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佳山:没人敢拍《三体》这个估值神话,拍砸了好多公司就玩完了|第37期精选

主讲人:孙佳山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文所当代文艺批评中心主任

迎接第二次太空竞赛,我们在审美上是否做好了这样的准备?比如说先回到第一次太空竞赛,前一段时间斯坦·李去世,微信公号上有很多想关文章提出,其实漫威宇宙也好,DC宇宙也好,这一系列耳熟能详的英雄人物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审美创造,而是紧紧的跟冷战带来的恐惧绑在一起的。用今天的语言来说,斯坦·李的那些漫画非常会蹭热点,在冷战年代每出一个热点他就猛蹭一次,这些实际上都是跟冷战恐惧高度绑定在一起的。

我们再来看中国式的科幻电影,马上大年初一《流浪地球》就要推出来了,实事求是讲,刘慈欣本人也承认自己深受克拉克这些冷战时期的科幻文学作家的影响,他也承认这是一个高度的美式科幻想象、审美范式下的一个个人的落地,这是他自己的表述。但是怎么落地呢?《三体》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在未来的十年八年我们都可能看不到《三体》影视作品面世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它现在已经成了一个资本估值的工具,没有人敢把《三体》拍出来。

500

图自凤凰网

从文化工业的加工能力、集成能力来讲,以电影为例,并不是我们有钱把东西买来了就能完成创作。比如说某公司的老总跟我说过,我们公司速8的全套设备都有,我也去过他们拍摄的绿屋子,一面墙就值几百万,但是他们老总说很遗憾,我们就是拍不出来。我们在审美上的困局也是这样,如何把以《三体》为代表的科幻文学作品进行有效的视听呈现,拍成电影、电视剧、漫画或者做成游戏?可惜还做不到。

500

图自搜狐

过去中国人穷怕了,对于缺钱比较紧张,但现在有钱了也是一个巨大的枷锁,也没人敢把它拍出来,因为一旦拍出来,资本估值的神话就破灭了。除了《三体》,类似的靠IP支撑的例子还有很多,之所以迟迟不敢拍,除了技术原因和文化集成能力达不到,还有一个非常实际的原因,就是不敢做。

假如说这个IP维持了几家估值在十亿以上公司,一旦做砸了,就绝不是票房几个亿的损失了,那可能几十个亿都打水漂了,游戏就完全结束了。面对新一轮太空竞赛,我们在审美领域应该怎么回应?首先我们要回应的是我们这个时代普通人最真切的情感,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回应完了还要思考以后如何表达。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讲座预告------

500

全部专栏