用户。

  这两年的网络平台上的性别对立是加剧的,尤其是以脱口秀选手杨笠在节目中对男性进行的无差别嘲讽并以此成名获利为标志,曾经更积极意义上的”平权”,传统意义上的”女权“等概念实际上正在不断丧失自己的话语圈。”几大主流互联网平台上关于男女平等问题的讨论,在流量传播机制的带动下被仇男这个更吸眼球的理论夺舍了。相关的博主,大V,小圈子意见领袖等每日不间断的高强度输出各种精心挑选过的内容,告诉她们的受众所有的男性都是心怀不轨的掠食者,时刻觊觎着通过婚姻或者暴力来夺走她们的一切,男性从诞生就有原罪等等。她们生活在一个稍有行差踏错便会有生命危险的环境之中——

500

  恐惧吗?恐惧就对了。所有的邪教——所有,不存在例外——都具备这样的一个特点:以地狱为恐吓,以天堂为救赎,通过制造恐惧的方式来迫使信徒主动切断外部的信息来源,退入所谓的“安全区域”,在网络上,也即是由教主与其他信徒组成的小圈子,一个不断输出同质化内容的echo chamber(回声室效应),反复强化其预设的信念,使其相信对教主与教义的服从是达成救赎的唯一道路,进而在精神上被完全控制。

  而这种煽动情绪,灌输敌意的玩法自有其代价:受众群体在日益升级的情绪刺激下也会开始极端化,而因为这样的舆论事件越来越多,很多男性也产生了过度的应激反应,被当靶子打的一方不可能永远无动于衷,同样开始极端化,不论具体立场,看到女权二字就有攻击欲望,甚或在各种事件中扮演反串黑的角色。

  当双方情绪都开始不稳并且同时开始极化时,一句话引爆整个网络就从一个概率问题变成了一个单纯的时间问题,一个必然。这种时候,双方都不是获益者,只有成为性别斗兽场的平台才是最大的赢家,流量不分好坏,利益才是真实。

  因此,在数年几乎不受控制的野蛮生长之后,就有了现如今堪称扭曲的网络现状:除了极少数对于类似话题完全绝缘,并且绝不关注任何观点输出者的局外人,绝大多数互联网用户都被吸引在了某几个观点最激进,也因此声音最大,传播范围最广的输出者身边;或主动,或被动的被包含在了这些群体的覆盖范围内。更糟糕的是,由于长期呆在只有单一信息源的环境里,许多原本正常的普通人,在对事情的观点与看法上开始与自身所处环境内的主流意见趋同。

  而这也挤占了本来真正的平权和妇女权益需要的公共讨论空间。性别问题之所以能引起争论,首先在于它确实是一个问题。由国我国全面现代化时间还很短,社会发展中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长期以来在妇女权益这个问题上确实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互联网女权能够吸引到足够的支持者,是有一定客观基础的,不管持什么样的态度,都不应该否认这一点。沉思录过往也写过不少关于平权和女性权益的文章。当然客观的人也应当看到,在世界范围内,我国绝对是在这一问题的解决上推进最积极和快速的国家。

  然而,当一种理论演化到以所有男性都有原罪这个基础上后,那现实社会中在做什么努力也就不重要了,因为不可能存在一个意念就让世界上所有男性都消失这种事。如果硬要给她们下一个学术性的定义的话,这些人更像是性别分离主义,认为只有同男性分开,女性才能真正获得自由。如果再形象一些,我们参看欧美日韩的现状可以发现,这种”男女分离主义“更像是封建社会时代的”男女大防“在我们这个时代的魔幻上演。然而历史也早证明了,任何形式的极端主义思维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没有获得过成功。

  那么,当下这种局面,会有什么后果?在最近关注度极高的一些社会事件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同样(或者至少高度类似)的一件事情,发生在男性身上,和发生在女性身上,获得的关注程度,解决方案,以及舆论倾向,是完全不同的。甚至于,我们可以说,在最近的某些事件里,我们看到了几乎没有什么过错的男性,被强行置于了无解的困境里,并且在所有人的注视之下成为了牺牲品。

  一旦这些事情成为常例,或者能够毫无代价的重现,那么必然会有更多的人重复这一已经被证明低风险甚至无风险的路径,从中获取好处。这显然是社会秩序的倒退。

  然后就是焦点性别对立舆论事件扩大舆论极化范围。至少在一年以前,对于男性和女性的矛盾,网上的讨论往往只限于被重重茧房包围着的小圈子范围,只有在某一事件(例如前文所说的Cherry事件)导致矛盾激化,开始互相攻击时才会开始扩散,出现在所有人的时间线上。而现如今,想要不在社交媒体上看到这一类话题以及相关的争吵,已经开始变得困难了起来。与此同时,在一些网络社区里,相关话题的讨论也开始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度,标识着许多原本对此类话题冷感的中立群体开始分化与站队。

  现在,女性市场已是红海,各种理论与观点几乎都能找到相应的鼓吹者,并且足以自我循环,不再需要外界输入动力。但是男性市场,几乎还是一片蓝海,尚未开发,也缺乏组织。

  目前挑动女性群体一方的优势在于,她们更早的组织了起来,出现了旗手与领导者,并且通过不断的内部淘汰,形成了足够有凝聚力与行动力的群体。

  但不幸的一点在于,合作狩猎,是男性的传统手艺。一旦潜在的收益高于目前的风险(什么风险,大家心里都应该清楚),出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只是时间问题。而如果男性群体突破重重障碍并完成了内部淘汰与迭代,其最终理论的极端程度,恐怕会超出所有人的想象。欧美已经有了不少现实案例,比如之前引起讨论的”米格道“等。而在最近的知乎等平台的相关讨论中,我们已经能看到很多完全是照搬极端仇男逻辑言论的男性版宣言出现。这显然也不是什么好事。平台算法也在推动放大这种流量,比如你在知乎上浏览了几次这类话题后,你的推荐时间线上就会出现大量同类话题,同质化的情绪和声音。

  实际上,这种情况到最后的结果就只能是普通人互害,马老板会因为他和996的社畜们同一性别而让他们少受福报吗?滴滴柳女士会为了普通女性乘车问题而出血解决吗?贩卖焦虑和仇恨的那些人,会因为后果的承受者与自己同一性别而不赚这个钱了吗?

500

  以上这些推论,尚且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永远存续下去,可能还没等男性群体中想要吃仇女这碗饭的人出现,仇男群体就因为缺乏目标或者账目不清而自我解体了。也许很多事实上存在的问题在现在这么一通要拆房顶的大闹之后,原本的顽固派也会发现开扇窗户也没什么不好,所以得到了解决。或者干脆火星人觉得地球人闹来闹去太烦了,特地跑过来地球一趟把所有人都装罐头或者社会学+8了,这些都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但是总的来讲,我们不能寄希望于问题自我消失,为一个非常悲观的未来做好准备仍然是必须的。因为有的时候,原本不是问题的摩擦与不合,只要变成了问题之后,就会有人能够从中渔利,而为了保证长久的利益,他们会主动的结合起来,让这些伤口永远不会愈合。

  而单独的个人,不管有着多么高尚的动机,多么强大的行动力,多么充足的准备,都不可能对抗一个得到利益充分润滑的集体。

  如果还是不明白,那不妨买本三体2:黑暗森林,再多看看章北海与他父亲的对话。

500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